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草(唐代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草》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是一首回憶作者乘船下峽情景的詩,首聯寫途中遭遇及所見,頷聯寫當時局勢,頸聯轉而寫眼前自然之景,尾聯寫作者的美好願望。此等篇章出於杜甫的如椽巨筆,好像信手拈來,不甚經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草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詩
  • 作者:杜甫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草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驛使無訊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里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濕羅衣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黃草峽:在涪州治所(今四川涪陵)西上游四十里處,因山多黃草,故名。
②赤岬山:在今奉節縣白帝城北,因山高大不生樹木,山石赤色,故名。
③秦中:即關中。王粲為劉表書:“河山阻限,狼虎當路。雖遣驛使,或至或否。”
④蜀道兵戈:蜀中戰亂。兵一作乾。有是非:有是非爭議、辯解。《吳越春秋》:“欲興兵戈,以誅暴楚。”《莊子》:“無成心而有是非。”
⑤錦水:即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
⑥別淚:離亂人的作別之淚。庾信詩:“別淚損橫波。”何遜詩:“復恐濕羅衣。”
⑦劍閣:唐劍門縣治所,今四川劍閣縣東北。
⑧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縣。被圍:指松州被吐蕃兵圍攻。

白話譯文

西邊黃草峽水路阻隔,船不往來,赤甲山下陸路梗塞,也斷行人。
秦中驛使路斷,失去朝廷外置的訊息,而這場蜀中的兵亂還留下可辨的是非。
萬里塞北的秋風,已來吹動錦江成都水浪,內外戰亂中,誰家沒有離別淚水濺濕衣服。
先別愁劍閣內亂,它畢竟終可據守,且聽說松州已被吐蕃兵所圍,外患可憂。

創作背景

永泰元年(765年)閏十月成都尹郭英義被兵馬使崔旰攻襲,全家被殺。邛州牙將柏茂琳、瀘州牙將楊子琳、劍南牙將李昌夔均舉兵討旰,蜀中大亂。大曆元年(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憂蜀地兵亂,未得成都來人之信息,心疑崔旰之事不解,故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題叫黃草,其實是一首回憶作者乘船下峽情景的詩,僅是寫成後取開頭的二字作題而已。七言八句,分明兩條線索,交錯抒寫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懷。
首聯寫途中遭遇及所見,這一聯極寫船過黃草峽時所見之荒涼二。“船不歸”,當是描寫作者所乘的船無法靠岸停泊的情形的,表現旅途之艱難和行船的驚險,此時最容易引發詩人的傷感情懷。“行人稀”是作者的所見,戰亂阻隔,民夫被征,沿江一帶變得蕭條冷落,呈現出一派亂離景象。詩剛剛開頭便把讀者帶入了一種淒婉落魄的心境。
頷聯寫當時局勢,解釋行人稀的原因。針對詩中的史實,就內部是非來說,當時是是非不分的。杜甫對此自有評說,杜甫認為將領之間兵戈相見不應該沒有是非,而應該分清是非。但是面對外部的兵戈相見,內部的穩定很重要,所以說當時的政局又不允許把內部的是非分得太清,從大局穩定角度還是不分為宜。在地方“兵戈有是非”的時候,又得不到一點點來自朝廷的信息,杜甫是極為擔憂的,那是憂國憂民的情懷;自己的旅途也有風險,個人的命運緊緊連著國家大局。
頸聯轉而寫眼前自然之景。秋風吹錦水,寒氣逼人,何況此風自萬里之外而來,其肅殺寒氣更加厲害。錦水悠悠,其中有多少離人淚。這萬里秋風乃是造成親人離散的根源,其實暗指戰爭,暗指兵戈是非。戰亂則有兵役,所以造成了親人離散。寫自然之景中寓有擔憂時局的情懷。兩句與首聯承接,用樂府筆法,設為征人思婦之薛。秋風萬里,錦水生波,征人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而此時此際,閨人婦女則由於良人被驅作戰,死生未卜,疑懼驚恐,掛肚牽腸,亦不免淚濕衣裳。“誰家”二字,含意靈活,猶言“幾家”、“幾處”,謂蜀中牽著戰禍的人家甚多,隨處可見。
尾聯寫作者的美好願望,也是自我寬慰。敵據劍閣而拒官軍,當時有訊息說官軍已經包圍了松州的敵軍,所以作者表現出了一絲輕鬆。作者希望戰亂能夠馬上平息,而且作者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該聯用層層迭進的手法表述詩人憂慮國事的心情,更顯得焦灼急切。此等篇章出於杜甫的如椽巨筆,好像信手拈來,不甚經意。

名家點評

楊倫杜詩鏡銓》:“此詩在夔遙慨蜀亂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