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潭鎮(湖北天門市黃潭鎮)

黃潭鎮(湖北天門市黃潭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潭鎮位於天門市西郊,東與天門市城區相連,南與白茅湖棉花原種場交界,西與漁薪鎮相望,北與石河鎮毗鄰。鎮政府駐地為黃潭村,歸黃潭居委會(社區)管轄,距天門市城區6公里,因政府駐地離天門河200米處的河北岸有一大片呈黃色的淺水河灘,河灘常年受天門河一條支流——北三汊河水衝擊,形成河中心處有一深潭而得名。

全鎮國土面積75.46平方公里。農業種植以棉花為主,兼種油料、瓜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養殖項目涵蓋了肉牛羊、旱烏龜、甜玉米、連片魚池等多個種類。主要農特產有戴克森黃花菜、醬雞醬鴨、甲魚,黃嘴樹莓,萬長黃金瓜,義河蚶,格萊茲烤魚,三汊河苔乾菜,黃潭米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潭
  • 外文名稱:Huangtan town
  • 別名:黃土潭
  • 行政區類別:市轄鎮
  • 所屬地區:湖北天門
  • 下轄地區:34個村、黃潭鎮街道社區居委會
  • 政府駐地:天門市黃潭集鎮
  • 電話區號:0728
  • 郵政區碼:431708
  • 地理位置:天門市西郊
  • 面積:75.46平方公里
  • 人口:55641人
  • 方言:西南官話-五天片-天門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天門站,天門南站
  • 車牌代碼:鄂R
  • 特色小吃:黃潭米粉
鄉鎮概況,村鎮建設,地理位置,名稱來源,歷史沿革,行政管理,經濟狀況,科學農業,畜牧飼養,商業發展,傳統小吃,生活設施,教育事業,成人學校,文化站,廣播電視,醫療衛生,新時期發展,歷史名人,

鄉鎮概況

1949年11月,域內設有嶺東鄉、徐北鄉、前興鄉、新生鄉、直河鄉、三湖鄉、候接鄉、朱店鄉、黃龍鄉、西廟鄉等十個小鄉(鎮)。 1956年5月,徐北鄉與嶺東鄉合併為徐黃鄉,新生鄉與前興鄉合併為新生鄉,三湖鄉與直河鄉合併為三湖鄉,黃龍鄉西廟鄉合併為黃龍鄉,候接鄉與朱店鄉合併為候接鄉。1987年10月撤區並鄉(社)將候接鄉劃出。全鎮轄34個行政村、1個社區,15614戶,總人口55641人,其中農村人口51951人,勞動力29971人。
全鎮國土面積75.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39 公頃,主要植物有棉花、油菜、小麥、大豆等。
黃潭鎮屬河湖平原地帶,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中的大險性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雨熱風季,光照充足。春季少雨多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6.2℃,年均降雨量1111.6毫米。

村鎮建設

黃潭鎮現有中心集鎮4處,分別為:黃潭、徐馬灣、羅口、甘嶺等;小型村級集鎮3個,分別為:七嶺、新華、前河等。
黃潭集鎮是黃潭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1.05平方公里;總人口526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85人,集鎮有10條道路,分別為:黃潭大道、致富路、振興路、改革路、利民路、市場路、沿河路、新市場路、大橋路、小康路。
2009年12月,對黃潭鎮區進行了總體規劃,規劃期限近期2009年——2013年,遠期2013年——2028年。集鎮性質為國有,發展規模為2.97平方公里。規劃內容為:鎮區發展方向主要向東擴展,適當向北延伸;規劃結構為“一心、兩軸、三區”,“一心”指在改革路與黃潭大道交叉口地段形成鎮區的行政、商貿服務中心;“兩軸”指在黃潭大道、經六路形成鎮區兩條主要城市發展景觀軸;“三區”指生活區、高效農業區和工業區。
鎮區道路長度3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3公里,人行道2公里,總面積12000平方米,下水道4000米,綠化帶1200平方米。1986年建成的黃潭鎮自來水廠,有深水井4眼及淨化設施,年供水2.15萬立方米,鎮區主要大道兩側鋪設D500排水管道4000米,供水普及率99%。2011年新建日產5000噸的標準化水廠,覆蓋周邊10個村,4100戶,能解決15000多人安全飲水。園林綠化2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安裝街道照明路燈60盞;配置垃圾桶500個,建有垃圾池40個,垃圾處理場1個。
鎮內建有碼頭6個,分別為直河、八灣、徐南、姚垸、羅口、彭灣等。客運站有1個,即黃潭客運站。省道荷沙公路13公里,市道14公里,鎮道8公里,通村公路90.6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

