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亞科

黍亞科

黍亞科是禾本科的一個亞科,分布世界熱帶地區。約210屬,3000餘種。來源於小穗僅含1成熟花在上的共同祖先,根據外稃、穎片、花序穗軸的特徵與演化階段劃分3超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黍亞科
  • 拉丁學名:Subfa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 Graminales
  • :禾本科 Gramineae
  • 亞科:黍亞科
  • 分布區域:常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延至溫帶
  • 模式屬:黍屬 Panicum L.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下級分類,模式屬,代表植物,

形態特徵

小穗常背腹壓扁或為圓筒形,常脫節於穎之下(野古草屬Arundinella,小麗草屬Goelachne及柳葉箬屬Isachne例外),小穗軸從不延伸至頂生小花之後;每小穗含2小花,通常均為兩性或下部小花為雄性或中性,甚至退化僅剩1外稃(如小穗為單性時,則為雌雄同株或異株)。鱗被截平,有脈紋。葉片解剖為黍型(Panicoid),葉表皮組織較複雜,矽質體有啞鈴、十字或結節形等,雙胞微毛絲狀,具多細胞性毛。染色體中型或小型,x=5,6,9,10,15,17(柳葉箬族Isachneae,黍族Paniceae等)或x=5,9-15(高粱族Andropogoneae及玉蜀黍族Maydeae).胚為黍型(Panicoid):P-PP,胚長為穎果的1/2以上。幼苗的中胚軸延伸,中胚軸上有根,根毛成垂直方向著生於根上;第一真葉寬卵形,橫向開展。中生性乃至旱生性禾草,多為四碳植物。

分布情況

常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延至溫帶;我國有7族。

下級分類

高粱族 Trib. Andropogoneae Dumort.
野古草族 Trib. Arundinelleae Stapf
莎禾族 Trib. Coleantheae Aschers. et Graebn.
耳稃草族 Trib. Garnotieae Tateoka
柳葉箬族 Trib. Isachneae Benth.
玉蜀黍族 Trib. Maydeae Dumort.
黍族 Trib. Paniceae R. Br.

模式屬

黍屬Panicum L.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可具根莖。稈直立或基部膝曲或匍匐。二葉片線形至卵狀披針形,通常扁平;葉舌膜質或頂端具毛,甚至全由一列毛組成。圓錐花序頂生,分枝常開展,小穗具柄,成熟時脫節於穎下或第一穎先落,背腹壓扁,含2小花;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二小花兩性;穎草質或紙質;第一穎通常較小穗短而小,有的種基部包著小穗;第二穎等長,且常常同形;第一內稃存在或退化甚至缺;第二外稃硬紙質或革質,有光澤,邊緣包著同質內稃;鱗被2,其肉質程度、摺疊、脈數等因種而異;雄蕊3;花柱2,分離,柱頭帚狀;染色體x=9,10;葉片解剖具花圈型構造;為4碳植物;幼稈頂原套細胞為一層;內稃頂部表皮電鏡掃描特徵:乳頭狀突起為複合的或數個聚生,呈不規則的排列。

代表植物

冠黍PanicumcristatellumKeng
多年生草本。稈纖細,硬,徑約1毫米,圓柱狀,於細肋上及溝內疏生疣基毛或柔毛,下部平臥或匍匐蔓生,節上可生根及分枝,帶花枝常直立,高30-60厘米。葉鞘短於節間,細肋及溝被疣基毛和柔毛,邊緣密生纖毛;葉舌長約0.5毫米,上緣圓形;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5-10毫米,頂端漸尖,兩面被緊貼的柔毛,基部圓形,邊緣近於無毛或粗糙,近葉基和葉基邊緣疏生硬毛或疣基硬毛。圓錐花序著生於稈頂或分枝頂,長可達20厘米,較開展,分枝纖細,互生或簇生,分枝腋部密生柔毛,一級分枝長約10厘米,小穗成對或單個疏生於三角狀粗糙的分枝上;小穗橢圓形,長約3毫米,直立,無毛,有長1-4毫米的柄,第一穎卵圓形,長為小穗的1/2-3/4,頂端尖,基部包卷小穗,具3脈,第二穎長圓形,長約3毫米,具5-7脈,頂端尖且微增厚;第一小花外稃與第二穎相似,內稃缺;第二小花橢圓形,長約2.5毫米,平滑,頂端有一細尖突。花果期6-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