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泗浦(慶安鎮與尊勝禪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泗浦是一個非常重要海港,有城市或集鎮將它作為依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泗浦
那么,這個城市或集鎮又在何處呢?
從理論上講,黃泗浦當年所依託的城市毫無疑問是蘇州和常熟。這從《唐大和尚東征傳》中“蘇州黃泗浦”句便可明了。但郡城蘇州離黃泗浦口有近百里之遙,縣城常熟離開黃泗浦口也有四五十里路,均非海港直接依託之“城”。當我們翻開元代常熟《琴川志》,在“宋元諸浦示意圖”中,可以清楚地發現,在黃泗浦口醒目地標記著一個重要集鎮──慶安鎮。
清初史學家錢陸燦在纂修《常熟縣誌》卷五《市鎮》時,把慶安鎮列為第一條記載:“慶安鎮,去縣西北八十里,在南沙鄉,濱江,舊名石闥市,宋元豐間改為鎮,舊有石門,今廢。”從舊志記載中可知,慶安鎮宋代以前就是市肆興盛、商貿雲集的石闥市,到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才將“市”改為“鎮”。由於集鎮濱江而踞,前人為節制江海洪潮,特地在鎮北建造了一座石質水閘,這就是“石闥市”地名的由來。到了明清時期,河水改道,水閘被廢棄。但是慶安鎮究竟建於何時,錢陸燦沒有記載。
要查清慶安的創建時間,《陸氏宗譜》的記述可作為參考。譜載,東吳大將陸遜的族孫陸濯落戶慶安,集鎮自此而興,時在西晉時期。到東晉時,慶安鎮上有居民四五千人,發展為常熟西北巨鎮,而當時常熟全縣人口還不足5萬人。據乘航史志工作者陸掌保考,慶安鎮東接黃泗浦,西至雙涇河,僅東西之間的鎮區街道就長達二里多路。
另據清康熙《常熟縣誌》記載,就在慶安鎮西市梢,有一座建於梁代大同二年(536)的古寺——尊勝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將尊勝禪院賜名為淨居禪院(見卷十三《寺觀》)。《海虞別乘》對淨居禪院描述云:“寺有瑞石像,銘曰:素台月舉,騰光於梵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詩人李湛有《游淨居院詩》:“入門松桂深,清氣生人心;霞影迷窗綺,花光照地金。微風起層閣,初月升高林;中夜魂自健,滿空鐘磬音”(見《吳郡志·卷三十六》)。從詩中可以略窺當年寺院的環境、建築、規模。以後歷經兵燹,到解放時寺院僅剩殘基。據陸掌保對寺院殘基實地測量,寺院占地55畝2分,折契約3.7萬平方米。(插圖1.2.4、尊勝禪院遺址)
真人元開在《唐大和尚東征傳》中寫道,藤原清河於公元753年農曆10月15日到揚州拜訪邀請鑒真,即率遣唐使團先到黃泗浦渡口等候鑒真一行,並作起航準備。鑒真和尚於10月19日從揚州啟程,次日趕到黃泗浦。先上船,後因風傳官府要搜查遣唐使船,又不得不於23日下船,直到11月10日才重新上船,11月16日正式啟航。也就是說,日本遣唐使團在黃泗浦等候停留整整一個月,鑒真和尚在陸地駐留亦起碼半個月。由此可否推測,日本遣唐使船隊停泊黃泗浦後,補充給養、準備物資最理想的地點就是商貿繁華的慶安鎮;鑒真一行下船後的食宿安排和念佛誦經,最可能的下榻之處便是“滿空鐘磬音”的尊勝禪院了。
為了揭開鑒真東渡與慶安鎮、尊勝禪院關係之謎,南京博物院和張家港博物館於2008年12月聯合對古黃泗浦遺址進行初步試掘,試掘地點就在當年尊勝禪院(當地百姓稱為大寺)的舊基。共開探溝8條,總發掘面積357平方米。據南京博物院所撰《張家港市古黃泗浦遺址考古成果匯報》,這次發掘主要發現了六朝至隋唐時期的水井1口,灰溝1條,排水漕1條,路面1條,以及宋代的磚砌牆基、夯土台基、路、水溝等多處,清理出明清古墓兩座,還出土了陶器、青瓷器、醬釉器、瓦當、石佛像背光以及白瓷、影青瓷、黑瓷、青花瓷等200多件標本。
考古報告在分析古黃泗浦遺址的價值時,做出四條結論:一、古黃泗浦遺址是江蘇省乃至全國少見的隋唐時期的古遺址。在省內,這種遺址除揚州唐城外,其他地方比較罕見,在沿江地區更是少見。遺址為研究隋唐時期沿江地區港口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難得的資料。二、從試掘的成果看,發掘地點可能就是尊勝禪院遺址,因為遺址存在的時間、內涵、性質與文獻記載中的尊勝禪院極為相符。三、古黃泗浦遺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其建築基址規格之高,出土器物製作之精美,並非普通平民所有。故黃泗浦遺址是一處難得的古建築遺址,可以此來規劃、建設遺址公園。四、文獻記載鑒真和尚與遣唐使團從黃泗浦出發東渡,曾在起航地盤桓半個多月,那么出發前鑒真應在尊勝禪院駐留一段時間,並作東渡前的最後準備工作。
南京博物院考古成果公之於世後,《東方早報》和《中新網》以醒目位置報導:江蘇發現鑒真和尚東渡赴日前的最後居所。這一成果在歷史學界、考古界受到極大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