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爛頭病

黃瓜爛頭病是黃瓜一種常見的疾病,葉片感病時,初期為污綠色近圓形小斑點,後擴大形成圓形黃白色的大斑,直徑1~2 mm,大斑5 mm左右,淡黃色,薄而脆,易穿孔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瓜爛頭病
  • 類型:植物病害
  • 病害種類:黃瓜黑星病
  • 病原名稱:瓜瘡痂枝孢黴菌
  • 病害類型:真菌
  • 傳播介質:種子
基本信息,危害症狀,形態特徵,生理特性,侵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黃瓜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黃瓜黑星病
中文名稱:黃瓜黑星病
中文別名:黃瓜瘡痂病、黃瓜爛頭病
病原中文名稱:瓜瘡痂枝孢黴菌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色菌科、枝孢霉屬
病害類型:真菌
地理分布:世界各國均有發生。
危害部位:葉、莖、果實
傳播因子:種子
主要寄主:黃瓜、西葫蘆、南瓜、甜瓜、冬瓜、瓠瓜等。
檢疫地位:國內檢疫對象。
危害地位:黃瓜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危害廣泛,難以剷除,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質量,減產可達50%以上,直至絕產。

危害症狀

一、幼苗期:發病時子葉上出現黃白色近圓形病斑,後葉片乾枯。
二、成株期:
(1)葉片:葉片感病時,初期為污綠色近圓形小斑點,後擴大形成圓形黃白色的大斑,直徑1~2 mm,大斑5 mm左右,淡黃色,薄而脆,易穿孔脫落,邊緣略皺不整齊,有黃色暈圈。葉脈發病變黑褐色,葉片皺縮畸形,潮濕時病部有霉層。幼葉感病時病斑常呈星狀開裂。
(2)嫩莖:嫩莖發病,整個生長點萎蔫,變褐腐爛,幾天內龍頭爛掉呈禿樁,有琥珀色膠狀物,濕度大時長出灰黑色霉層。
(3)卷鬚:發病時變褐腐爛。生長點發病時2~3天后爛掉形成禿樁。
(4)葉柄、瓜蔓及瓜柄:該部位受害,出現淡黃褐色大小不等的長梭形病斑,中間開裂下陷,病部可見到白色分泌物,後變成琥珀色膠狀物,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灰黑色霉層。瓜條被害,起初產生暗綠色圓形至橢圓形病斑,並有膠狀物溢出,後變成琥珀色,俗稱冒油。
(5)幼瓜感病,初發生時為褪綠色小斑點,並溢出透明膠狀物,不久變成黃褐色。幼瓜受害後從病部停止生長,從而形成畸形瓜,嚴重時瓜條腐爛;生長點受害時發生萎蔫變褐,2~3天爛掉。

形態特徵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稱瓜瘡痂枝孢黴菌,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色菌科、枝孢霉屬。菌絲有分隔,白色。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叢生,細長,大小(160~520)µm×(4~5.5) µm。分生孢子淡褐色,串生。

生理特性

病菌的生長發育溫限為2~35℃,適溫為20~22℃。

侵染循環

病原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者附著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在種皮內越冬。越冬后土壤中的菌絲,在適宜的條件下,產生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在田間傳播,成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發後,長出芽管,主要從植物葉片、果實、莖蔓的表皮直接侵人,也可從氣孔和傷口侵入。發病後又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氣流、雨水、灌水、農事操作或架材等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5)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或蟲傷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
(6)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低溫、高濕、多雨或長期連陰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7)大水漫灌,低溫高濕、晝夜溫差大,夜間低溫、冷涼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前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穴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7)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8)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0)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1)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到葉面上,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棚室栽培的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30℃,夜間15℃。
(14)利用嫁接育苗,可防治該病的大發生。
(15)加強檢疫,嚴防該病傳播蔓延
二、化學防治:
(一)種子滅菌:
(1)浸種劑: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0分鐘,洗淨後催芽播種。
(2)拌種劑:
種子重量的0.4%拌種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拌種
(二)發病時噴施: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25%好速淨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40%氟矽唑乳劑8000~10000倍液
80%噴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25%凱剋星可濕性粉劑 P500~600倍液
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P500倍液
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12.5%睛菌唑EC360ml/hm2
40%氟矽唑EC7000倍液+20%三唑酮乳劑2000倍液混合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三唑酮乳劑 2000倍液混合液
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10%多百粉粉塵劑1kg/667m·次,
5%防黑星粉塵劑1kg/667m
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三)藥土:
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份+適量殺蟲劑+30份乾細土 (苗床處理和播種時用)
(四)保護地:
在定植前10天,用硫磺粉2.3gm,加鋸末混合後分放數處,點燃後密閉棚室熏1夜。
發病初期用煙劑:45%百菌清煙劑200g/667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