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基生葉扇形或寬卵形,長0.4-1.6厘米,寬0.8-1.6厘米,二回掌狀或掌式羽狀分裂, 一二回全部全裂。莖葉小,與基生葉同形,上部莖葉常羽裂,最上部葉3裂。全部葉下面被短柔毛,稠密或稀疏,上面稀毛至無毛,末回裂片線形或寬線形,寬 0.5-1毫米。基生葉的葉柄長達2厘米。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2-3.5厘米。總苞淺碟形,直徑1-2厘米。總苞片4層,外層線形、線狀披針形,長5-6毫米,中內層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9毫米。全部苞片外面無毛或有稀疏的長柔毛,邊緣棕褐色或褐色膜質。舌狀花黃色,舌片長6-12毫米。花期9月。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材料類別:黃花小山菊的莖尖。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MS。叢生芽誘導和增殖培養基:MS+6-BA1毫克/升+NAA0.01毫克/升;MS+6-BA3+NAA0.01毫克/升;MS+6-BA5+NAA0.01毫克/升。生根培養基:1/2MS+NAA0.01毫克/升;1/2MS+NAA0.03毫克/升;1/2MS+NAA0.05毫克/升。以上各培養基均含3%蔗糖和0.6%瓊脂,培養溫度為(25±1)℃,光照時間14小時/天,光強20-40微摩爾/(平方米·秒)。
生長分化:⑴外植體的滅菌與接種取黃花小山菊莖尖,長約1厘米,流水沖洗2-3小時,70%酒精消毒30s,無菌水沖洗4次,再經0.1%小時氯化汞消毒4-5分鐘,無菌水沖洗4次,備用。切取莖尖組織,長0.5-0.6厘米,接種於叢生芽誘導和增殖培養基中,每瓶接種3個外植體,每種培養基接種10瓶。⑵叢生芽的誘導與增殖接種大約2周后,可長出愈傷組織,1個月後,可分化出大量的叢生芽。將叢生芽接種於誘導和增殖培養基上,每種培養基接種10瓶,使其增殖,一般15天后可長出叢生芽;取叢生芽轉接於新的誘導和增殖培養基上,使之擴繁到所需數量。3種誘導和增殖培養基均可分化出叢生芽,但不同濃度的生長調節物質誘導和增殖率不同:MS+6-A1+NAA0.01毫克/升對黃花小山菊的誘導分化最好,達到95%,且叢生芽多,生長健壯,葉色綠;而6-BA濃度為3和5毫克/升時,誘導率分別為80%和40%,且叢生芽較少,葉色黃。增殖培養基效果與誘導分化培養基相同,因此,MS+6-BA1+NAA0.01毫克/升為叢生芽誘導和增殖較適宜的培養基。
誘導生根:將叢生芽分成單株,分別接種於生根培養基上,進行生根誘導,20天后可長出大量根。3種添加不同濃度NAA的生根培養基上都可誘導黃花小山菊生根,但誘導生根的情況不同:NAA濃度為0.05毫克/升時生根長而多,生根率為96%,且生長健壯;NAA為0.03和0.01毫克/升的培養基生根率分別為90%和82%,根生長健壯。
栽培技術
將生根後的試管苗瓶於中午移至溫室內,封口煉苗3天,再把封口膜的皮套鬆開,3天后把封口膜打開,再煉苗3天。用清水洗淨根部瓊脂,栽種至滅過菌的河沙中,澆透水,噴施0.5%綠亨2號,以促進生根和防止爛根,按常規管理,10天后,移栽成活率達96%。
主要價值
全球菊屬植物約有39種,除紫花野菊間斷分布在歐亞大陸山區外,其它種類多分布在中國和日本以及俄羅斯,中國菊屬植物種類約有22種。已經收集到絕大多數的中國產野生種類,發現其中高海拔地區原產的菊屬植物,尤其是高山植物如黃花小山菊、紫花野菊在北京地區露地栽培適應性很差,尤其是越夏很難,這就增加了菊屬植物基因庫的保存難度,有時不得不多次到原產地再引種收集。黃花小山菊組培快繁的成功,為黃花小山菊甚至更多的菊屬植物的進一步保存、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中國三北地區荒漠和半荒漠區面積巨大,需要大量的抗寒、抗旱性極強的地被植物。菊花種間的雜交已經很難滿足這一要求,通過屬間雜交,擴大基因庫,可以彌補品種間雜交和種間雜交的局限性。黃花小山菊的為菊屬間雜交提供種質資源,進一步提高地被菊在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