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性及雄性
花序均為
葇荑狀,長而具多數花,俯垂,常為一條頂生的雌花序及數條雄花序排列圓錐式花序束,花序束自小枝頂端或自
葉痕腋內生出、或
雌花序單生於葉痕腋內則
圓錐花序束全為雄花序。
雄花:具短柄或無柄;
苞片三裂;2
小苞片存在或不存在;
花被片4枚 或減退;
雄蕊3-15枚,花絲極短,
花葯無毛或有毛,藥隔不伸出或稍微伸出於花葯頂端。
雌花:具短柄或無柄;苞片3裂,基部貼生於房下端;小苞片2枚;花被片4枚,排列成2輪,位於正中線上的2枚在外,部分地貼生於
子房;
子房下位,2
心皮合生,內具1不完全隔膜而成不完全2室或具主隔膜及次隔膜而成不完全4室,花柱存在或不存在,具2或4深裂的
柱頭。
果序長而下垂。
果實堅果狀,有毛或無毛,外側具由
苞片發育而成的果 翅;果翅膜質,3裂,基部與果實下部癒合,中裂片顯著較兩側的裂片為長。
分布情況
相關介紹
胡先驌曾根據采自雲南的標本(主啟無80304號)發表了一新種E. mollis Hu (“靜生匯報”10:161. 1940)。曼依(Manning, in Bull. Torrey Bot. Club. 93: 38. 1966)根據對同模式標本的觀察提到,此標本的枝葉不屬
胡桃科。我們檢查了模式標本及兩張同模式標本,認為:其枝葉是屬於
橄欖科西南
白頭樹Garuga forrestii W. W. Smith的枝葉;果實是屬
雲南黃杞E. spicata Lesch. ex Bl.的果實。由於採集裝訂的錯誤,而胡將兩個不同科的植物作為一個種發表,因此屬混雜種。
下級分類
黃杞組 Sect. Engelhardia
裸果黃杞組 Sect. Psilocarpeae Nagel
檢索表
1枝、葉無毛;花序頂生,稀同時側生;果實及苞片基部無剛毛,具果柄(組1.裸果黃杞組Sect. 1. Psilocarpeae Nagel)(2)
裸果黃杞組1枝、葉或多或少有毛;花序側生;果實及苞片基部有剛毛,無果柄(組2.黃杞組Sect. 2. Engelhardia)(3)
黃杞組2小枝暗褐色;小葉常3-5對,稀有2對時必有3對以上的複葉,側脈10-13對;5-6月開花。
黃杞2小枝灰白色;小葉1-2對,側脈5-7對;7月開花。
少葉黃杞3小葉邊緣有鋸齒,成長後上面僅在中、側脈上有短柔毛,背面滿布柔毛,側脈7-10對。
齒葉黃杞3小葉全緣。 (4)
4小葉頂端漸尖或急尖,成長後背面僅脈上或側脈腋內有毛或變無毛。(5)
5雌雄異株;小葉無柄或近無柄,葉軸和小葉背面稍有毛,而側脈腋內有叢毛,革質,側脈7-10對。
爪哇黃杞5雌雄同株;小葉具長0.5-1厘米長的柄,葉軸和小葉背面僅中脈上有疏柔毛而最後全變無毛,薄革質,側脈10-13對。
雲南黃杞模式種
雲南黃杞Engelhardia spicata
形態特徵:大喬木,高達15-20米;小枝後來無毛,僅被有腺體,暗褐色或赤褐色,皮孔顯著。
葉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複葉,長25-35厘米,葉柄及葉軸最後變為無毛;小葉4-7對,對生或幾乎互生,具0.5-1厘米長的小葉柄,長成後薄革質,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無毛而僅散生腺體,下面中脈及小葉柄有疏短柔毛,最後變無毛,側脈每邊10-13條。
雄性葇荑花序通常集合成圓錐狀花序束,自葉痕腋內無葉的側枝上生出。雄花較密集,幾乎無柄,苞片3裂,有柔毛,花被片4枚,花葯具毛,藥隔具1凸頭伸出於花葯頂端。
雌性葇荑花序單獨生於側枝頂端或生於雄性圓錐狀花序束的頂端。雌花近於無柄,苞片及小苞片基部有毛,花柱短,柱頭2-4裂。
果序長可達30-45(-60)厘米,俯垂;果實球狀,直徑3.5毫米左右,上部被剛毛,苞片及小苞片基部被有剛毛,貼生至近果實中部;苞片的裂片倒披針狀矩圓形,向上端略擴大,頂端鈍,中間裂片長2.5-3.5厘米,寬0.7-1厘米,側裂片長約1.5厘米。
11月開花,1-2月果成熟。
分布情況:產於我國雲南和廣西。分布於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生於海拔550-2100米的山坡雜木林中。
主要價值:莖、枝皮富含纖維和鞣質,可提制栲膠。
常見物種
黃杞 E. roxburghianaWall.
產於台灣、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和雲南。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越南。生於海拔200~1 500 m 的林中。其葉和皮均為中華本草所收載。
半常綠喬木,高達10 余米,全體無毛,被有橙黃色盾狀著生的圓形腺體;枝條細瘦,老後暗褐色,乾時黑褐色,皮孔不明顯。偶數羽狀複葉長12~25 cm,葉柄長3~8 cm,小葉3~5 對,稀同一枝條上亦有少數2 對,近於對生,具長0.6~1.5 cm 的小葉柄,葉片革質,長6~14 cm ,寬2~5 cm,長橢圓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全緣,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歪斜,兩面具光澤,側脈10~13 對。雌雄同株或稀異株。雌花序 1 條及雄花序數條長而俯垂,生疏散的花,常形成一頂生的圓錐狀花序束,頂端為雌花序,下方為雄花序,或雌雄花序分開則雌花序單獨頂生。雄花無柄或近無柄,花被片4 枚,兜狀,雄蕊10~12 枚,幾乎無花絲。雌花約有1 mm 的花柄,苞片3 裂而不貼於子房,花被片 4 枚,貼生於子房,子房近球形,無花柱,柱頭4 裂。果序長達15~25 cm。果實堅果狀,球形,直徑約4 mm,外果皮膜質,內果皮骨質,3 裂的苞片托於果實基部;苞片的中間裂片長約為兩側裂片長的2 倍,中間的裂片長3~5 cm,寬 0.7~1.2 cm ,長矩圓形,頂端鈍圓。5~6 月開花,8~9 月果實成熟。
毛葉黃杞 E. colebrookianaLindl. exWall.
