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草(植物)

黃背草(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背草(學名:Themeda japonica (Willd. ) Tanaka)是禾本科菅屬多年生簇生草本植物。稈高可達1.5米,圓形,光滑無毛,具光澤,實心,葉鞘緊裹稈,背部具脊葉舌堅紙質,頂端鈍圓,葉片線形,頂部漸尖,中脈顯著,邊緣略捲曲,粗糙。大型偽圓錐花序多回復出,由具佛焰苞的總狀花序組成,雄性,長圓狀披針形,無柄小穗兩性,紡錘狀圓柱形,第一穎革質,第二穎與第一穎同質,第一外稃短於穎;第二外稃退化為芒的基部,6-12月開花結果。

中國除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以外幾均有分布;日本、朝鮮等地亦有分布。生長在海拔80-2700米的乾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緣等處

黃背草稈葉可供造紙或蓋屋。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簇生草本。稈高0.5-1.5米,圓形,壓扁或具棱,下部直徑可達5毫米,光滑無毛,具光澤,黃白色或褐色,實心,髓白色,有時節處被白粉。葉鞘緊裹稈,背部具脊,通常生疣基硬毛;葉舌堅紙質,長1-2毫米,頂端鈍圓,有睫毛;葉片線形,長10-50厘米,寬4-8毫米,基部通常近圓形,頂部漸尖,中脈顯著,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背面常粉白色,邊緣略捲曲,粗糙。
大型偽圓錐花序多回復出,由具佛焰苞的總狀花序組成,長為全株的1/3-1/2;佛焰苞長2-3厘米;總狀花序長15-17毫米,具長2-5毫米的花序梗,由7小穗組成。下部總苞狀小穗對輪生於一平面,無柄,雄性,長圓狀披針形,長7-10毫米;第一穎背面上部常生瘤基毛,具多數脈。無柄小穗兩性,1枚,紡錘狀圓柱形,長8-10毫米,基盤被褐色髯毛,銳利;第一穎草質,背部圓形,頂端鈍,被短剛毛,第二穎與第一穎同質,等長,兩邊為第一穎所包卷。第一外稃短於穎;第二外稃退化為芒的基部,芒長3-6厘米,1-2回膝曲;穎果長圓形,胚線形,長為穎果的1/2。有柄小穗形似總苞狀小穗,但較短,雄性或中性。花果期6-12月。

產地生境

中國除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以外幾均有分布;日本、朝鮮等地亦有分布。生長在海拔80-2700米的乾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緣等處。
黃背草黃背草

繁殖方法

播種的時期:黃背草多是秋末播種,春夏出苗。即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期間,將黃背草收割後,利用種籽自落特點,進行壓草播種或是耮草播種,(不經過人工播種和動土播種〉。夏播的出苗最好。在10℃左右的砂石土多年退耕地上播種,4 月下旬播種的,每平方米出苗數2株,6月上旬為71株,7月下旬為27株。黃背草播種時期,應以秋末採種,夏初播種為宜。
播種方法一:黃背草在9月下旬種籽成熟之後,將黃背草割下捆上,運到計畫補種黃背草地點,把草捆擺好,草穗攤開,用石頭壓上。過10多天草乾籽落,便把草捆收起來。收捆時候,再摔兒下,以使草籽都能落地。落在地面的草籽,遇有土壤的縫隙,利用穎上短毛,能夠自行鑽進土裡,下一年便能出苗。
播種方法二:把黃背草穗掐下來,一個穗壓-個石塊或土塊,放到計畫播種的地方,等待來春出苗。
播種方法三:將黃背草割下捆上晾乾之後,運到播種地帶,在地面上將草來回拖著走,使草籽落到地上面而自行出苗。開5-6厘米的淺溝,覆土2-3厘米。播後壓地保埔,出苗很整齊。

栽培技術

黃背草以封山育草為主,人工栽培比較容易,一般在雨季可邊整地邊栽植,株行距0.2米×0.5厘米,栽植深度10-15厘米,栽後踏實,無需特殊技術。

主要價值

經濟:稈葉可供造紙或蓋屋。黃背草具有相當的保持水土的效能,是瘠薄.荒坡,生長力很強的草種。黃背草鬚根很多,植株繁茂,對增加覆蓋,固土蓄水,都有較好的作用。在荒坡上有生長黃背草植物群落的地方,看不到沖刷現象。
飼用:黃背草是家畜的飼草,也可以做為放牧草種。黃背草的幼嫩時期,各種家畜都喜歡吃,特別牛更愛吃。有植生群落為雞眼睛草加狗尾草。其中黃背草占11%,全被牲畜吃過2-3次。再生草的高度,最低的為9厘米,最高的為37厘米。再生性和再生勢都很強。下郁的莖基部租壯,上部的新葉柔嫩,呈現綠色。這種再生草正適於牲畜採食。黃背草抽穗後的莖枝較為堅硬,草質較差。因此,利用黃背草作伺草肘,最好在抽穗初期進行刈割。在曬制乾草之後,以摻到其他伺草中混餵為宜。
觀賞:黃背草小穗美麗奇特,稈部顏色別致,且耐鹽、耐旱,可在園林中用作觀賞草,叢植在林緣、路邊、海邊,或作花境、岩石園材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