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園內景點,紀念塔,紀念館,江堤,浦江潮,廣場,浮雕,園內綠化,遊園活動,文藝活動,其他活動,遊園指南,
歷史沿革
清
同治二年八月十八日(1863年9月30日),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公共租界)工部局計畫改造外灘(今蘇州河口至延安東路口)的道路和岸線,工程包括填土以拓寬外灘,整理岸線,在江邊闢建了30英尺(9.14米)的人行道和種植行道樹。為此,工部局工程師克拉克(J.Clark)於同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和十二月十九日先後提交兩份整治外灘和蘇州河口岸線的報告。克拉克認為,由於蘇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時,蘇州河水流和黃浦江水流產生對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渦,但在河口南側的水流卻相對靜止,泥沙不斷沉澱成灘,這對於安全航行和穩定岸線都不利。為改善這種狀況,克拉克建議構築外灘永久性的堤岸,並在蘇州河口南的淺灘上填土,變蘇州河口的喇叭形為直筒形,迫使蘇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黃浦江一致,這樣,就不會在河口出現漩渦和繼續形成新的淺灘。工部局董事會同意克拉克的報告,並且打算利用河口南端的灘地闢建公共花園(公園)。這一方案在同治四年四月初一(1865年4月28日)召開的租界納稅(外國)人年會上獲得通過,工部局隨即指示工程師著手進行規劃設計,建園的投資來自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在同治元年以高價出售了面積約190畝(12.67萬平方米)的第二跑馬場,以低價購得了面積達500多畝(33.33萬多平方米)的第三跑馬場(跑馬廳),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於是同意撥出一萬兩規銀作為建設公共花園的經費。
為填灘建園這件事,工部局請英國駐滬領事巴夏禮(H.S.Parkes)出面與清上海
道台丁日昌磋商,同治四年六月十三日,工部局宣布上海道台已經口頭同意填灘。是年冬,建園填灘及改造外灘工程和疏竣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工程同時開工,以洋涇浜挖出來的河泥填築灘地。同治七年閏四月廿九日,上海道台應寶時致函英國駐滬領事溫思達(C.A.Winchester),函中指出:這塊灘地為中國政府的公有土地。鑒於公共花園是非盈利性的公眾遊憩場所,準予發給道契並免除押租(土地產權的一次性價金),但每年仍須交納土地稅。今後如發現在這塊土地建造以盈利為目的建築物或將土地出租給私人,中國政府將收回這塊土地。同年六月二十日(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對外國人開放。到這一年的年底止,公園建設投資為規銀10223.59兩。
公園的英文名稱為Public Park,中文譯名公共花園、公家花園或公花園,中國人習稱為外國花園或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外灘公園。租界當局於民國25年(1936年)9月將園名改為外灘公園,民國34年12月21日改名春申公園,民國35年1月20日改名黃浦公園。
公園在同治七年取得地契時為30.48畝(2.03萬平方米)。自此以後,於光緒九年(1883年)、光緒三十年、民國10年三次在蘇州河和黃浦江邊填土,增加土地面積約10畝(6667平方米)。但是為改善外灘交通,又多次劃出部分土地用於拓寬道路,因此,公園的總面積比初建時不僅沒有增加,還略有減少。民國11年為27.98畝(1.87萬平方米),1949年為29.4畝(1.96萬平方米),1993年改建後的公園總面積為2.08萬平方米。
公園的大門開始是在園西北角近韋爾斯橋頭處(是位於今外白渡橋西的蘇州河上木橋,同治十二年在其東建木結構的外白渡橋後,此橋拆除)。光緒三十一年將大門遷至園西南今大門的位置,原西北角園門仍留一扇小門作通道。民國18年又在園西的南部與北京路口相對處開了一道園門,這道門在解放後關閉。公園早期以綠籬與馬路相隔,後來逐步修建了竹籬,民國13年後建了圍牆。約在民國21年間,沿黃浦江和蘇州河邊設定了鐵欄桿,解放後改建為防護牆。民國2年初,工部局在公園東側建黃浦江水位觀測亭,設定若干水文儀器,於是年3月1日正式啟用,此後,該亭在民國13年、1949年兩次重修。存世建築為上海航道局於1979年所建,1995年重修,名為黃浦公園水文站。
建園初,公園是靠兩面臨江的優越位置和綠化吸引遊人,園內除樹木花草外,只有一間小溫室和一間門房,沒有其他園林建築。當時園的中部和西部、南部有一些灌木叢,沿江是一條大道,路邊植一列喬木,樹下為木製長椅。約在同治九年,在園中部草坪上建造了一隻木結構音樂亭,並安裝6盞煤氣燈,光緒六年春,在公園入口處用水泥石塊砌了一座假山。光緒八年五月英商上海電力公司對外供電,是年底公園音樂亭安裝電燈。光緒十四年,僑民伍德捐資在園南部建噴水池一座,池中為銅鑄的兩個孩子合撐一傘,水從傘頂端噴射而出。光緒十六年春,拆除舊的音樂亭,新建一隻六角形鋼結構的音樂亭,亭的基座用石頭砌成,兩邊有梯級,四周圍以鐵鏈。光緒二十年,為慶祝上海開埠50周年,在園北部建造了一個圓形水池,噴泉裝在一塊糙面石中心,池中還建有一座小假山。光緒三十一年將“常勝軍紀念碑”從外灘移入公園內的西南面,這個紀念碑是同治元年為取媚洋人而建的。此後,又將另一座馬嘉理紀念碑遷入園內。馬原為英駐華使館官員,光緒元年帶領武裝“探路隊”由緬甸闖入雲南,不聽勸阻,被當地人擊斃。在滬英僑為此建築了這座紀念碑,於光緒六年五月初六日豎立於外擺渡橋南堍西側。宣統元年(1909年),在公園北部建立了第一隻茅亭。民國11年音樂亭翻建,仍為鋼鐵結構,但以水泥蓋頂。民國12年,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涼亭一隻。民國21年在園西部堆了一座小土山,山上植灌木。民國24年拆除了茅亭,在園東北角建造松木樁涼亭。民國25年,園北水池中假山拆除,改裝為十二道噴泉。民國26年,音樂亭被拆除,僅留石台基。同年在花園之南部,建造木結構的涼棚一座,作遊人平時休憩之所,臨時又可作音樂亭。
