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始建於公元686年,是唐朝渭陽縣治,全部用青光石塊建築的古城占地2900平方米,古城牆高5.6米、厚2.9米、周長686米。此城原系土城,清康熙44年(1799)鑄成石城,設都使、巡介等衙門。經宋、元、明、清歷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獨特的石頭城。世居在古城內外的苗家人現仍保留著祖輩的風俗。當地政府進一步開發和修整,使這裡成為遊人觀光遊覽的好去處。登臨古城,古樸典雅的建築風貌和多姿的民族風情,使人賞心悅目。湘黔川邊界貿易重鎮阿拉營,西行一公里許,便來到了名震遐邇的黃絲橋古城。這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頭,極目四野,見良田千頃,綠水迂迴;斜陽夕照里,炊煙縷縷,一派田園詩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絲橋古城
  • 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40元
  • 建造時間:686年
簡介,古城歷史,古城特點,古城旅遊,保護與開發,最佳旅遊時間,

簡介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裡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裡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古城座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採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採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精鑽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
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遙想當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動,還有城外山頭的碉樓狼煙滾滾,仿佛還看見刀劍交接之影,聽見搏殺呼號之聲,剎那間產生一種悲壯感。

古城歷史

黃絲橋古城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昔日伏波將軍馬援及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命喪於此,而苗民們也被迫深入大山人口劇減。
黃絲橋古城

古城特點

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6米,厚2.9米,寬2.4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石灰岩的青光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 小的也有1000餘斤。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牆,渾然一體,堅固牢實。
黃絲橋圖片黃絲橋圖片
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分別為“和育門”、“實成門”、“日光門”,均建有十餘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黃絲橋是唐時武則天被選中上京之時曾經歇腳的地方,和武則天有很深的淵源。
在黃絲橋古城裡,有一座御花園,據說是武則天當年下令所建。御花園裡荷塘片片,怪石嶙峋,有形似巨龍的、形似巨龜的,寶劍倒插以及大鵬展翅的岩石。還有一條須扭曲身體才能勉強通過的石縫。

古城旅遊

交通:從鳳凰縣城的土橋隴車站乘中巴至阿拉,票價6元/人,從阿拉坐電瓶車至黃絲橋古城門口,2元/人。
門票:40元 學生票8折 可講價 另有免費苗人導遊一名講解

保護與開發

八年搬遷的五起五落
黃絲橋古城始建於唐朝,有1300多年歷史。它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古城之一,1983年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鳳凰縣將包括黃絲橋古城在內的該縣八大景點委託給鳳凰古城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承包經營。2003年,經考察論證,決定將城內居民全部遷出,把古城內的官衙、兵營等原汁原味地修復呈現出來,恢復原古唐城舊貌。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搬遷先後啟動五次,不僅沒有達成目標,還使得古城陷入發展困境。
2003年,黃絲橋搬遷指揮部成立,當年9月全面開始搬遷工作。由於部分居民對補償標準不滿意、資金不足等原因,搬遷工作於2006年1月停止。
2007年3月,搬遷雖重新啟動,但搬遷造成的矛盾日顯尖銳,黃絲橋古城旅遊事務受到嚴重影響,搬遷工作5個月後再次停頓。鑒於此,鳳凰縣當年末在黃絲橋召開現場辦公會,決定黃絲橋古城暫停旅遊經營,以緩和矛盾。
2009年5月,搬遷工作第三次啟動,僅一個月就難再繼續。
據阿拉營鎮副鎮長王翠珍介紹,黃絲橋古城搬遷工作又先後兩次啟動,隨後又被迫停止。
屢次搬遷不成原因何在
2008年初,阿拉營鎮政府自籌資金組織搬遷戶代表去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大理參觀考察,了解當地百姓配合政府搞好文物古蹟的保護開發的經驗。古城居民逐漸意識到,只有古城得到充分的保護和開發,自己的生活才能越過越好,也才不枉自己對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那份厚重的感情和責任。居民們表示,只要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和安置,願意搬出古城。
根據阿拉營鎮的最新統計,黃絲橋古城搬遷工作共涉及6個自然組141戶580人,已遷出41戶。剩餘的100戶有的已在古城外選址並建好房屋,但尚未簽署協定;有的已選地但尚未建房;另有27戶尚未選址。要完成全部搬遷工作尚需征地62畝,建房1.12萬平方米,增加預算3544萬元。
從鳳凰古城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在該公司與鳳凰縣政府簽訂的契約中,關於黃絲橋古城搬遷的預算資金是2000萬元,該公司用於搬遷補償的一期投入已達到1952萬元,加之支付給搬遷指揮部的工作經費200多萬元,總計投入2170萬元,但搬遷工作仍然無法推進。
搬遷歷時8年,涉及搬遷的戶數較2003年也有所增加。此外,在古城暫停對外開放、沒有收益的情況下,公司仍然要交納承包費。因而,要求鳳凰古城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追加3000多萬元的搬遷費用難度很大,搬遷的資金問題仍無法解決。
古城在風雨中飄搖
歷時8年的五起五落之後,黃絲橋古城搬遷工作至今仍處於僵局,搬遷指揮部已名存實亡,古城保護工作幾盡荒廢。
自2007年底暫停營業後,黃絲橋古城的日常保護性維修很少,除西門城樓外,東門、北門等都隨時可能發生坍塌。黃絲橋村委會主任塗林英告訴記者,城樓上建築材料脫落、石塊墜地之事時有發生。此外,古城上的雜草已兩米多高,氣候乾燥或逢年過節燃放鞭炮之時,極易引發火災。
散客經營也是一個隱患。由於對古代城堡建築藝術的研究以及考證鳳凰古城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早在鳳凰旅遊快速發展之前,黃絲橋古城就吸引了很多文化界人士、美術好愛者和歷史研究者。
景區暫停開放後,依然有零星散客慕名前來旅遊、寫生。由於利益的驅動,古城居民開始向散客收取門票。一間老宅內安放一張桌子,就稱之為“官衙”,也要憑票進入。一些遊客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鳳凰縣旅遊局負責人表示,這種行為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遊客的利益,但黃絲橋古城暫停營業,旅遊局並不負監管責任。
古城居民渴望黃絲橋古城得到保護和開發,能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來,其生活居住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有的房屋直到下午都沒有光照。儘管如此,因居民大多是祖居在此,對古城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破壞古城的行為,他們會集體加以制止。1965年,一戶居民在古城東北角取了4塊青石來砌自家院子,在全村人的反對下只好將青石又砌了回去。
如今,這座千年青石唐城正面臨著自然和人為的多種威脅,在風雨中飄搖,古城保護陷入各方都不管的尷尬局面。

最佳旅遊時間

黃絲橋古城地處湖南湘西地區,湘西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年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
年平均氣溫12℃-16℃,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24℃-27℃,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1.7℃-4.3℃。無霜期達240-288天。黃絲橋古城四季皆適合旅遊,最佳時間為4-11月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