黃連平胃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連平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六十七。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健脾之功效。主治臍癰潰後,腸胃濕熱積久。症見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納差口苦,脘腹脹滿,苔薄黃,脈濡數。臨床上常用於浸淫瘡,臍癰毒,黃水瘡,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慢性肝炎,胃神經症等屬胃腸濕熱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黃連平胃散
  • 出處:《醫宗金鑒》卷六十七
  • 組成:黃連,陳皮,厚朴,甘草,蒼朮
  •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健脾
  • 主治:臍癰潰後,腸胃濕熱積久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鑑別,文獻摘要,

歌訣

黃連平胃散陳甘,厚朴蒼朮共細研;專除濕熱兼消積,能令臍水立時乾。

組成

黃連五錢(15g),陳皮、厚朴(姜炒)各三錢(10g),甘草(生)二錢(6g),蒼朮(炒)一兩(30g)。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水調服。外用三妙散乾撤滲濕即愈。

功用

清熱解毒,燥濕健脾。

主治

臍癰潰後,腸胃濕熱積久。

方義

本方系平胃散加黃連而成。方中蒼朮、厚朴、陳皮合甘草為平胃散,能燥濕運脾,理氣和中;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合而為方,對於胃腸濕熱積久之臍癰,可清熱燥濕,和中理氣。

運用

1,本方用於治療臍癰潰後等臍部感染性疾病,腸胃濕熱積久。以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納差口苦,脘腹脹滿,苔薄黃,脈濡數為辨證要點。
2,常用於治療浸淫瘡,臍癰毒,黃水瘡,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慢性肝炎,胃神經症等。

加減化裁

若熱重者加花粉、石膏、黃芩、焦梔;若腫重者加澤瀉、車前草;若濕熱甚者,加黃芩、黃柏、藿香、佩蘭、蘇葉;若納差,加山楂、神曲、麥芽;若膿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若久潰氣血虛者,宜加入八珍湯;若涎多者可加烏藥、益智仁、吳茱萸;若苔膩者可加石菖蒲、茵陳;若須瘡,加五味消毒飲,另可用硫黃、苦參、枯礬、蒼耳子、野菊花各10g,水煎外洗,每日2—3次 。

使用注意

宜忌酒、面、生冷、果榮。

附註

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此屬腸胃濕熱積久。宜服黃連平胃散。(《醫宗金鑒》)

鑑別

1、黃連平胃散為平胃散的變方。兩方均能燥濕和胃,但黃連平胃散用於胃腸濕熱證,重在清熱燥濕;平胃散用於脾胃濕滯證,重在燥濕運脾。
2、香連平胃散為黃連平胃散的變方。兩方均能燥濕和中,均可用於胃腸濕熱證。但香連平胃散力重,而黃連平胃散力輕。
3、芩連平胃散為黃連平胃散的變方。兩方均能燥濕清熱和中,而用於濕熱證。但芩連平胃散側重清熱,用於熱重於濕;黃連平胃散側重燥濕,用於濕重於熱。

文獻摘要

《外證醫案彙編》:“吳江朱,臍中不痛不腫,搔癢則黃津流出。此屬腸胃濕熱,宜黃連平胃散主之。黃連,蒼朮,甘草,黃芩,厚朴,陳皮,米仁,赤苓 。少腹臍部五方。如腹皮癰兼肺熱,丸煎並行,丸藥過胃至下焦而化,下其已壅之瘀而不傷胃。湯劑輕浮治上,不犯下焦。內中一味桔梗,更有深意。 臍癰,心為火髒,小腸火腑。火郁於內,寒氣凝於外。芩連苦先入心泄熱,加以行滯理氣解毒。再以隔蒜外灸通陽,治法極密。臍漏傷陰,固本育陰之六味滋腎水,則火焰自熄矣。臍中搔癢出水之黃連平胃散除濕化熱。雖遵古法施治,若不平時用功,豈能到此。腹部之瘍,用藥須保脾胃,佐行經活血之品。倘誤用寒涼克伐,脾胃一敗,腫陷難潰,潰後難斂,里膜一穿,多致不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