葉民間常外用治療腳癬;根和莖皮用於治療痢疾、腹瀉、脫肛、外傷出血。為《中華本草》所收載。該植物在廣西各地均有分布,資源十分豐富。
通常為小喬木,高4-7米,有時達15-20米。小枝淡灰褐色,密被短柔毛,皮孔多而顯著,成不規則散布。葉常為偶數羽狀複葉,長約15-25厘米,葉總柄和葉軸粗壯,密被短柔毛;小葉2-4對,稀5對,具小葉柄至幾乎無小葉柄,闊橢圓狀卵形或闊橢圓狀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7-5 厘米,寬3-7厘米,生於葉軸上部的小葉較卜部者為長,頂端鈍圓或有時急尖,基部歪斜,闊楔形或圓形,全緣,上面除中脈被柔毛外,其餘部分無毛或僅有稀疏毛,有散布的腺體,下面密被短柔毛,側脈通常7-9對。雄性葇荑花序多條形成圓錐狀花序束,花序束頂端具或不具1條雌花序,自去年生側枝上的葉痕腋內生出。雄花密集,具花柄,苞片3裂,被柔毛,雄蕊通常10枚,花葯有毛,藥隔具1小凸頭伸出花葯頂端。雌性葇荑花序或生於圓錐花序束頂端或常常單獨生於去年生側枝上的葉痕腋內;雌花幾乎無柄。果序俯垂,長13-18厘米,果序柄粗壯,長3-6厘米,密被短柔毛。苞片基部剛毛,貼生至果實近中部,裂片矩圓形,頂端鈍圓,中間裂片長2.5-3厘米,寬約0.7-1厘米,側裂片長約1.5厘米,果實密生剛毛,球狀,直徑約4毫米。2-3月開花,4-5月果陸續成熟。
齒葉黃杞 E. serrataBl.
分布於我國雲南一帶。其樹皮在民間常用於解氣化濕、導滯、收斂、消炎、治療腹瀉。
喬木,高達12米;小枝灰褐色,皮孔顯明,幼枝暗褐色,密被短柔毛和腺體。葉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複葉,長15-25厘米,葉總柄及葉軸粗壯,圓柱形,密生短柔毛及腺體;小葉3-7對,近對生或稍互生,具極短的小葉柄,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不規則的圓鋸齒,成長後上面唯在中脈和側脈上有毛,下面全被毛和腺體而中脈和側脈的毛較密,複葉上部的葉較大,長約6-13厘米,寬約 2.5-4.5厘米,最下端的1對小葉最小,卵形,長約2厘米,寬約1.5厘米,伸達葉片邊緣的側脈通常7-9對,網脈明顯。果序生於葉痕腋內,長8-11厘米,軸密被柔毛;果實球 狀,直徑約3毫米,密生剛毛,苞片基部被剛毛,貼於果實中部以上,裂片倒披針狀矩圓形, 中間裂片長2-2.5厘米,寬約6毫米,側裂片長約1.3厘米,寬3-4毫米。
少葉黃杞 E. fenzeliiMerr.
產於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和廣西。生於海拔400~1000 m 的林中或山谷中。用途同黃杞。
小喬木,高3-10米、有時達18米,胸徑達30厘米,全體無毛。枝條灰白色,被有銹褐色或橙黃色的圓形腺體。偶數羽狀複葉長8-16厘米,葉柄長1.5-4厘米;小葉1-2對,對生或近對生或者明顯互生,具長0.5-1厘米的小葉柄,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3厘米,寬2.5-5厘米,全緣,基部歪斜,圓形或闊楔形,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兩面有光澤,下面色淡,幼時被稀疏腺體,上面深綠,側脈5-7對,稍成弧狀彎曲。雌雄同株或稀異株。雌雄花序常生於枝頂端而成圓錐狀或傘形狀花序束,頂端1條為雌花序,下方數條為雄花序,或雌雄花序分開則雌花序單獨頂生而雄花序數條形成花序束,均為葇荑狀,花稀疏散生。雄花無柄,苞片3裂,花被4,兜狀,雄蕊10-12枚,幾乎無花絲。雌花有不到1毫米長的柄,苞片3裂,不貼於子房,花被片4枚,貼生於子房,子房直徑約1毫米,柱頭4、裂。果序長7-12厘米,俯垂,果序柄長3-4厘米。果實球形,直徑3-4毫米,密被橙黃色腺體;苞片托於果實,膜質,3裂,背面有稀疏腺體裂片長矩圓形,頂端鈍,中間裂片長2-3.5厘米,寬6-8毫米,側裂片長1.5-2.2厘米。7月開花,9-10月果成熟。
本種和黃杞En.eoxburghiana Wall ,區別點在於:本種的枝條灰白色;羽狀複葉的小葉僅1~2對,小葉的側脈 5~7 對;果實的苞片較小,中間裂葉長2~3.5 cm 。而黃杞的枝條暗褐色或黑褐色,羽狀複葉的小葉通常3~5 對,即使有時有 2 對者則在同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