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扇尾鶲

黃腹扇尾鶲

黃腹扇尾鶲(學名:Chelidorhynx hypoxanthus):體重5-8克,體長101-116毫米。是一種體型小的扇尾鶲。上體橄欖色,前額和一條寬闊的眉紋鮮黃色。尾褐色,除一對中央尾羽外,其餘尾羽具寬闊的白色尖端。下體鮮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棲息于海拔1200-40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和針葉林中。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在林中溪流和溝谷沿岸樹枝上或灌叢中,也在林下灌叢、岩石和林緣路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扇形尾不停張開或上翹。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腹扇尾鶲雄鳥額基、眼先、眼、頰和耳羽黑色。形成一道前窄後寬的貫眼紋。耳覆羽軸紋淡色,額和一條寬闊的眉紋鮮黃色,其餘上體和翅上覆羽暗橄欖綠褐色或灰褐色或灰褐色沾綠,頭頂、頸側以及腰和尾上覆羽微沾黃色。兩翅褐色或暗褐色,大覆羽具白色或淡黃白色端斑,內側飛羽外翈羽緣橄欖黃綠色。尾褐色,羽軸白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寬的白色端斑。下體鮮黃色,尾下覆羽較淡多呈黃白色,胸側有的微沾褐綠色。
雌鳥和雄鳥羽色相似,但眼先和眼周部分較淡,多呈褐色而雜有橄欖綠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紅色,上嘴黑色,下嘴肉黃色或角褐色,腳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8克,♀4-6克;體長♂104-114毫米,♀101-116毫米;嘴峰♂6-8毫米,♀6-7毫米;翅♂53-59毫米,♀51-55毫米;尾♂53-60毫米,♀54-61毫米;跗蹠♂13-15毫米,♀12-14.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季節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40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和針葉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山腳和鄰近的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在林中溪流和溝谷沿岸樹枝上或灌叢中,也在林下灌叢、岩石和林緣路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不停地在樹枝上跳躍或來回在樹冠間飛翔,有時也停息於樹頂,繁殖地飛向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活動時尾展開成扇形,並左右擺動。叫聲為甜潤的高顫音或單個高音鳴叫。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不常見於中國西藏南部及東南部、四川南部和雲南。
黃腹扇尾鶲分布圖黃腹扇尾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森林中離地不高的小樹枝杈上。巢呈杯狀,主要由細的苔蘚構成,有時混雜有地衣和毛髮,外面常用地衣裝飾。每窩產卵3枚,卵乳白色。被有暗紅色斑點,常在鈍端形成環狀,卵的大小為13.2-14.7毫米×10.6-11.7毫米。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