地理位置

黃潭,位於湖北省天門市境西部,鎮政府位於天門河北岸。地處荷沙公路107—109公里外。東距竟陵7公里,西距漁薪9公里。現轄共3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分別為:西廟嘴、新華、小木橋、白龍、窯台、萬場、魯家店、敖堤、黃潭、絲網灣、楊泗潭、張台、陽台、向張家嘴、七屋嶺、黃嘴、水府廟、徐馬灣、陳壋、黃茅湖、徐南、姚垸、羅口、彭灣、復興、八灣、馬家直河、曾巷、新王、甘嶺、前河台、危湖、曹灣、龍嘴;黃潭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名稱來源

黃潭原名黃土潭。此處地勢低洼,舊名“流口垸”,在老上街處,有一出口水口,名“澇浦嘴”。由於長期流水沖涮,將出水口外的天門河中間沖成了一個大深潭,潭邊均為黃土,所以人們稱這個地方為“黃土潭”,解放後,簡稱“黃潭”。

歷史沿革

黃潭,清道光元年(1821)屬下白湖村下四組(安和里)。請宣統三個屬下白湖鄉。民國三十五年屬馬北鄉。在抗戰期間設過聯保處,新中國建立後的1949年,屬徐黃區,1951年屬第9區,1952年區機關住址由徐由徐遷至黃潭,改稱黃潭區,1956年,屬黃龍(黃潭)指導組,1958年為黃潭人民公社社址,1961年為黃潭區公所駐地,1975年為黃潭公社社址。1984年為黃潭區肥所駐址。1987年撤區建鎮後,一直是黃潭鎮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
  
原黃潭公社
黃土潭
1.黃潭大隊
2.松嶺坡大隊(原名林牧場大隊)
3.向張家咀大隊(原名紅旗大隊)
4.黃咀大隊
5.白龍大隊
6.陽台大隊(原名建軍大隊)
7.七屋嶺大隊(原名七嶺大隊)
8.小木橋大隊(原名前進大隊)
9.魯家店大隊(原名農科所)
10.新華大隊
11.彭灣大隊
12.張台大隊
13.楊泗潭大隊(原名團結大隊)
14.絲網灣大隊(原名沿河大隊)
15.徐馬灣大隊(原名徐北大隊)
16.敖堤大隊
17.窯台大隊(原名向陽大隊)
18.西廟咀大隊(原名先鋒大隊)
19.姚垸大隊
20.徐南大隊
21.水府廟大隊(原名五一大隊)
22.黃茅湖大隊(原名曙東大隊)
23.陳壋大隊(原名立新大隊)
24.馬家直河大隊(原名直河大隊)
25.萬場大隊
26.公園大隊
27.熊家河口大隊(原名熊口大隊)
28.八灣大隊
29.羅口大隊
30.前河台大隊(原名東風大隊)
31.曾巷大隊
32.桂花大隊
33.友誼大隊
34.群力大隊
35.接官大隊
36.復興大隊(原名廟灣大隊)
37.龍咀大隊
38.曹灣大隊
39.乾嶺大隊(原名甘嶺大隊)
40.新王大隊
41.汪嶺大隊
42.快活大隊(原名快河大隊)
43.朱店大隊
44.候口大隊
4塗台大隊

