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化學系發展而來,創建於1994年。學院下設化學、套用化學、公共化學3個系和分析科學、套用化學、環境化學3個研究所。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3人,專任教師94人,教授28人,副教授40人, 高級實驗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2人,碩士學位37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22人,引進海外留學人員11人。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

學院現有化學博士後流動站、分析化學博士點,化學一級碩士學位點,分析化學、套用化學、物理化學、環境科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分析、化學教學論8個碩士點;發光與實時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和套用化學2個重慶市重點學科,重慶市現代分析化學、套用化學、物理化學三個市級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好,設備先進,有核磁共振儀、傅立葉變換拉曼光譜儀、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電鏡、表面等離子共振儀等大型儀器,固定資產總價值叄千叄佰萬元。構建了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的教學科研團隊,形成了包括光散射分析、發光與環境分析、生物電分析化學、有機催化及有機功能材料、手性藥物合成、生物有機藥物化學、計算化學、理論化學、無機合成與表征和本科實驗教學等有特色的教學研究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Chemisi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簡稱:化院、化學院
  • 所屬地區重慶北碚
  • 主管部門教育部
  • 碩士點:分析化學、套用化學、物理化學、環境科學、無機化學等
  • 博士點:分析化學博士點
  • 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博士後流動站
  • 主要院系:化學、套用化學、公共化學3個系和分析科學、套用化學、環境化學3個研究所
  • 學校地址: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
學院簡介,現任領導,系所介紹,專業簡介,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校友風采,

學院簡介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化學系發展而來,創建於1994年。學院下設化學、套用化學、公共化學3個系和分析科學、套用化學、環境化學3個研究所。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3人,專任教師94人,教授28人,副教授40人, 高級實驗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2人,碩士學位37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22人,引進海外留學人員11人。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學院現有化學博士後流動站、分析化學博士點,化學一級碩士學位點,分析化學、套用化學、物理化學、環境科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分析、化學教學論8個碩士點;發光與實時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析化學和套用化學2個重慶市重點學科,重慶市現代分析化學、套用型化學、物理化學三個市級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好,設備先進,有核磁共振儀、傅立葉變換拉曼光譜儀、原子力顯微、掃描電鏡、表面等離子共振儀等大型儀器,固定資產總價值叄千叄佰萬元。構建了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的教學科研團隊,形成了包括光散射分析、發光與環境分析、生物電分析化學、有機催化及有機功能材料、手性藥物合成、生物有機藥物化學、計算化理論化學、無機合成與表征和本科實驗教學等有特色的教學研究領域。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學院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人,國家自然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24項,橫向課題8項,校級項目28項,研究經費630.8萬。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497篇,其中SCI收錄源論文253篇。研究成果獲國家、部省市各種獎項2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9部,有機化學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
學院與重慶市環科院、重慶市環保局、北京清華英力公司、上海美農飼料有限公司、江蘇海門慧聚英力公司、重慶建峰化肥有限公司等20多個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形成了具有化學特色的“學-研-產”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有化學、套用化學和材料化學3個本科專業,本科生有1480名,另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班和助教進修班、訪問學者、網路教育、函授本科等,各層次均面向全國招生。該院學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數占應屆本科生的25%以上,碩博士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普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讚譽。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李遠蓉 教授
學院院長 袁 若 教授

