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代分析科學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2006-2009),教育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化工部學部委員(2004-2007)、重慶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5), 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2002年),《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現代儀器》雜誌編委。
1986.7本科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化學系, 畢業後留校工作4年, 隨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 攻讀分析化學專業碩士學位, 導師遲錫增教授。1993.9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攻讀分析化學專業博士學位, 導師童瀋陽教授。1996, 7獲博士學位後回到西南師範大學工作, 任副教授。1998.7破格晉升為教授, 2000年任分析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8.11-1999.10日本日立製作所中央研究所分析生化高級訪問研究員, 2000.12-2001.05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後, 2002.08-2003.07日本
東京大學大學院藥學研究科生體與藥物分析學博士後。
學術任職與獲獎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Awards) 教育部第五屆、第六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化工部學部委員;中國化學會第28屆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產學研合作與促進工作委員會產學研促進會副主任委員;發光與實時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主任、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發光與實時分析系統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主任、光電感測與實時分析重慶市高校首批創新團隊負責人。重慶市第一屆(2002年)、第二屆(2008年)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分析測試學會副理事長/光譜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市新藥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ISRN Spectroscopy 、《分析化學》、《分析科學學報》、《分析測試學報》、《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0000個科學難題:化學卷》編委。 2012年入選“重慶市百名傑出科技領軍人才計畫”,2008年入選重慶市100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2006年入選“重慶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2004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表彰的"全國優秀教師", 重慶市政府的"重慶市青年科技獎"創新獎和"重慶市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3年獲教育部"2002年度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稱號、2001年獲"首屆重慶市青年科技創新獎傑出獎"、1999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Science Research) 目前正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課題(973納米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各一項。已主持完成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教育部人才基金項目2項, 重慶市科委重點和套用基礎研究項目4項,領銜建設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創新藥物質量控制平台。 到目前為止, 已有四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已在ACS Nano、Small、Anal Chem、Chem Commun.、和中國科學(B)等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240多篇, SCI收錄刊物總引4900多次,其中他引4200多次, 單篇最高引用480多次,平均每篇引用20.14次;H-因子36。 研究方向是化學及生物醫藥分析, 建立實際樣品中生物藥物的實時線上檢測分析法、開發新的光學檢測技術和藥品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專長是光散射生化與藥物分析。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 能量轉移與生物醫藥分析、納米組裝體與生物成像、病毒侵染細胞實時分析。
著作及論文
到目前為止,在《分析化學(美)》、《分析家(英國)》和《中國科學》(B)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40篇, 其中被SCI收錄的有100餘篇, SCI收錄刊物他引數達到900餘次。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情報中心統計,1996和1997年發表的兩篇《分析化學(美)》論文在《1994-2004十年中國的化學高引用論文》中排名第5位和第14位(如果除去國際合作論文, 該2篇國內獨立完成的論文分別位於第二和第四位)。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研究中心統計,2001年其發表的論文引用次數在全國排名第七。
主要論文
1. Zhao, H. X.; Liu, L. Q.; Liu, Z. D., Huang, C. Z. et al.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phosphate in very complicated matrixes with an off-on fluorescent probe of europium-adjusted carbon dots. Chem. Commun., 2011, 47, 2604-2606. DOI: 10.1039/c0cc04399k.
2. Long, Y. J.; Li, Y. F.; Liu, Y.; Huang, C. Z. et al. Visual observation of the mercury-stimulated peroxidase mimetic activity of gold nanoparticles. Chem. Commun., 2011, 47, 11939-11941. DOI: 10.1039/c1cc 14294a
3. Zhang, Y.; Liu, Y.; Zhen, S. J.; Huang, C. Z. et al. Graphene oxide as an efficient signal-to-background enhancer for DNA detection with a long rang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trategy. Chem. Commun., 2011, 47, 11718-11720. DOI: 10.1039/c1cc14491j.
4. Liu, Y.; Ling, J.; Huang, C. Z. Individually color-coded plasmonic nanoparticles for RGB analysis. Chem. Commun., 2011, 47, 8121-8123. DOI: 10.1039/c1cc11503k.
5. Zhen, S. J.; Guo, F. L.; Chen, L. Q.; Huang, C. Z. et al. Visual detection of cobalt(II) ion in vitro and tissue with a new type of leaf-like molecular microcrystal. Chem. Commun., 2011, 47, 2562-2564. DOI: 10.1039/c0cc03205k.
6. Wang. Y.; Zhen, S. J.; Zhang, Y.; Huang, C. Z. et al. Facile Fabric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Graphene Oxide Hybrids: A New Strategy to Directly Illuminate Graphene for Optical Imaging. J. Phys. Chem. C. 2011, 115, 12815-12821. DOI: 10.1021/jp202886q.
7. Wang, J.; Zhang, Q.; Tan, K. J.; Huang, C. Z. et al. Observable Temperature-Dependent Compaction-Decompaction of Cationic Polythiophene in the Presence of Iodide. J. Phys. Chem. B, 2011, 115, 1693-1697. DOI: 10.1021/jp107099z.
承擔項目
目前正負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畫項目一項。已負責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 教育部人才基金項目3項,重慶市科委套用基礎研究項目4項。1998年以來, 先後在西班牙第八屆國際發光學術會議, 日本藥學會122年會、123年會、歐洲第13屆分析化學年會、2006國際痕量分析化學會(ICAS2006)、第五屆、第六屆中日韓環境分析化學學術年會和國內學術年會上作報告, 承辦2006年中日韓環境分析化學年會。並應邀為《Anal Chim Acta》撰寫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