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梧宗祠是一處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在歷史上,由皇帝親自撥款賜建的祠堂不多,由兩代皇帝撥款修建的更是鳳毛麟角,但在平和縣國強鄉的一個小村莊霄嶺,卻就有這樣的一座祠堂,它原來叫霄嶺黃氏“上公祖廟”,1988年平和縣人民政府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時改名叫“黃梧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梧宗祠
- 地理位置:平和縣
- 氣候類型: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別稱:深山藏古祠
祠堂簡介,建立背景,相關作品,
祠堂簡介
這座祠堂是順治十四年由順治皇帝特許並撥款興建,康熙十四年該廟被鄭經從台灣反攻大陸時毀於平地,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又撥款重新修建。這座與清皇聯繫密切的黃梧宗祠,被人們稱為“閩南第一祠堂”。
黃梧宗祠坐北朝南,氣勢恢宏,超越民間常例的三進式結構,由下廳、中廳、頂廳組成,中間隔兩個天井,在同一個基線上分別以0.32米至0.52米漸漸增高,前後落差1.20米。廟寬15米,縱深30米,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天井與廳之間有三級石階,每級石階長3.2米,寬0.28米,高0.20米,兩邊還建有甬道。全廟有24支石柱,其中頂廳有二支龍柱,當地鄉親稱青龍纏柱,該龍柱龍頭向下,獻瓜,口中含珠, 好似從天而降。木雕紅漆亮麗,鮮艷耀眼。龍柱兩邊,高掛清順治帝賜匾 “太子太保”、“勛高九錫”。這是皇帝來賜匾。
建立背景
為什麼在這普普通通的村莊裡有這么高規格的建築呢?這裡究竟隱藏什麼玄機?原來這個小村莊出了個叫黃梧的後生,原先他是鄭成功部下的一名抗清護明的將領,當他察覺到明朝已腐朽,朝代更替不可避免,繼續抗清勢必造成國家分裂後,於順治十三年毅然歸順大清,順治帝高度評價黃梧之功,封黃梧為海澄公,開府漳州城。歸順的黃梧向朝廷鼎力舉薦施琅,並為大清統一奮力征戰,順治帝十分滿意,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誥贈黃梧祖上三代光祿大夫,嫡妻皆授“一品夫人”,並賜金在霄嶺興建祠堂,同時賜金匾“勛高九錫”。“太子太保”一匾,民間有一傳說,順治十八年太子隨順治帝到東南沿海一帶巡視,有一天遇到鄭成功的部下劉國軒襲擊,黃梧奮力掩護太子,並千方百計護送太子回京,孝莊皇太后十分歡喜,馬上封黃梧為“太子太保”。
祠堂中廳有鳳凰雙柱,栩栩如生,鳳凰在牡丹花叢中活靈活現,呼之欲出。雙柱之間高掛著“帶勵貞風”、“天南屏捍”的朝廷賜匾。
大門外有石麒麟一雙,石虎一對,分立大門左右,再外一點立著四對旗桿。同時還有七口水井,按七星布陣,名曰“七星墜地”,這也是廟的又一個獨特的建築法,根據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說是為了破前面的“惡煞”。
祠堂的頂廳是主廳,殿堂的神龕供奉霄嶺開基祖均德和黃氏歷代列祖列宗的神主位,其中比較突出的有黃歇、黃峭及三位夫人。黃歇就是青史垂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曾任楚國之相的春申君,現今台北市江夏堂黃姓家族所共奉的始祖黃歇。黃峭是黃姓在南方各地長時期盛況的傳世之祖,曾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啟瑞先生所親書的“峭公略傳”是這樣描述的:“峭公,號峭山,字實郎,福建邵武人也,生於後晉天福元年丙申歲,年三十登宋乾德三年進士,娶官、吳、鄭三夫人,各生七子,所謂三妻二十一子者是也。以詩遣諸子散居江浙豫章嶺南各地,年六十六歸隱林泉,八十七歲元豐五年,追贈太子少保,賜諡文烈,宋明道二年逝世,享壽九十有八,敕葬邵武鶴藪之原。遺囑凡諸裔孫能念遣子詩者,即請升堂,無詩亦是歇公後裔,不可以簡慢待之……”黃峭的遣子詩是這樣寫的:“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願得蒼天垂庇護,三七男兒永熾昌。”這首詩留傳遍布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和港、澳、台的每個黃姓家族,一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黃姓人士都能吟誦。
相關作品
黃氏遷台記
