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

李人林

李人林,湖北省天門市人,1917年出生。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堅持了叄年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李人林調到李先念部下,擔任鄂豫挺進縱隊3團政委、新四軍5師13旅38團政委、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勳章。 1995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省天門市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1995年3月24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三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人物生平,個人事跡,個人功績,基建工程兵,人物簡介,部隊建設,建設方針,撤銷,

人物生平

李人林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七師十九團排長,紅二軍團四師十團連長,連政治指導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三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五師十三旅三十八團政治委員,第三軍分區參謀長,鄂中軍分區司令員
李人林李人林
解放戰爭時期,任江漢軍區副政治委員,江南遊擊縱隊副司令員,襄南軍分區司令員,江漢軍區獨立一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炮兵政治委員,北京軍區炮兵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副主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抗日戰爭,李人林調到李先念部下,擔任鄂豫挺進縱隊3團政委、新四軍5師13旅38團政委、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李人林曾畢業於抗大第3期。中原突圍時,李人林擔任江漢軍區副政委。南路軍與江漢軍區部隊會合,成立鄂西北軍區,李人林擔任第4軍分區司令員。不久,李人林奉命率江漢1團4個連、1個警衛排、1個手槍隊東渡襄河,重返大洪山,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李人林部隊的行動引起敵軍極大驚慌,調來兩個正規師和14個保全團清剿。
李人林--鄂豫挺進縱隊李人林--鄂豫挺進縱隊
李人林採用盤旋式兜圈子的戰法堅持鬥爭,並與豫鄂邊獨立游擊支隊會合,組成鄂豫邊游擊支隊,李人林任司令員政委。這支部隊愈戰愈強,每戰斃傷俘敵逾百人。鄂豫邊游擊支隊後越過桐柏山主峰,進至天幕山,突出重圍,南渡長江,部隊改稱江南遊擊支隊,開展湘鄂邊游擊戰爭。
1947年2月,鄂西北軍區形勢嚴峻,軍區參謀長張才千致電李人林,詢問江南情況和渡江地點,李人林復電:“長江隨處可渡,就看決心如何”。張才千遂率部南渡長江,與李人林部會合,改稱江南遊擊縱隊,張才千為司令員兼政委,李人林為副司令員兼副政委。不久敵軍來襲,張才千和李人林各帶一個支隊行動。
李人林率部越過湘鄂邊界,進入湖南的龍山南部,與張才千部在沅陵縣會合,轉戰湘鄂川黔邊20多個縣,行程1750公里,作戰100多次,殲敵3000多人,牽制了國民黨 軍4個正規旅。李人林在解放戰爭還擔任襄南軍分區司令員江漢軍區獨立1師師長、51軍副軍長。建國後,李人林擔任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47軍政委
1951年,李人林入朝作戰,任47軍政委。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 回國後,1961年就讀高等軍事學院,歷任華北軍區炮兵政委、北京軍區炮兵政委、司令員、中央工業交通政治部副主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軍委基建工程兵辦公室主任。
1966年組建基建工程兵,1978年成立領導機關,李人林出任首任基建工程兵主任。
1973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通知,決定重建國家測繪總局,李人林任籌建小組組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李人林1995年去世。

