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庵村位於河南省嵩縣德亭鄉(2009年撤鄉建鎮,現為德亭鎮)北部“天池山”景區,西與宜陽、洛寧縣搭界。54個自然村(瑤場、土門、栗園、劉灣、張灣、淹溝口、段莊、木章溝口、下西地、上西地、溜馬溝口、南坡根、黃水庵村東、村中、村西、龍盤河、小桐貫溝口、魏家村、張家村、火燒莊、西窪、前梁、玉皇廟、東溝、西溝、活古洞溝口、下黃莊、中黃莊、上黃莊、木頭溝口、椿樹溝口、皮王溝口、安溝頭道溝口、二道溝口、圪塔上、瓦房溝口、杏寺溝口、亂石盤、小瓦房溝口、瓦房溝、劉家村、上場、石隆、大坪村、杏寺溝口、寺上、前山、後山、前坪、大瑤、車湖、北溝、台子嘴),28個村民組,1032戶,4100口人,總面積5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81畝。有著獨特秀麗的“天池山”旅遊勝地和王莽攆劉秀歷史人文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水庵村
- 外文名:HuangshuianVillage
- 人口數量:4100人(2003年)
- 耕地面積:6381畝(2003年)
- 地理位置:黃水庵村位於嵩縣德亭鎮北部
- 著名景點:洛陽嵩縣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
歷史由來,經濟產物,社會事業,人民生活,風景名勝,基層組織,
歷史由來
村共有張、王、李、趙、劉、宋、白、董、管、任、范、周、曹、胡、姚、武、屈、郭、韓、馮、丁、牛、吳、楊、詹、尚、段、梁、陳、袁、何、賀、關、謝、申、方、杜、喬、萬、陶、朱、史、高、余、魏、孟、肖、石有48個姓氏組成。
經濟產物
黃水庵村以小麥、玉米、豆類、紅薯為主要農作物。建國初期,糧食單產僅有40公斤左右。建國後,特別是70年代開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治坡、治溝,修梯田、河道治理,全面進行小流域治理,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態環境。
黃水庵村
村境內有黃金、鉬、鉛、鋅、螢石、花崗岩、眼鏡石、夾長石等礦產資源,和巨大的天然森林資源,占總面積90%以上,以及上千種中藥材資源。
2003年底大家畜存欄達1850頭,生豬飼養量達1150頭,山綿羊280隻。
截止2003年底,全村共有商戶22戶,醫藥點7個,運輸車輛45部,小轎車5部,大汽車2部,磨房14家,修理鋪4家,村民的生產、生活所需有了基本保證。
社會事業
解放前,以民學為主,到1944年村成立了二個學點,黃水庵村學點和柳樹圪壋(現在上黃莊)學點,解放後,逐步發展到7個學點。1980年村還在黃水痷中心學開辦國中、高中教學班。從1989年開始到1996年村民集資建教學樓三幢,全村在校學生達750人,教師30人。建國以來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達80多人。1956年村成立衛生所,醫生2名,後為合作醫療,先發展到7個衛生室點,村醫10人。
黃水庵村水源含氟量高,缺碘,村內原來粗脖子多,孩子憨傻痴呆多。60年代,省工作組到黃水庵調研,總結出一個順口溜:黃水庵村敲敲鑼,憨傻出來好幾十。後經政府推行加碘食鹽和改氟水,病情明顯減少。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以種地主土地為生,有的扛長工,有的外出討飯度生。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80年代村民生活明顯改善。1985年村民基本上解決溫飽,2003年人均收入1600元。
隨著農民增收,家用電器、農業機械也走進了農戶。全村擁有電視機850台,洗衣機84台,冰櫃58台,音響185套。1984年架設高低壓電線,1999年安裝閉路電視,2000年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電話機80部,2003年架通了移動通訊,手機達120部,2003年修通了水泥路,現擁有機車280輛,手扶機動車260輛,東風車2輛,小轎車5輛時風車20輛,三輪車25輛,80%的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
解放前村民的住房95%為草房,至今,磚房達80%。
風景名勝
“天池山”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景觀有:天下第一飛來石(原名摞摞石)、天池、一線天、青石峽、上天龍、擂鼓台、蒸饃石、神仙洞、古古石、牛心石、石牛圈等,人文景觀有:劉秀床、劉秀燈、劉秀墳、韓王墓、大寨、小寨、四龍地、拴馬樁、石馬、溜馬溝、杏寺溝、二郎溝、玉女溪。台子嘴、嵩前寺、後寺、座頂寺、黃花寺、黃水庵、火神廟、玉皇廟等,2002年被縣開發為旅遊區,現已建各類旅遊飯店40多家。
基層組織
黃水庵村於1947年解放,成立農會,解放前為保公所,1947年至1949年為亂石盤、黃水庵兩個村,1949年至1954年為黃水庵鄉、亂石盤鄉,1954年建立支部,為黃水庵支部、亂石盤支部,1956年合併為黃水庵支部,1962年為勝利大隊,1982年改為黃水庵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