當年黃峭在福建邵武鶴藪授詩遣子的情形,十分壯觀,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所出版的“黃氏大宗譜”中有十分生動的描述:“……作詩分授曰:爾兄弟各執為記,願如水裡之魚,似露霜中之筍,子孫蕃衍,務勤耕讀,分處遐邇,宜認親屬,有能念此詩者,即請升堂,無詩亦是歇公流裔,不可以簡慢待之……”
霄嶺黃姓是峭公與吳夫人所生第四子化公這一支系。黃化,又名黃寧,登進士第十九名,他持著遣子詩分基到汀州寧化縣,傳下第十世裔孫念八朗為奧杳派開派之祖,念八朗生六子,其中一子傳下第十五世孫黃開懋,於光緒三年渡海到台灣,落籍於台中西屯區的牛埔仔埔,現今子孫分別發展到台灣各地。霄嶺黃氏開基祖均德是念八朗的第二子,他先是開基平和國強西洋,第三世才移居國強霄嶺。黃梧是均德第十代孫。綜上所述,台灣的黃姓,雖然派別很多,但他們在血緣上同霄嶺等南方黃姓殊途同歸,不容置疑。
根據霄嶺黃氏族譜記載,霄嶺黃姓是從明洪武年間進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霄嶺第十二世黃世集、世就、世暖三兄弟從清朝年間就移居台灣台北,第二十世孫黃平陽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回鄉謁祖,他高興地說:“祖廟格局太高了,家廟中有龍鳳柱的,我們還是第一次看到,供奉的列祖列宗,認祖詩也都同台灣的一樣。”
移居台灣的除上述這一個支系外,還有一個支系是從霄嶺移居平和安厚大徑,然後再移居台灣,如台灣宜蘭縣的黃榮源,台北市的黃前熏,他們的祖宗也是清朝年間到台灣安居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他們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找到大陸的根,現今已回鄉謁祖四次。他們每次回鄉拜祖宗時都說:“我們的認祖詩同台灣黃姓認祖詩一樣,供奉的老祖也一樣。”可見,黃姓家族的萬流歸宗,這無疑又是一項明證。姓黃的中國人,很顯然,不管身在台灣、大陸,還是國外,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
子孫多俊彥
霄嶺黃姓從開居以來,人才輩出。特別是清王朝時代,據史記載:十世黃梧,被順治帝封為海澄公,順治十八年晉升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又晉升為一等公,世襲十二次,開府漳南。自是十餘年無復寇患。十一世黃芳世,授一等侍衛,康熙十六年襲一等海澄公加太子太保,同時任福建水師提督,同時執掌十三支王令,可調各省兵馬。康熙帝還賜玉章一枝,有急上聞。時漳泉寇盜很多,芳世既至,且撫且捕,賊多解散。有山寇自稱偽太子,聚眾數萬,皆以白頭為號。芳世一鼓破之,悉降其眾。方提師誓滅海寇,以病卒于軍。贈少保,封“忠襄王”。黃芳泰襲一等公,任江南京口總兵,黃芳度襲一等公,康熙十三年,為保衛漳州城與從台灣反攻大陸的鄭經奮力爭戰,獻出年輕的生命,康熙帝被他的英勇事跡所感動,康熙十六年追封他為“忠勇王”。 十二世黃應纘,康熙三十年襲一等公。十三世黃仕簡,雍正八年襲一等公。任湖廣、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從乾隆四十四年開始台灣如有發生動亂都由黃仕簡領兵平定,乾隆五十二年台灣農民起義,仕簡被乾隆帝委於重任,率領金門、東山四千兵馬馳援台灣。是時,他常往來於金門、台灣等大小島嶼,在台灣名聲響亮。十四世黃秉淳,乾隆五十一年任江西狼山鎮總兵,贈光祿大夫海澄公。十五世黃嘉謨,襲一等公,頭等侍衛,溫州總兵,又正定鎮總兵。十六世黃慶春,襲一等公,德州總兵,鎮守福建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任廣東惠州協鎮總兵。十七世黃懋澄,襲一等公。除此之外還有將軍、總兵和追封的公爵不計其數。
綜上所述,“閩南第一祠堂”從建築至今已走過370個春秋,經千迴百轉,但卻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首先供奉的祖宗與台灣黃氏祖廟供奉的祖宗一樣;其次,康熙元年黃梧建議收復台灣:“當應趁其慌亂猶豫之際,神速進兵剿滅之……”第三,康熙十三年這座祖廟被鄭經從台灣反攻大陸時毀於平地;第四:乾隆年間黃仕簡受乾隆帝指派帶兵進駐台灣平息暴亂;第五,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黃氏從台灣回鄉謁祖。由上足見霄嶺黃氏與台灣有著地緣、血緣悠久而密切關係。
370多年過去了,黃梧宗祠現今依然驕傲地矗立在平和群山中,宗祠的龍鳳柱依然向人們昭示著黃氏先人顯赫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