個人事跡

1946年9月1日
早在194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鄂西北區黨委和軍區關於領導幹部配備及組建軍分區的電示中就指出:“惟陳先瑞及其所屬陝南隊伍,應先至均(縣)白(河)地區活動,相機開至陝南工作”。9月2日,中原局電示鄂西北區黨委,“建議派李人林率一團精幹部隊返回原地,收容整理部隊,以桐柏、大洪兩山為依託,堅持與發展該地區的游擊戰爭。”
9月6日
隨著鄂西北鬥爭形勢的發展,為調動和分散敵人兵力,配合根據地內線 的反“清剿”鬥爭,解決鄂西山大人稀、難以屯大兵的困難;同時,為了統一領導留在大洪山桐柏山堅持鬥爭的各支游擊隊,中原局於9月6日又電示鄂西北區黨委,正式提出將第十五旅開到陝南,歸還第二縱隊建制,指出“十五旅全部渡襄河進入陝南有利,但移動時仍必須留一定武裝及幹部維持 原有工作,以後黨委派部隊到武當山,分別接替十五旅之任務,並重組分區機關。”9月8日,中原局再次電示鄂西北區黨委並報中央。指出“鄂西山大,人煙稀少,冬衣不能解決,此地也很困難,倒不如將十五旅全部立即 轉移到陝南,一方面解決給養被服;一方面加強此間之力量”,“還可以返一部分力量渡襄河,東到大洪山,聯繫當地力量,重創大洪山新的局面,我們意見以李人林率電台一部和部隊回去。”9月10日,中共中央電復中原局並鄂西北區黨委:“十五旅全部即調陝南,另派一部分力量到大洪山聯繫當地力量,發展大烘山根據地。這樣,鄂西、鄂中、陝南成犄角之勢,牽制蔣軍一大部分力量,協助華北、華中、西北粉碎國民党進攻,這是你們的偉大戰略任務。”
李人林--鄂西北區黨委李人林--鄂西北區黨委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鄂西北區黨委決定將十五旅調離鄂西北,回陝南歸第二縱隊建制,並派李人林率江漢第一團 4個連、1個警衛排,1個手槍隊,帶電台一部東渡襄河,重返大洪山,恢復和發展大洪山、桐柏山根據地,並視鬥爭形勢發展,再建立一個地委和軍分區,統一領導這個地區的各支游擊隊。9月中旬,王海山、陳先瑞率在鄂西北的十五旅主力第三、第六大隊從武當山地區出發,北渡漢水,於下旬進入陝南,投入了創建豫鄂陝根據地第五軍分區的工作。留下的第九大隊由王鴻榮、曾昌華率領,在鄂西北堅持鬥爭,繼續受鄂西北軍區指揮。第十五旅奉命調陝南歸第二縱隊建制後,鄂西 北軍區第三軍分區的領導隨即進行了調整,由汪乃貴司令員張力雄政委
9月22日
9月22日,李人林率部從南漳以南的果賀坪出發,向東挺進,於23日搶占鍾祥轉斗灣渡口,殲滅國民黨河防大隊及鄉公所 200餘人,然後在夜幕 掩護下渡過襄河,攻占了豐樂河,接著又先後消滅了鍾祥東北之張家集、客店坡,京山西南之周家畈等地之國民黨鄉公所及保全隊共約700餘人,進入大洪山地區。該部在京山北之已家沖與彭友德領導的游擊隊會合。在張家集成立了中共京(山)鍾(祥)隨(縣)縣委和政府,由李冠群任書記兼軍事 指揮部政委,程敦秀為縣長,彭友德為軍事指揮長,並留下1個連為基幹武 裝,開展游擊戰爭。後來,在京山西南之劉家集,又與堅持當地鬥爭的饒玉卿領導的游擊隊會合,成立了中共京(山)鍾(祥)工委,由饒玉卿任書記,並留下一部分武裝與游擊隊一起堅持大洪山的游擊戰爭。
李人林率部東渡襄河,返回大洪山,重創根據地,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度驚慌。周岩一面從河南,湖北調集14個保全團和當地保全隊,封鎖險要路(渡)口,加強襄河防務;一面令整編第六十六師第一九九旅尾追該部進入鍾祥地區;同時,將在鄂東地區之整編第七十二師新十五旅調至大洪山桐柏山地區防堵,企圖將該部殲滅在大洪山、桐柏山地區。
10月8日
10月8日,李人林部轉戰至京山西南之多寶灣,冒充國民黨保全第三大隊前去“換防”,不費一槍一彈就奪取了多寶灣鎮,全殲守敵一保全中隊,俘敵鎮長以下200餘人槍。10月12日凌晨,李人林部在天門石家河附近,遭國民黨新十五旅一個團襲擊。李指揮部隊向北突圍,繼續北上。中午,在京(山)皂(市)公路之永興鎮附近,該部又遭國民黨新十五旅另一個團堵擊,在觀音岩地區陷入重圍。李人林一面命令部隊阻擊敵軍,一面令鄭懷遠帶1個連搶占高地,掩護部隊突出重圍,向京山北部轉進。為隱蔽意圖,縮小目標,該部改稱“江漢游擊支隊”。
李人林--江漢游擊支隊李人林--江漢游擊支隊
10月20日
10月20日,江漢游擊支隊經京山高井、安陸煙墩店,渡過府河到達壽山,再經應山轉戰到信陽南部的許家沖、趙家村附近,與寧淮率領的豫鄂邊 獨立游擊支隊一部會合。而後向南行動,攻占隨縣澴潭鎮,殲滅該鎮保全隊和鄉公所武裝。後來,該部又南下大洪山,轉戰隨棗邊,採用盤旋式的兜圈 子戰法,與國民黨正規軍和保全團隊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11月上旬