行政管理

集鎮包括一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共有1720戶,3317人,其中城鎮居民1561戶,2732人。 黃潭老街與天門河平行,東向北拐,西向南折,總長450米均為石板路面,兩側店鋪,全系磚木構。1970年,黃潭區公所機關大院從老街遷至荷沙公路北邊興建後,許多單位辦公樓、商店和工廠,也相繼搬遷至公路兩側,逐步形成了新街區。1994年以來,街區不斷改造擴建,建成了長1400米,寬12米水泥路面的黃潭大道,還先後建成了致富路、改革路、利民路和振興路,道路總長8700米,均為瀝青路同,街道路燈、花壇、綠化、下水道等配套設施完善。街區面積擴展到1.1平方公里,開成“一道四路,三橫兩直”橫盤式的新集鎮。

經濟狀況

2013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62家,實現工商稅收過千萬,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1425萬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淨增4家,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7200萬元,同比增長3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69萬元,同比增長48%。

科學農業

黃潭是天門市集中產棉鎮之一,1997年曾榮獲全市“銀花杯”獎。現在,村民們在科學植棉奪高產的同時,狠抓了高效農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蔬菜生產,擴大複種套種面積,栽培早春、延秋、返季節蔬菜,先後建起了羅口、紅台、徐馬灣、萬場等在大棚蔬菜基地。萬場村有大棚100休余個。被定為天門市“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黃花菜,是黃潭的傳統產品,2000年全鎮種植黃花菜3000餘畝。其中魯店村就多達600餘畝,畝產200多公斤,總產達120噸。由於產量高、質量好,被定為“中國優質黃花菜出口基地”。全鎮果樹面積3500餘畝,掛果面積2400畝,危湖村果樹專業戶曹佑喜,有果園10畝,去年畝平純收入2500元。黃潭地區花卉園藝專業戶20餘戶,他們栽培的月季、梅花、牡丹、菊花等花卉和培植的各類盆景以及觀賞樹木,遍及天門城鄉,為綠化環境、美化庭院作出了貢獻。

畜牧飼養

黃潭有年出欄肥豬200頭以上的養豬場22個,有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的養豬專業戶149家,生豬養殖業居全市首位。距集鎮南1公里的陳壋村村民李杏方,辦起了3個養豬場,年底存欄1600頭,年出欄肥豬1500頭。

商業發展

黃潭商業發展較快,現有各類經商店鋪278家,從業人員400多人。1992年,在市工商局的支持下,由鎮政府籌資50萬元,在振興路建起20米,長270米,鋼架機棚結構的農貿市場1個,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內設120多個攤位。
黃潭米粉黃潭米粉

傳統小吃

黃潭傳統飲食和名菜有:黃潭米粉、乾拔才魚、燴鱔魚、粉蒸肉、簡蒿蒸菜等。“黃潭米粉”頗負盛名,有100多年的歷史,為粉選用優質大米作原料,經過浸泡、磨漿、過濾、揉團、煮團、榨粉、水漂等十幾道工序,加上精製的油炸鮮魚絲和特別的鱔魚料湯,遂成冬粉細白,魚絲酥軟,粉湯醇香的名牌小吃。許多外地客人來天門,也慕名到黃潭品嘗。在竟陵及全市各集鎮,均有打出“黃潭米粉”招牌的粉館,以招攬食客。

生活設施

黃潭設有財政管理所、農業銀行黃潭分理處、信用社、工商行政管理所、國稅、地稅分局等機構。
黃潭交通什分方便。荷沙公路過境客運線15條,貨物運輸更是繁忙,日通車量近2000輛。黃潭設有交通管理站和停車場,本地有在小客貨營運車120餘輛,以黃潭設有交通管理站和停車場,本地有大小客貨營運車120餘輛,以黃潭為中心,瀝青公路村村相通,總長103公里,中小型客貨車可直通各村民小組。黃潭道班多年被省、地市評為先進單位。為方便天門河兩岸人車過往,加速物資交流,繁榮黃潭市場,在鎮西興建的“黃潭大橋“已於2002年1月通車。
黃潭大橋黃潭大橋

教育事業

全鎮現有國中1所,國小4所,教學點5處,幼稚園1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達10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3年中心幼稚園已投入建設。

