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清朝官吏)

黃易(清朝官吏)

清代康熙皇帝賜諡號為“忠貞”,樹為文武官員學習榜樣的黃易,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9月19日,黃易在陸豐市(當時屬海豐縣坊郭都)金廂鎮洲渚村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易
  • 國籍:明
  • 出生地陸豐市
  • 出生日期:1631年9月19日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出身望族 淵源深厚
 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9月19日,黃易在陸豐市(當時屬海豐縣坊郭都)金廂鎮洲渚村誕生。
孩子的出生本是件平常的事,但黃易的誕生卻絕非尋常 。他與生俱來地秉賦了海陸豐秀麗山川所凝聚的靈氣, 更繼承著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堅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環境和個人的勤奮好學,注定了這孩子日後將成大器。
黃易(字子參,號蒼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縣湖西詒安城,其開基始祖為南宋名臣黃材名國棟(理宗皇帝趙昀賜名)。
黃國棟之父黃天從駙馬是殿前司都指揮使,母趙貞淑封號溫淑公主。他與文天祥是太學同窗,過從甚密,時為唱和。文丞相稱天從為“瑞伯”,曾為其著作和族譜作序。 在宋室風雨飄搖之際,他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許達甫、蘇劉義等同仇敵愾,協力抗擊元兵的南侵。
由於積弱難返,宋室氣數已盡,雖有諸志士力挺,仍無力回天。由於屢戰屢敗,節節南移,宋主趙昰死於海上:文天祥、張世傑等亦相繼被捕或戰死,但黃國棟抗敵的心志卻絲毫未有動搖。崖山一役,陸秀夫背幼主趙昺蹈海身亡,張世傑殉難。趙家王朝已告滅亡。黃國棟心猶不息,奪得四艘戰船保護趙家遺孤、閩沖郡王趙若和欲殺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從人願,途經漳州海面時遇上狂風惡浪,無法前行,只好棄船上岸,隱姓埋名於漳浦縣佛曇鎮積美村隱居避難。趙若和亦改姓黃名天柱,隨黃國棟在漳浦落籍,後來黃趙兩家又躲藏於大山環抱的湖西鄉,建了詒安堡(黃)及趙家堡(趙),兩堡一脈相連,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國棟護國失敗,令人悲痛:但其人格及民族氣節卻絲毫無損。他留給後人“忠勇”“堅貞”的遺產,實是無價之寶。
至明初,黃易先祖黃鴻熙(字壽夫,黃國棟之曾孫)任侍御馬軍指揮使,駐守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戰功顯赫,只事禦敵,毫不擾民,故有儒將之稱。時倭寇作亂,民不聊生。黃鴻熙為保土安民,轉戰閩南,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賽龍舟,倭寇突然來襲,為了保護民眾,黃鴻熙與兩個兒子—同浴血沙場。父子三人壯烈犧牲的事跡為漳州民眾所傳頌。其墓在漳浦縣佛曇橋香村梅月香山,現為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易祖父黃性琮(字我貞、號元重)生於明朝後期。他自幼飽讀詩書,多才多藝。但因當時明廷漸趨沒落,為君者昏庸無道,為官者貪得無厭,致使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民怨載道。為此,其恥於助紂為虐,不屑與貪官為伍,無心仕途,以遊學、授業為生,世稱處士。
明朝後期年間,黃性琮偕三個弟弟奉父(黃光昭、字華峰、號持皎)攜子黃致健移居粵東,先是駐足陸豐金廂洲渚;雖是客途困頓,仍是潔身自愛。嚴於律己。 《陸豐縣誌》載:“有洋船失風飄泊至鄰村,利之,公(黃性琮)嚴戒子弟不染絲毫。”故當時有“世敦儒業,孝友睦鄰,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譽。
黃易之父黃致健幼承家學,博學多才,精通歷史地理,工於詩詞,書畫造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樣無意進身仕途。在隨父遊學過程中,學習和積累了豐富的學識。 崇禎年間,黃致健攜子黃易到風景優美的大安鎮石寨村定居,成為石寨黃氏族人開基始祖。
黃易先祖黃國棟、黃鴻熙、黃元重等的人格、氣節,對黃易的影響甚大,為他樹立了為人、處世、治政和報國、愛民的典範
幼承庭訓 孝悌恭誠
