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食品與藥品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藥學會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藥學會理事、湖北省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人才項目專家諮詢委員會常設專家組成員、武漢大學食品與藥品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本實驗室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新型生物藥物、化妝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包括新型成藥基因與成藥蛋白的鑑定與設計、基因工程藥物和糖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化微藻細胞培養技術等。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探索導向類專題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專題課題1項、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畫課題1項、湖北省教育廳高校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與生物技術企業的合作研發項目1項。
國際合作: 由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的與劍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活性產物領域的合作項目1項、由挪威國家科研理事會資助的與奧斯陸大學藥學院在活性多糖領域的合作項目1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澤波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北京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 主講課程:生物技術製藥(雙語教學)
基本情況,主要經歷,學術兼職,主要科研領域與項目,科研領域,科研項目,主要科研論著與獲獎,代表論著,成果獲獎,
基本情況
主要經歷
1981-1985年於北京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獲學士學位(植物生理學和生物化學),1991-1997年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微藻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曾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85-1998)、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土魯斯大學水生生物學聯合實驗室(1995)、挪威奧斯陸大學藥學院(1996, 1998)、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生物化學系和生物技術中心(1998-2000)、英國伯明罕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室(2000-2002)和劍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2002-2006)學習和工作,從2006年起任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
學術兼職
中國藥學會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藥學會理事、湖北省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人才項目專家諮詢委員會常設專家組成員、武漢大學食品與藥品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科研領域與項目
科研領域
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新型生物藥物、化妝品和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包括新型成藥基因與成藥蛋白的鑑定與設計、基因工程藥物和糖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化微藻細胞培養技術等。
1. 秀麗線蟲與藥物發現
模式生物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多種生命活動的分子調控機制上與人具有相似性,已成為探尋疾病發生機理、構建新藥篩選模型的良好模式系統,有關科學家還因為在秀麗線蟲中進行器官發育和程式性細胞死亡、RNA干擾以及綠色螢光蛋白等研究而獲得2002年和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憑藉其豐富的遺傳資源、已構建的全基因組RNA干擾飼餵文庫、實驗上易操作等特點,秀麗線蟲在藥物發現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例如,選擇相應的突變和轉基因秀麗線蟲可以構建基於微孔板(如384孔板)的整體動物水平高通量篩選模型。本實驗室致力於將秀麗線蟲模型套用於生物藥物、合成小分子和中藥複方的篩選鑑定與機理研究。
2. 與衰老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3. 蛋白與多肽類藥物
儘管對蛋白類藥物(包括重組蛋白類藥物即基因工程藥物)已有廣泛研究,但對源自中藥的活性蛋白研究還相當少。本實驗室有關抗衰老中藥的研究涉及新型中藥應激蛋白的篩選鑑定、基因克隆和表達調控,主要是用體外方法和秀麗線蟲模型探索與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活性和機制,以期拓展藥用蛋白新來源。
許多非營養型天然多糖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本實驗室主要集中在免疫調節、抗氧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糖來源主要為中草藥和極端環境微生物(包括微藻),研究內容涉及分離製備、結構測定、修飾改性、可控降解、活性篩選、作用機理等多方面。在分子糖生物學方面,主要是利用秀麗線蟲和細胞模型對活性多糖和寡糖的分子信號轉導進行系統探索,同時也對與發育和神經病變相關的蛋白多糖進行研究。
5. 營養型化妝品與功能性食品
主要是結合上述研究工作,利用食藥兩用的中藥和藻類進行化妝品和功能食品開發。例如,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本實驗室正致力於開發地木耳、葛仙米等念珠藻系列功能保健產品,包括功能性食品和具有吸水保濕、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的營養型天然護膚品。
科研項目
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探索導向類專題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專題課題1項、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畫課題1項、湖北省教育廳高校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與生物技術企業的合作研發項目1項。
國際合作
由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的與劍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活性產物領域的合作項目1項、由挪威國家科研理事會資助的與奧斯陸大學藥學院在活性多糖領域的合作項目1項。
主要科研論著與獲獎
代表論著
Pan X, Chang F, Liu Y, Li D, Xu A, Shen Y & Huang Z (2009). Mouse toxicity of Anabaena flos-aquae from Lake Dianchi, China.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4: 10-18.
Huang Z & Tunnacliffe A (2007). Desiccation response of mammalian cells: anhydrosignaling. Methods in Enzymology 428: 269-277.
Sarkar S, Davies JE, Huang Z, Tunnacliffe A & Rubinsztein DC (2007). Trehalose, a novel mTOR-independent autophagy enhancer, accelerates clearance of mutant huntingtin and alpha-synuclei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2: 5641-5652.
Huang Z & Tunnacliffe A (2006). Cryptobiosis, aging and cancer: yin-yang balancing of signaling networks. Rejuvenation Research 9: 292-296.
Huang Z & Tunnacliffe A (2005). Gene induction by desiccation stress in human cell cultures. FEBS Letters 579: 4973-4977.
Kinnunen T, Huang Z, Townsend J, Gatdula MM, Brown JR, Esko JD & Turnbull JE (2005). Heparan 2-O-sulfotransferase, hst-2,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cell migr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102: 1507-1512.
Huang Z & Tunnacliffe A (2004). Response of human cells to desiccation: comparison with hyperosmotic stress respon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58: 181-191.
Turnbull JE, Drummond K, Huang Z, Kinnunen T, Ford-Perriss M, Murphy M & Guimond S (2003). Heparan sulphate sulphotransferase expression in mice and Caenorhabditis elegans.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31: 343-348.
Hu C, Zhang D, Huang Z & Liu Y (2003). The vertical micro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and green algae within desert cru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gal crusts. Plant and Soil 257: 97-111.
Liu Y, Song L, Shen Y, Li D, Hu C, Huang Z, Hu Z & Zhu Y (2001). Potential of terrestrial microalgae and cyanobacteria 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 Photosynthetic Microorganism i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ed. Kojima H & Lee YK), pp.195-216. Springer, Hong Kong.
Huang Z, Prickett T, Potts M & Helm RF (2000). The use of the 2-aminobenzoic acid tag for oligosaccharide gel electrophoresis. Carbohydrate Research 328: 77-83.
Helm RF, Huang Z, Edwards D, Leeson H, Peery W & Potts M (2000).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leased polysaccharide of desiccation-tolerant Nostoc commune DRH-1.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82: 974-982.
Brüll LP, Huang Z, Thomas-Oates JE, Paulsen BS, Cohen EH & Michaelsen TE (2000). Stud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ree edible species of Nostoc (cyanobacteria) with different colony morphologie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n the complement system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N. commune. Journal of Phycology 36: 871-881.
Huang Z, Liu Y, Paulsen BS & Klaveness D (1998). Studies on polysaccharides from three edible species of Nostoc (cyanobacteria) with different colony morphologies: comparison of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s and viscos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field colonies and suspension cultures. Journal of Phycology 34: 962-968.
成果獲獎
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其它省部級獎勵1項,審定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8項、申請公開的國家發明專利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