公園從開放時起就不準中國人入內,甚至在公園門口掛出過牌子,規定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因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經過60餘年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工部局終於宣布從民國17年6月1日起公園對中國人開放。
民國30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度駐紮公園的日軍肆意踐踏花草,公園面目全非。民國32年,汪偽政府將“常勝軍紀念碑”和馬嘉理紀念碑拆除。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工務局園場管理處修復了被破壞的園景。民國35年6月4日端午節,為觀看黃浦江的龍舟競賽,由園門進入黃浦公園的遊人逾7萬人,還有不少人越圍牆入園。為此,圍牆多處損壞,35隻長椅及茅亭被毀壞,花樹損失無數,公園不得已停止開放五天。到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在園內埋地雷、建碉堡,公園又一次遭到破壞。
解放初,上海警備司令部迅速排除園內的地雷,公園於當年6月9日重新對外開放。1956年加高了公園的防汛牆。1959年拆除圍牆及門口噴水池和小孩雕塑,遊人免票入園。1961年在園西建鐵絲網圍牆,恢復售票進園。1972年,在園中部原音樂亭的基座上建望江亭,6柱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攢尖頂,面積為128平方米。
1973年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在園大門內建一座占地406平方米、高9米的假山,瀑布從山上瀉入面積為88平方米的磨石子噴水池。在園西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池一個,面積117平方米,池內裝置三隻瓷魚噴水器。在園東沿黃浦江邊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廊,面積為356平方米。廊兩端有梯可登廊頂平台,台四周圍鐵欄桿,是園內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在園西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綠廊,長30米,寬3.8米,面積為114平方米。在園北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茶室,面積388平方米。同時還改建了園中的閱報廊和畫廊,公園面貌煥然一新。1980年,對全園7172平方米道路地坪進行全面翻建,分別改建為柏油、紅石板、水泥、磨石子和雜石子路面。1983年,將園西沿中山東一路251米圍牆改建成鋼結構透牆。同年1月園北茅亭改造為鈣塑頂亭。
1989年1月11日,公園閉園改建。公園以人民英雄紀念塔為主體,由
同濟大學、上海市政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園林設計院分別規劃設計,由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圓島上的浮雕由上海油畫雕塑院設計,浙江溫嶺仿古雕塑工程公司施工。紀念塔早在1950年5月28日由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在園內茅亭前舉行奠基。但由於各種原因而拖延至1989年12月始動工,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時落成。建塔所需的1100萬元資金,由全市3700多個單位共99.6萬餘人捐助。
1993年9月27日公園免費對外開放。
黃浦公園濃縮了上海開埠以來的歷史,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拆除了大門、圍牆的“黃浦公園”,與外灘源綠地連成外灘花園。
園內景點
黃浦公園把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外灘歷史紀念館、大型浮雕及紀念塔廣場等與公園園林景觀融為一體,集觀光、休閒、教育之功能,是遊覽觀光的勝地,也是外灘重要景觀之一。
紀念塔
人民英雄紀念塔矗立在公園東北部的
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這裡的兩條江堤相交原呈鈍角形,施工中蘇州河堤延伸8米,黃浦江堤延伸11米,兩堤相交處變成圓形。紀念塔及空廂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左右,塔身建於直徑為56米的圓島之上,島下有500多根鋼筋混凝土樁支撐。圓島、塔座、塔身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0米,形態如江中湧起的三股浪柱匯於高空,象徵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犧牲的人民英雄,他們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碑下有獻花石,其周圍為小花壇。圓島有三座平橋與公園相接,橋頭設兩隻三角形花壇。塔座壁的花崗石浮雕高3.8米,長120米,內容是反映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至1949年解放的鬥爭,共有97個人物形象。
紀念館