 黃易除了有人格端嚴,飽學多才的祖父、父親,還有一位慈祥、端莊的母親。慈母鄭三妹出身於碣石古衛城的名門望族,是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陸豐縣誌》(乾隆十年)載:“黃易母鄭氏,壺范宜家,夙協承筐之徵,母儀貽谷,載昭畫荻之芳。”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黃易幼年即受到學識、禮儀 、人格等各方面的嚴格的教育。小小年紀常因流利的對答,中規中矩的禮儀贏得親朋熱烈的掌聲。
天有不測風雲。黃易四歲時慘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親竟溘然去世。喪母悲傷,在所難免;失去母愛,孤苦淒涼,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顧,弱小心靈才得以安慰,其學業亦得以延續。
後來,父親續弦。繼母林氏一樣來自書香門第,一樣慈祥賢淑,視黃易如己出。於是黃易找回了久違的母愛,不再孤單,不再寂寞,更加發憤讀書。
黃易小小年紀便十分懂事,對父母十分敬重。有時繼母病了,他便放下書本悉心伺候, 為母調羹奉藥,衣不解帶,通宵不眠。為了減輕患病的母親的勞累,他負起了管理家務的重任,井井有條,不遜成人。
黃易對三位小弟關懷備至,既照顧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輔導其學業;他以身作則,起到了很好的模範作用。後來三位小弟相繼成材,學業、事業均大有作為。
黃易四兄弟和睦相處,互敬互讓,從未為物質權益、家產分配等瑣事發生爭端。此事被鄰里譽為美談。《陸豐縣誌》載:“(黃易)事繼母以孝聞,於昆弟猶友愛,弱冠登賢。”
科場進取 金榜題名
 滿清入關以後,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權的經驗教訓,不再實施民族壓迫,而採取以漢治漢的懷柔政策。政治上勵精圖治,一洗晚明腐敗的頹風。且廣開科舉,吸納漢族人才 。黃性琮、黃致健父子權衡利弊,認為雖為異族統治,若能有利國家統一,造福人民,總比晚明的腐敗好得多 。於是,改變初衷,鼓勵子孫參加科舉,進身仕途,為國為民效力。黃易不負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場赴考,一舉成名。
1647年,黃易16歲,考取了丁亥科廩生。初試啼聲即嶄露頭角, 大大提高了進取的信心。自此他廣結良師益友,切磋學問,學業日進千里。
1657年(順治十四年)黃易參加廣東丁酉科鄉試,名列前茅,考上舉人。1659年(順治十六年)他赴京應考,連捷已亥科進士
黃易金榜題名的訊息從京城傳回家鄉,給黃家帶來了無限歡欣,給家鄉增添了無限光彩。鄉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額手稱慶。
心繫民生 勤廉治政
 黃易任通政司觀政時,身在京城,不乏錦衣玉食,但他胸懷祖國,心繫民生,時刻惦記著家鄉父老鄉親,那片赤誠之心可鑑。面對朝廷實施海禁,造成東南沿海邊民“賣妻鬻子,苟活旦夕,離徙他鄉”的慘況,人民遭受塗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職微,竟敢冒丟官殺頭之險,貿然上疏奏請開界。“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顧自身仕途、性命而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在康熙帝登基不久,朝廷鬥爭慘烈,官員各自明哲保身的狀態下著實罕見。
康熙6年(1667年)黃易出任福建省歸化縣(今泰寧)知縣 。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間,了解民困。《漳浦縣誌》(人物誌)載:“(黃易)宰歸化,水櫱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騎自隨,先是藩商肆毒,歸邑民不堪命,公(黃易)以慈父肝膽如護赤子,於豺虎之場毒始息,防弁暴悍殘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經歸陽,公以舁夫不備左右疾其驕慢,公怡然曰:吾為民戽,不為官也。守聞益重公。”
黃易治歸化恩威並施,一方面儆惡鋤奸。《陸豐縣誌》載:黃易任歸化知縣時“邑有藩商,重息, 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 易下車得其狀,請於上台,即置之法,由是奸徒側足。”一方面“息詞訟”化解民間矛盾。於是社會和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由於晚明的腐敗,倭寇的侵擾,改朝換代的戰亂的摧殘,歸化的經濟落後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黃易治歸化七年廉潔勤政,刻苦經營,不但整頓民風,安定社會,且下大力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樑,使歸化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其輝煌的政績受到當地人民的傳頌。