11月上旬,江漢游擊支隊一舉攻占桐柏重鎮平氏,活捉民團副團長,殲其100餘人。11月12日,該部轉戰到隨縣北祝林店和新城附近時,先後與張波牛德勝率領的豫鄂邊獨立游擊支隊另一部會合。從此,該部在大洪山、桐柏山區,採用兜大圈子與套小圈子相結合的戰術,展開了新的鬥爭。江漢游擊支隊與豫鄂邊獨立游擊支隊會合後,向隨(縣)棗(陽)北部挺迸,先後擊潰和殲滅國民黨鹿頭鎮新市、新城、大河口等地的鄉、保公所武裝。11月18日。當該部進至隨縣北約54公里的青苔鎮時,遇國民黨鄉公所及保全隊踞碉堡頑抗。該部採用火攻,殲滅國民黨鄉長以下50餘人,繳獲各種槍30餘枝。
11月下旬
11月下旬,為了統一領導與指揮,鄂西北區黨委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改稱為“鄂豫邊游擊支隊”,並成立中共鄂豫邊區黨委;後根據中原局指示,只能成立地委或工委,結果地委未組建,成立了鄂豫邊區工委。由李人林任書記、司令員政委鍾春林任參謀長。支隊下轄兩個大隊(每個大隊轄兩個中隊),第一大隊大隊長鄭懷遠,政委張波;第二大隊大隊長牛德勝(後 李冠群),政委陳魯炎(後牛德勝)。支隊部設6個科,寧淮任作戰科科長。 鄂豫邊游擊支隊成立後,國民黨軍立即在隨棗邊組織“合圍”,企圖消滅這支部隊。整編第七十二師新十三旅由東向西,整編第六十六師第一九九 旅由大洪山北調,河南省保全第一,第二團向南防堵,湖北省保全第五、第十八大隊緊密配合,企圖一舉“圍殲”鄂豫邊游擊支隊於隨棗地區。為避開強敵,該部決定南下大洪山,同國民黨軍轉大圈子,很快將第一九九旅吸引過來,新十五旅亦從京山、天門等地向北合圍;該部又沿大洪山西麓北上。
12月9日
12月9日,當部隊進至棗陽耿家集時,與國民黨鄉公所武裝遭遇,當即展開 激戰,共斃傷俘其近100人,繳獲輕機槍2挺,手槍4枝,步槍30餘枝。次日,該部在棗陽西南據家灣曹家沖,又與尾追之第一九九旅第五九六團第三營展開激戰,斃傷俘其營長以下100餘人,繳獲機槍5挺,步槍120餘枝,子彈2萬餘發。後來,他們又越過襄(樊)(園)公路,奇襲棗陽太平鎮,俘獲該鎮鄉公所全部人槍。
12月下旬
12月下旬,國民黨以棗陽為中心,再次部署對鄂豫邊游擊支隊的“合圍”。第一九九旅全力從西南,新十五旅和湖北保全第五、第十八大隊從東 南,河南保全第一、第二團從北,分頭向棗北合擊,企圖將鄂豫邊游擊支隊“圍殲”於棗北地區。12月20日黃昏,當該部進抵隨縣西北的新城附近時,與國民黨隨縣第一保全大隊第二中隊遭遇,該中隊一觸即潰,據險固守待援。次日,迸至桃園村附近時,獲悉國民黨隨縣第二保全大隊大隊長曹玉靖率第 五、第六中隊星夜由潑潭趕到新城,會合第二中隊“堵剿”。李人林決定利用桃園村附近的有利地形設伏,激戰半小時,活捉曹玉靖,斃俘其 250餘人, 並繳獲機(步)槍 200餘(挺)枝,子彈2萬餘發。
桃園伏擊戰後,鄂豫邊游擊支隊豫南前進,越過桐柏山主峰,轉至河 南桐柏、泌陽縣一帶打游擊。當進至天幕山地區時,遭國民黨軍新十五旅和信陽獨立團。泌陽保全隊包圍。經激戰,該部於 12月27日跳出重圍,折向西進。12月31日晚,當迸至棗陽西北之楊壋時,又遭國民黨軍第一九九旅 襲擊,經激戰,分散突出重圍,經太平、新市地區,向隨北轉進。
1947年1月上旬
1947年1月上旬,該部在隨縣西北之吳山店將國民黨鄉公所武裝全殲,繼而先向北進抵信陽南部大廟畈一帶,後向南急進。1月16日,當部隊進抵京山黑沖地區 時,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二師工兵營和京山縣保全中隊前來追擊。該部利用黑沖有利地形進行伏擊,經激戰,斃傷敵100餘人,繳獲輕視槍7挺,步槍30餘枝。1月17日,該部越過京(山)、鍾(祥)公路,向南疾迸,途中在下洋港附近 召開大隊以上幹部會議,研究決定打過長江去,在江南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會後,鄂豫邊游擊支隊繼續向南挺進,於1月19日拂曉抵達襄河北岸泗港渡 口,在當地船民的支援下,順利渡過襄河,直逼長江北岸。1月22日,正值 春節,該部化裝成國民黨軍奇襲江陵縣郝穴鎮,殲滅該鎮保全中隊等170餘人,巧妙地渡過了天塹長江
開始游擊戰
鄂豫邊游擊支隊南渡長江後,先後摧毀了國民黨公安縣之沙廠、周家場、甘家場等鄉公所,擊潰公安縣一保全大隊的阻擊,於1月 24日進入湖南澧縣張家廠鎮。而後實行遠距離奔襲,向湘鄂西挺進,於1月27日一舉攻占湖南石門之暖水街,斃傷俘國民黨一聯防中隊近100人,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18枝。部隊在暖水街休整兩天,支隊召開了大隊以上幹部會議,決定部隊改稱為“江南游擊支隊”。1月30日,該部經石門子良坪、太平街,進入湖北五峯縣之清灣,向武陵山區挺進,從而開始了湘鄂邊的游擊戰爭。
李人林--鄂豫邊游擊支隊李人林--鄂豫邊游擊支隊

