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六次大遷徙,四千年來,黃河水患不可勝數,溢決在1570次以上,河道大遷徙有六次。六次大遷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游東遷。舊道由河南滑縣(以下均為今地名)至河北巨鹿,東北向入海。新道由滑縣決口東流,至濮陽折向東北,經冠縣、茌平北境、平原去河北省,在舊道之南入海。第二次,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東遷。由河南濮陽經莘縣、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海。第三次,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濮陽附近決口,由河北大名入衛河,經冠縣、高唐、平原、寧津、樂陵、無棣、陽信北去入海。第四次,金章宗明昌五年,即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在河南原陽決口,由封丘東經東明、菏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經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利津北上入海,南派經嘉祥、魚台到江蘇入淮。第五次,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黃河自河南開封東去。經曹縣、單縣去江蘇、在淤黃河口入海。第六次,清文宗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遷為今河道、自河南經東明、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濱州、利津、墾利入海。每當河決大徙,曠日持久,殃及廣大民眾、田野,慘狀目不忍睹。隨之,在我國歷史上也演出一幕幕與黃河水患鬥爭的悲壯活劇,推動著水利事業及水利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