1995年黃浦區區委、區政府又投資200多萬元,在紀念塔平台下的參觀大廳內,開闢了1000平方米的外灘歷史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外灘歷史紀念館展館內有281張歷史照片和具有代表性的30件珍貴實物;3幅巨型燈箱片分別將1880年的外灘、1923年初具規模的外灘和20世紀90年代新外灘的巨變表現得淋漓盡致。
江堤
江堤位於園東、北兩面,蘇州河堤長80.7米,黃浦江堤長137米,均寬10米,高出地面約10米,堤外側置鐵欄桿,遊人可憑欄觀賞江景。沿堤內側植花灌木和四季草花。
浦江潮
浦江潮雕塑位於園南部的花壇中,面朝園門,是一個勇士在揮舞著旗幟,象徵人民掙脫舊社會的鐵鎖鏈。像高8米,寬11米,用銅澆鑄而成,重25噸。底座高2米,以大塊花崗石砌就。雕塑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市園林設計院雕塑室設計,由大連造船廠製造;底座由浙江溫嶺仿古雕塑工程公司施工。
廣場
廣場位於園中北部。中間是占地1040平方米的花崗石地坪,東面為市長陳毅和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的題字奠基石碑;東、北面分別有9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的兩塊三角形草坪;南面有花壇和橢圓形草坪;西面有直徑6.5米圓形噴水池,池中間豎有7米高的鋼架,上有“永垂青史”、“浩然正氣”八個金字。
浮雕
位於黃浦公園下沉式圓島上,浮雕全長120米,高3.8米。浮雕以寫實的手法擷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表現了從1840年至1949年間上海人民的革命鬥爭。兩翼為裝飾性的花環圖案,象徵著上海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浮雕可分為七組,97個典型人物,表現了先烈們的業績。
園內綠化
早期的公園擁有許多花壇,花壇內種植了各種類型的植物。位於外白渡橋南堍西面附屬於公園的花圃名預備花園,引種培育外地以及歐洲的花木,使花壇在春季有
鬱金香、
紫羅蘭,夏季種上五彩繽紛的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秋季植菊花,冬季有三色堇。當時曾有“中國十二生肖”花壇。公園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仍是具有特色的百花園。在園西沿馬路種植抗性強的高大喬木,並有濃密的綠籬,以減輕噪聲和塵埃的影響。在江邊及園路旁多植懸鈴木,其餘均為草坪。解放後,原有的喬木和綠籬都保留下來,園南以花壇為主,花壇保持四季有花。北部以草坪為主,植有747平方米的天鵝絨草坪一塊。西北部有大懸鈴木,園中分布植有
廣玉蘭、
香椿、銀杏等。1986年全園有111個樹種,共3546株,綠籬264米。喬木與灌木之比1∶4.24,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2。
1989年園內樹木大多搬遷他處,只保留綠地面積5632平方米,其中草坪占4000平方米左右,園西綠化帶為1000平方米左右。1994年全園有喬木66株,灌木3009株,藤本植物14株,球型植物64株。
遊園活動
文藝活動
以音樂會為主的遊園活動。
在民國以前,公園是全市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又是夏夜納涼的好地方。因此,除隆冬季節以外,公園每天開放到午夜零點,遊人於傍晚以後最為集中。
除園景以外,音樂會是公園一大傳統特色。早期公園的音樂會是由英國軍艦上的樂隊來演奏,以後是由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音樂會每周至少一場,夏季甚至一周三四場,每場觀眾數百人,有時600隻帆布椅全部租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隨著上海其他公園陸續開放後,公共花園舉辦音樂會的場次逐步減少。
此外,與本園息息相關的還有一項特別的活動,那就是每年端午節在黃浦江上舉辦的龍舟競賽。民國35年(1947年)6月4日端午節,為觀看龍舟競賽,由園門進入黃浦公園的遊人逾7萬人,還有不少人越圍牆入園。
1994年公園改建後,每年又開始在園中部紀念塔廣場舉行廣場音樂會及結合上海旅遊節所舉辦的各種文藝演出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的駐足觀賞,成為上海文化宣傳的一面旗幟。其中重要的活動有:1995年5月20日舉辦了上海市大學生廣場音樂會以及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舉行的《中華之魂》音樂會;6月10日百架鋼琴大聯奏;1996年舉辦《東方風雲榜》上海歌手廣場音樂會;1997年迎香港回歸大型慶祝活動;2002年上海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民眾文藝演出等。
其他活動
此外在紀念塔廣場還多次舉辦了其他各類慶祝活動,如1994年為慶祝上海解放45周年舉行的集體婚禮活動;1995年5月1日的升旗儀式、5月18日的上海市十八歲成人儀式;1996年的黃浦區第七屆運動會;1997年迎香港回歸大型慶祝活動;1999年元旦徐匡迪等市領導參加的國旗升旗儀式、慶祝上海解放50周年活動以及何厚鏵參加的澳門回歸倒計時揭牌儀式、迎新千年慶典;2001年APEC會議焰火施放;2002年的“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比賽等重大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黃浦公園也因此多次獲得了廣場活動特別貢獻獎。
遊園指南
捷運2號線南京東路下;公交55、37、65、123、20、66、864、868、145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