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4個部分,由《周末,陪母親在水邊散步》《杯或手:一種存在或缺失》《三十年後,相信你是懂的》《餐桌上一隻鶴的起飛》《事物的真相我們根本就不可敘述》等詩歌組成。這些詩歌里有遍地的桃花、濕濡的雨夜、清冷的雪景、碧藍的天空、哀傷的愛情,顯示了作者對現實、對自身冷靜的觀照與哲思。
作品目錄
第一輯 | 第二輯 | 第三輯 | 第四輯 |
---|
黃昏之前 這一天就這樣老了 澄明之境 雪域 歲末 洪水 月光下海浪的火焰 青山不老 清明即景 周末,陪母親在水邊散步 故居 老屋子 十四行:蝴蝶 秋祭 時日 曠寂 佇立河邊 在河流消逝的地方 喀納斯河 那拉提草原 偶感 那人是三十三隻鳥 杯或手:一種存在或缺失 石子 何以為鏡 事物的真相我們根本就不可敘述 兩隻蝴蝶 寒秋 走進十二月 餞別 畫 網路之中的玄想 時間的背面 | 最後的玫瑰 事物的確定性 我寧願錯過此生 三十年後,相信你是懂的 守株待兔 一生不變的愛情 幻覺的風景 另一種雪景 某個下午 殘酷的植物 今夜,我點燃十根手指 把水點燃 以火為浴 玉龍第三國 遙想遠方的一場雪 相識於八月 夢已千年 虞兮虞兮 化境 葡萄 題一位朋友的兒時照片 給J 與一滴雨的邂逅 九月的鴿子 血燕啼歸 桃花雨 千面狐 最黑的精華 零時對話 選擇 丁香花開了 暗戀桃花源 夢囈 | 體內的玻璃 打點狼藉 心劫(組詩) 沉重的對弈:兩手間 沉痛的對望:兩性間 沉默的對話:兩代間 撕裂 角色的天空 獨守一份孤獨 習慣 王的盛宴(組詩) 江東子弟 比武 喀納斯湖 茶馬古道 黑駿馬 秋 英雄 異鄉 困獸 毒藥 窒息 一月 三月 盛夏里的向日葵 | 南橘北枳 新年獻詞:閉門造車 春色 心魔 海枯石爛 魅 躲進一個詞 深度無眠 深夜祈禱 靜夜思 深夜醒來獨觀黑暗 餐桌上一隻鶴的起飛 桃花傳說(組詩) 午後入定 假日午後 尋找生命的棲息地 雪景 賽里木湖 靜默之時的一種想像 雨在遠方 雨在冬夜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今夜無雨,坐聽雨 紅酒 撤退 松贊林寺 總想靜坐於一棵樹下 天外之天 |
作品鑑賞
該書溢滿了古典意象。詩人曾自陳堅持退出“公共題材寫作和集體寫作”,而是在古典的詩境中退回到了自己的內心,尋找到靈魂的慰藉。詩人是愛桃花的,在該書中,直接以“桃花”命名的詩就有《桃花雨》《暗戀桃花源》《桃花傳說(組詩)》。在《桃花雨》一詩中,“以瓷質的聲音,桃花落下/我記住的那―瓣面容,是雨後黃昏的羞怯”,這裡的“桃花雨”並非詩人真實所見,而是出現在想像,它輕柔地撩動了詩人細膩的心弦——雨後黃昏羞怯的面容。在此“桃花”與那羞怯的“面容”合二為一,讓詩人產生了恍如隔世的虛幻之感。面對這虛幻的美麗,詩人卻是懷抱著“抵抗記憶的戰慄”,是有些痛楚地抗拒著的。但是詩人並未停留在“桃花”帶來的古典詩美與“面容”的酸楚回憶中,而把這“美與悲”彌散到了廣遠的時空中,“多年以後,桃花依然落下/感傷的淚水,不為桃花落下/只為那一瓣不經意的面容”,與人類普遍的愛恨悲歡達成了默契。再有《暗戀桃花源》,詩人在瀰漫著“潮濕的空氣”中,走在廣州先烈路上,靈光閃現出遙遠的“桃花源”與“黃花崗”,古典文化隱喻與現代革命符號這對“不期而遇的意象”就在“商業氣息傾瀉的街頭”遇合了。在陵園和劇院的模糊燈光穿梭之間,在隱喻又重疊的畫面中,詩人戳破了悲劇與喜劇的界限,領悟到了“尋找桃花源只能逆流而上/有人耗盡一生的漫長,只為一次等待/有人只為瞬間的燦爛,不惜焚毀一生”。這是悲傷愛情式的話語,也是對生活本相、歷史隱喻的現代性認知。