個人功績

1951年,李人林入朝作戰,任47軍政委。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
回國後,1961年就讀高等軍事學院,歷任華北軍區炮兵政委、北京軍區炮兵政委、司令員。
1964年任中央工業交通政治部副主任。
文革受迫害,文革初期曾派駐北京地質學院工作。
1973年恢復工作,任國家測繪總局籌備組組長、國家建委副主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軍委基建工程兵辦公室主任。
1966年組建基建工程兵,1978年成立領導機關,李人林出任首任基建工程兵主任。

基建工程兵

人物簡介

李人林帶領的基本建設工程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簡稱基建工程兵,是陸軍的一個兵種,主要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工程施工的任務。
基建工程兵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兵種,它的組建與部隊的作戰、訓練並無直接的關係,而是為了工程建設。
1966年8月,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將其直屬的部分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使其成為一個職業化的施工隊伍,以解決地方施工隊伍在其施工期間因家屬拖累較大、跨區調動困難等因素帶來的一系列矛盾。

部隊建設

在中共中央作出組建基建工程兵的當年,即分別在冶金部、煤炭部、水電部、化工部、建工部、交通部等中央各部直屬的施工隊伍中抽調有關人員,組建了第一批基建工程兵部隊。基建工程兵組建後,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部隊不使用國防經費,而是實行經濟核算,自負盈虧。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又多了一個兵種,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工程建設中又多了一支生力軍、突擊隊。
在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組建之後,中共中央於1971年至1979年,又先後組建了鈾礦地質和礦山、水文地質普查、北京捷運和市政建設、戰備通信、黃金地質等部隊。隨著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不斷增加,中央開始著手組建基建工程兵的領導機構,以解決部隊的統一指揮和領導問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後,經中共中央的批准,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於1978年1月正式成立。到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轄有10個軍級或相當于軍級建制的指揮部、32個師級或相當於師級建制的支隊、5所技術學校、150多個大隊或團,總人數約50萬人。

建設方針

基建工程兵雖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在部隊建設上仍貫徹執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原則。基建工程兵的建設方針是: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自組建以來,基建工程兵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在工程建設中,基建工程兵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以頑強拼搏、勇於創業的精神,相繼完成了湖北省化工廠和化肥廠、陝西省桑樹坪煤礦、遼陽石油化學纖維總公司以及潘家口水庫等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重點單項工程130多項;探明了一批鈾和黃金礦床;完成了北京捷運第二期工程,為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建起了大批教學、科研樓房以及民用住宅;完成了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220餘萬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填補了國家雪線以下350萬平方公里中最艱苦地區的大面積水文地質空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修築和改造秦嶺、天山、川藏和青藏等公路2300公里;參加了河南省抗洪救災和遼寧、河北等地的抗震救災鬥爭。在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中,基建工程兵部隊湧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以“雷鋒式好乾部”姚虎成為代表的英雄模範人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撤銷

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第七次大裁軍。為適應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軍隊精簡整編的需要,國務院、中央軍委於同年8月作出了《關於撤銷基建工程兵的決定》。基建工程兵大部按系統對口集體轉業到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區;水文地質部隊轉隸有關軍區;戰備通信部隊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部;水電、交通、黃金地質部隊劃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被撤銷。至此,作為一個兵種的基建工程兵完成了其自身的歷史使命。
李人林是基建工程兵撤銷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