振興教育 培訓人才
 黃易主政歸化期間,為提高人民質素,十分重視教育。《陸豐縣誌》載:其“興文學有循聲”、“遷學宮於龍池書院,文運由是丕振,科名復熾。至今士民稱頌焉。”
黃易在為國取才、育才方面盡忠盡責,不遺餘力。在出任鄉試副主考時,他強化考場管理,嚴肅考風考紀,盡除偽弊,認真閱卷,力求不致滄海遺珠之憾。 當時有考生潘錦,祖籍浙江,隨父入閩,因屬“外來人口”備客群考官排斥,被除去取錄資格。黃易閱該生試卷,發覺其文章流利通暢,且卷面潔淨 ,書法清麗,認定是可造之材。於是據理力爭,排除眾議,終因理直氣壯而令眾考官無法阻撓,促使該生得蒙取錄。及後,潘錦在黃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場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為官連續30多載,政績頗彰,深受康熙帝賞識。以此一例,足以證明黃易慧眼獨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無私的襟懷
黃易培育後輩並非偶然而為,而是雨露宏施。他對年輕學子進行集訓、輔導,使其提高學識及應考經驗;凡有家境貧寒者,他總慷慨解囊資助。後來這些學子大多成材出仕,為國效力,可謂桃李崢嶸,碩果纍纍。
疾惡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初年,福建江西等處,正處靖南王耿精忠的勢力範圍。耿精忠名為“精忠”,實則一點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顧民族氣節助清滅明,惡貫滿盈,而他竟厚顏無恥地矜功自重。此點正為黃易所不值。而其擁兵據地,自營勢力,恣意橫暴,魚肉人民,更為黃易所切齒。
1674年,清廷為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良失,又恐懼一旦大權旁落,身家難保;在吳三桂的煽動下自我化裝,搖身一變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緒,舉行叛亂。福建地方官員懾於淫威,盡多歸順,唯獨黃易堅貞不二,決不從逆。耿精忠兵臨城下後, 多次派親信勸降,《漳浦縣誌》載:“甲寅變起,忿公(黃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勸之曰:徒死無益,何如留報國之身於有用耶?”(反賊竟奢談“報國”,何等荒唐!)。 黃易不為所動,痛斥:“內戰內亂,人民塗炭,國家遭殃,吾豈能充當罪人!”
耿精忠惱羞成怒,集結兵力圍攻歸化縣城,黃易組織官民“修隍柵為守御”,合力抵抗;終因強弱懸殊,孤城難支。於是他揮筆於縣衙正堂壁上書寫一聯: “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 不忘乎君,不忘乎親。 ”書畢,奮力將筆擲出堂外,遣散官兵,削髮化裝成僧人,隨難民混出叛軍包圍。“微服間關,求援師繭足走贛抵粵,事機啟呈藩院。”耿精忠得知後十分惱火, 曾派出精兵窮追殺他,有一次,他被包圍在一個山村里,他跳入廁坑躲藏,才得以逃脫。
拯民報國 以身赴難
 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吳耿煽動之下,也參與叛亂,發動丙辰粵變。自此“三藩之亂”愈演愈烈,其勢波及南方十省,震撼著大清江山,危及國家的統一。如此情勢,清廷自然無可坐視,即派大軍分向東南、西南兩路進行征討。其東南一旅的主帥正是為人剛正、能征善戰的康親王傑書。此時黃易正“齊家奔贛,旋入閩, 事機之會,多所籌劃。”得知平亂大軍來臨訊息,旋即由閩入贛,投奔於康親王麾下。
黃易向康親王匯報了福建的民情、敵情,並提出自己對討叛的主張,深受康親王的讚許和信任。 康親王得到黃易的輔助,如虎添翼 。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康親王的軍隊一鼓作氣收復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許多州縣。由於年齡相當,志趣相投,並肩作戰,休戚與共,黃易與康親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受伏擊,短兵相接,血戰激烈。康親王、黃易兩人身在陣中, 大旗已被叛軍火器炸爛, 身前身後,彈如雨下,險象橫生,親兵們從附近破廟中拆來門板,為指揮官遮擋。但他們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指揮官如此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軍士氣高揚,將士們浴血奮戰,擊退了強敵,化險為夷。自此一役,黃易與康親王的友誼更為牢固,互相許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勢成強弩之末。在此勝利在望、大局將定之際,黃易由於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病倒軍中。康親王急令將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醫治,但經百般調理,終是無力回天。 臨終前,康親王親臨撫慰,問其所求,他只要來紙筆,用盡所餘氣力,書下絕詩一首: “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聖賢書。”在場將士讀後,無不為其慷慨之氣而感動,淚灑征袍。這一天,是陰曆五月初二。