成人學校

黃潭成人學校,創辦於1992年,占地同積3300平方米。以“順應民心辦學,根據需要開班,聯繫實際上課”的原則向社會、培養基層幹部和各類技術人才,開辦中專、電大班,舉辦縫紉、電工、無線電、食用菌、果樹栽培、農業技術等短訓班60餘期,培養學員近3000人,輪訓農村黨員9期,500餘人(次),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作出貢獻,榮獲“教育支農先進集體”、“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學校”,“全國100所鄉鎮先進學校”稱號,成人教育成就圖片,1996年曾在聯合國展出。
黃潭鎮養蜂人發明移蟲機黃潭鎮養蜂人發明移蟲機

文化站

黃潭建有文化站,有1120個座位的影劇院一座,有電影放映隊2個,銅管樂隊1個,打擊樂隊40個,花鼓戲班4個,皮影戲班3個,“獅子”40頭,“龍燈”16條。集體創編的《豐收鑼鼓》被中央和省電視台錄用播放。何山作詞,吳禮訓作曲的歌曲《如今我家富起來》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選作對台灣廣播節目。吳勝中、王承尚創作的戲劇小品《難姊難妹》獲省優秀獎。何山創作的小戲劇《治蟲新歌》榮獲省“百花文藝獎”。1996年,集體創作編排的《龍燈鑼鼓》參加了首局荊楚文化節表演。

廣播電視

黃潭廣播電視站,1995年辦起有線電視,開通頻道16個鎮區安裝了400戶,農村安裝了300戶。1999年建了電視差轉站,塔高75米,覆蓋率100%。有線廣播共裝高音喇叭146隻,覆蓋率100%。2000年又興建了廣播電視大樓1座,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1999年榮獲全市“廣播電視先進鄉鎮”稱號。2010年隨著高清數位電視的普及,鎮級無線電視發射台已停播。

醫療衛生

黃潭衛生院於1980興建了門診住院大樓,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衛生院備有各種現代化檢測設備103套,有職工72人,其中主治醫師10人,有病房10間,床位45個,設科室13個,較大型手術亦可施行。1987年、1991年,衛生部領導及林佳楣同志,兩次蒞臨視察。世界衛生組織先後兩次來院考察。1998年被湖北省授予“示範醫院”稱號。連續10年被評為天門市醫療衛生先進單位和農村防疫保健先進集體。黃潭農村衛生室實行“五統五定”的管理經驗,在《健康報》上登載後,許多省市同行曾到此參觀這習。1993年,創建了中醫院,占地面積1117平方米,建築面積1415平方米。有醫務人員15人,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理療科和皮膚科,有設備6台(套)。1999年被市衛生局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稱號。黃潭建有計畫生服務服指導站,1997年,計畫生育工作榮獲“計生杯”,1998年評為“合格鄉鎮”,1999年評為“稱進鄉鎮”。

新時期發展

1992年,鎮政府多方籌資,建起了自來水廠,日供水量500噸,結不了黃潭居民飲用河水的歷史。黃潭建有電力管理站。2000個。國家投資480萬元,對農村電網進行了改造,每度電價下降了0.10元。
1998年,在國家民政部募捐委員會、省民政廳、市民政局支持下,鎮政府自籌資金130萬元,在鎮西建起了一造型仿古、別致的福利院。占地面積26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有老的公寓、辦公樓、理髮師、娛樂室、健身房、花壇、假山、涼亭。有服務人同9名,收住老人63名,整個院區寬敞整潔、古樸典雅,“黃潭福利院”院名,為湖北省民政廳廳長張牢生題寫。1999年,省民政廳授予該院“百強農村福利院”稱號,同年榮獲“天門市一級農村福利院”稱號,同年榮獲“天門市一級農村福利院”稱號。