南國多雨、多水,該書中處處可見雨水、雨夜,或者說,正是“雨”這一獨特的地域意象,書中氤氳著一股濕濡、迷濛、渺茫的古典氛圍。“匆匆行走中,一滴雨飄落於額頭/清涼,圓潤,甚至凝重/有如一顆飽滿的果實,裸露她的赤誠和哀傷/我的心就此被擊痛/仿佛銅做的器皿被擊響”。一滴雨,瞬息間了無痕跡,它的清涼、圓潤與凝重,卻喚起了詩人對生存現實的感覺,在行色匆匆的麻木生活里體驗到了這“美麗的偶然”。這雨之於詩人還是“想像一場美麗的愛與憂傷”(《雨在遠方》),透過“雨水的清新與朦朧”,把握到了“生命的本源”和“遼闊的真實存在”。當然,這雨不僅僅是清涼、清新的,還是現實與虛幻之間的“雨幕”,詩人像冥想者一樣“穿行於雨幕的迷濛”(《假日午後》),體察到了人間真實的閒適與可愛。
作者無論寫桃花、還是寫雨、寫夜、寫月亮,寫任何的景物都是像古人一樣在寫自己的心境,這種倏忽而起又飄忽而逝的感傷、憂愁涌在紙上時,又是節制的、沖淡的,是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與其說詩人自覺地化用了古典詩詞意象,不如說詩人的現代性體驗與古典詩人
王維、
李商隱、
李煜、
晏殊的文人傳統等達成了心靈上的默契,是自己主動地“撤退”到了古典詩境中,在此守候精神家園。他的詩多浸潤著禪意,如直接寫佛家寺廟的《松贊林寺》所顯示的隱士之高風、禪宗之空寂,與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異曲同工之妙,均為任性隨緣、處處皆可頓悟參禪,獲得了心靈上的寧靜。再有《這一天就這樣老了》《秋祭》《假日午後》等詩作,亦有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傷感,有著古人永恆的愁緒與關懷。但陳陟雲並未僅將古典意象作為符號化的處理,而是在內心裡就已經融入了古人的通達、淡然、沖和的精神心態,從而使得自己的詩作達到了“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化境。
作品影響
相關活動
2022年2月19日晚,由肇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肇慶學院文學院聯合舉辦的“西江思潮·以文藝評論建設文明城市”系列活動之一——陳陟雲詩集《黃昏之前》研討會,以騰訊會議形式線上上舉行,100多位聽眾參與。肇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肇慶學院文學院黎保榮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姜濤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張桃洲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楊慶祥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崗教授以及嶺南師範學院文學院張德明教授等學者齊聚線上會議室,交流和發表對陳陟雲詩集《黃昏之前》的見解。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陟雲,1963年生,廣東電白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作品見於《花城》《詩歌月刊》《山花》《十月》《上海文學》等刊物,入選多種詩歌選本。已出版詩集《在河流消逝的地方》《夢囈:難以言達之岸》《月光下海浪的火焰》等。曾獲第九屆《十月》文學詩歌獎等。現居佛山、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