皇恩浩蕩 歸梓厚葬
 康親王因南征戰功卓著,被譽為清代六大親王之一。 戰事平息,康親王凱旋迴師,康熙皇帝親臨盧溝橋犒賞三軍。康親王甫見康熙皇帝,即具奏黃易廉潔愛民,協力平亂等事跡,得其嘉許。《漳浦縣誌》載:“康藩備陳情節,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黃易)。”康親王並奉呈其題縣衙一聯及臨終遺詩,康熙皇帝讀後也為之動容,許為漢族官員之表率,準康親王所奏,著令從厚祭葬黃易。康親王得此上諭,甚為欣慰,回府後,即揮筆題云:“蒙天眷,屢加賜祭,贈蔭其所以報施者,良甚厚也,真無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從而贊曰:忠節孤貞,天地正氣,疾風勁草,百折不二,險阻間關,恥事二主,扶植綱常,頹波砥柱,石齋偉矣,蒼潭媲美!”
康熙皇帝為表彰忠烈,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 責令廣東按察司僉事管分守嶺東兵備道仇昌祚, 負責運送靈柩回梓安葬並主持祭祀事宜。康熙還親賜葬銀,並親擬祭文云:“烈士成仁,齎志而歿,忠臣報國,捐軀以從,爾黃易矢志忠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亂,勵臣節以彌堅。方冀遐齡,忽焉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魂,爾如有知,尚克歆享。”此外,朝廷還遣宮廷畫師將黃易畫像永存,分別在福建及黃易家鄉建祠紀念,享春秋兩祭。現陸豐東海鎮龍山南麓丁厝巷的“黃忠貞公祠”仍保存完好。康熙皇帝還賜題楹聯一對以表彰黃易:“職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於當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黃易殉難後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清廷對黃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後事的辦理,也甚為周到,可謂極盡哀榮。
垂範永存 文風長盛
 當你倘佯於石寨家廟、大宗祠、新寨宗祠、龍山下黃忠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對對妙趣橫生的楹聯。有的描述環境的優美、風光的綺麗,有的闡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秘,有的以立身處世的守則和興業傳家的要義為題,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這些楹聯儘是黃易及其後人所作。從此事實,可以窺見該族文風鼎盛的概況。
黃易的後人繼承其尚德、崇文的傳統,一貫堅持詩禮傳家。在社會上,以誠相待,禮儀有度。據史載,其後人黃繼顯、黃繼度等,熱心當地公益,如造橋修路辦學賑災濟貧等,多受讚譽。其侄孫黃德星繼承先烈遺志,先後在廣西隆安懷遠等六縣任知縣和在全州梧州任知州,一生清廉愛民,政績顯著,當地人建賢大夫祠祀之,廣西巡撫贈匾“清惠可風。”
在學文方面,更是堅持不懈,薪火相傳,蔚然成風,人才輩出。康熙朝以來該族計有舉人7名,貢生36名,秀才幾百名。這些文人的對聯、詩、文等著作甚豐,多為海陸豐鄉親傳誦。廢除科舉以後,其學文風氣依然延續,荷鋤把犁之夫多數熟讀四書五經,郊野牧童常以競誦唐詩宋詞為戲。“文革”前,家廟內懸掛乾隆皇帝等歷史名人賜贈的48塊匾額和西門廣場上高高聳立的28副旗桿石便是印證。
現該村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近兩千學生,鄰村鄰鎮的學童為慕其學風文風,爭相入讀 。 據2010年該村金秋獎學獎教活動時統計,解放以來全村共出大學生近400名,碩士生12名,博士生6名,一些學子考取了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

人物評價

黃易不愧為黃國棟、黃鴻熙、黃性琮、黃致健的好後裔,不愧是海陸豐歷史上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