歷史名人

黃潭地靈人傑,人才輩出。1926年鄧連芳(白龍村人)、高堯仿(現東虹村人)和李瑞彪(現白龍村人)等人,在黃潭北2公里外的白龍寺,建立秘密組織,1931年成立花垸鄉蘇維埃政府,是我市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1932年紅軍突圍後,76名革命者在白龍寺橋頭被殺害,1976年,黃潭公社在此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
李人林,陳壋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歷任排長、連長、指導員,1938年赴遷延安抗大學習,後歷任團長、政委、中心縣委書記、軍分區司令員、縱隊副司員、師政委、地委書記。建國後,任省軍區政治部主任,1951年赴朝任軍政委、後任北京炮兵部隊政委、中央工交政治部副主任、國家建委副主任、基建工程兵部主任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1998年病逝。尊將軍遺囑,共骨灰葬於故里么屋台墓地,碑文為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員趙朴初書。
李才榮,陳壋村人,曾任基建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
黃誠亮,現敖堤村人,機械部第五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高級工程師。
吳啟發,黃潭村人,雲南電視台副台長。
陳瓊林,現直河村人,國家民政部福利司司長。
馬能澤,現直河村人,省農業銀行行長。
唐振雄,現小木橋村人,省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
閔開化,黃潭道班班長,2000年5月,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光榮地現席了全國先進模範代表會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閔玉蘭(女),黃潭信用社大橋儲工所儲蓄員,1996年4月4日,與持刀闖進櫃檯的歹徒搏鬥,身中7刀,用鮮血和生命保住了國家財產,1996年被省授予“勞動模範”。1997年出席全國見義勇為表彰大會,國家分安部授“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光榮稱號。天六花鼓劇團編戲劇《玉蘭頌》在全國演出。
吳才學,魯店村人,1979年春,在黃潭公社農科所(魯店村)當農技員時,用生物防治棉花害蟲(紅蜘蛛)獲生成功。被共青團中央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
彭傳儒,黃潭農具廠民兵連長、區武裝部軍械員,1965年參軍,在援越抗美戰爭中,活捉敵飛行員兩名,多次排除啞彈和定時炸彈,屢受嘉獎。1976年6月19日,全區民兵集訓,在舉行自製的“拋彈器”演習時,引爆的炸彈卡在拋彈器內,為保護周圍成百民兵的安全,他毫不猶豫地撲向即將爆發的炸彈上,壯烈犧牲。被追認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吳繼星,水府廟村人,湖北省農科院植保所高級工程師。國內蘇雲金桿菌發酵工程專家。1972年以來,一直從事蘇雲金桿菌研工作。“七五”期間成功地製備了我國第一個蘇支金桿菌標準品,與國際標準媲美。在主持蘇雲金軒菌酵工程研究中,大幅度地提高了發酵水平,成功地解決了國際上公認的難題—BT噬菌體的問題。先後榮獲省科學大會獎。二次榮獲國家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科學大會獎。成為“八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蘇雲桿菌研究發酵工藝課題主持人。
黃潭棉花生產,歷來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1974年6月,原國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曾視察團結大隊(今楊泗潭村)羅天蘭棉花示範田。1974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參觀新華大隊(今新華村)科學植棉示範田
美國芝加哥伊洲大學教授楊俊平,1978年畢業於黃潭西級中學,考入同濟醫科大學,五年後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考入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攻讀博士,199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又考入芝加哥伊洲大學攻讀攻學博士,199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楊梭平教授在醫學領域主攻糖尿病,已有成果。
鄧小旭,1972年出於黃潭鎮魯店村。現任烏克蘭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戴克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於1994年創立了烏克蘭工貿公司“戴克森”,註冊後於當年6月28日開業。兩年後,烏克蘭《商業》雜誌對“戴克森”公司的資產評估進行了報導:“截止1996年6月30日止,已達275萬美元。”1996年,鄧小旭在黃潭投資興辦“湖北天門戴克森公司”,開發綠色食品,生產“天黃牌”黃花菜。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開李鵬訪問烏克蘭,鄧小旭組織華僑華人歡迎李鵬委員長到訪。2001年7月,國家主席****訪問烏克蘭,鄧小旭華僑華人熱忱歡迎並宴請主席一行。
天門縣誌有清楚的記載黃潭的歷史的人文和地理,經過黃潭人民的不斷努力與奮鬥,黃潭鎮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黃潭鎮現已經在經濟\人文等各方面均走在全市前列,對於現階段的各方面記載在湖北電視台,天門日報及電視台,等均有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