系所介紹

化學系
化學系現任主任是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成合。該系有教職工4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9人,教授23人, 副教授/副研究員15人,教職工中70%具有博士學位。
化學系有一個化學(師範類)本科專業,可在化學教學論碩士點和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各專業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分析化學和藥用資源化學博士點招收博士研究生,化學博士後流動站招收博士後。化學本科專業建立於1952年,以師範教育為特色,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是學校的品牌專業之一。該系有在校化學本科專業學生約1000人,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各類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0餘人。
化學系設定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教育五個教研室,分別承擔本學院研究生、本科生、助教進修班、訪問學者、網路教育、函授本科等各類學生相關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教育專業領域課程的教學。其中分析化學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和重點課程,有機化學為重慶市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
化學系承擔有國家‘973’、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人事部、教育部等各級各類縱向基金項目和橫向課題100餘項,每年在國內外發表各類論文100餘篇。
套用化學系
套用化學系現任主任是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雲貴。該系有套用化學和材料化學兩個非師範專業。
套用化學專業創辦於1995年,主要為醫藥、農藥及中間體,精細化學品等生產企業培養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和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受到科技開發與管理初步訓練;能夠從事醫藥、農藥及其中間體和精細化學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具有一定科學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套用化學專門人才。學生在掌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化工原理等課程的基礎上,掌握藥物合成與設計、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精細化工合成原理與工藝學、藥物化學、有機波譜技術、化學反應工程、化學信息學、化工技術經濟學等課程。在學習英語和計算機知識的基礎上,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數據歸納、整理、分析的能力;撰寫論文及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材料化學專業創辦於2003年,主要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和有機功能材料生產企業培養專業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健康個性和諧統一的,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材料化學專門人才。該專業畢業生適合到與化工、輕工、石油化工、無機及生物等特種功能材料相關的企業、研究單位等從事研究、生產、開發及管理工作以及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從事相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本專業學生在學習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化工原理等課程的基礎上,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複合材料、無機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分析與表征技術、塗料與塗裝技術、防腐與保護、材料成型與工藝等課程,掌握信息收集檢索的方法,具有一定獨立從事研究工作、教學、生產和開發的能力。
公共化學系
公共化學系現任主任是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魏沙平。該系是化學化工學院面向全校公共化學課程的一個教學團隊,由23名教職員工組成,其中副教授13人,講師2人,助教3人,高級實驗師2人,實驗員3人,博士5人,碩士9人。向全校開設“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和實驗,涉及全校11個學院的本科學生約7000人/年,其中“普通化學”和“分析化學”是重慶市重點建設課程,“有機化學”是學校重點建設課程。
公共化學系是一支愛崗敬業、勤奮工作、勇於創新的教學團隊。榮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督導組推薦獎”、“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比賽優勝獎”、“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比賽二等獎”、“農業部優秀教材獎”、“先進實驗室工作獎”等十餘項獎。主編“十一五規劃教材”和“十五規劃教材”3本;副主編“十一五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十五規劃教材”6本;自編種類教材8本。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國家科技部中意合作研究項目”2項;主持“重慶市科委套用基礎項目”、“重慶市教委套用基礎項目”3項;主研“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4項。
分析科學研究所
分析化學研究所現任所長是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章竹君。該所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現已形成了穩定的具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和眾多的研究方向,在分子光譜分析,化學和生物感測器,發光分析,環境分析,生物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較明顯的優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部項目5項,市級攻關項目和基金項目及橫向課題30餘項。科研經費達260多萬元。在國內外核心刊物(如Analytical Chemistry,《中國科學》等)發表學術論文250多篇,被SCI收錄50餘篇。科研成果獲教育部及重慶市科技獎3項,申報發明專利2項,經重慶市科委鑑定項目2項,2003年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1項。
由袁若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生物電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科研進展,在國際著名雜誌《Climical Chemistry》(2006年公布的影響因子 IF = 7.717)發表了題為“Magnetic Control of an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n Arrayed Immun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Immunoassays”的學術論文。該成果採用磁控制複合納米固載生物蛋白,製備可同時、快速監測多種腫瘤標誌物的微流裝置電化學陣列免疫生物感測器,用於臨床疾病診斷取得良好效果。
套用化學研究所
用化學研究中心,1992年中心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套用化學研究所,2005年又更名為西南大學套用化學研究所。與套用化學研究所相應的套用化學學科和套用化學實驗室,2000年分別被批准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和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順利通過了2004年的中期評估和2005年重慶市的重點學科驗收。套用化學重點實驗室也順利通過了2004年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評估。
套用化學研究所在注重學術水平的同時緊密聯繫重慶地方經濟發展,注重與生產套用相結合。目前有:精細有機合成及有機催化,綠色化學工藝和工程的開發,不對稱合成、藥物合成、生物活性多肽藥物合成及開發,功能材料,農副產品加工及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等5個研究方向,在我國西部乃至全國均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套用化學研究所承擔了8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課題,在國內外發表400多篇論文,其中80餘篇為SCI或EI或ISTP收錄,申請發明專利17項,授權專利5項。部分套用研究項目側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能源、環保等關鍵技術問題,有利於推動套用化學相關領域和行業的科技進步。套用化學研究所現有教授 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 8人,14人具有博士學位,在讀博士生3人。
環境化學研究所
環境化學研究所現任所長是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紹璞。該所6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主持離子締合物水相高靈敏顯色反應、共振瑞利散射、二級散射及倍頻散射光譜的分析套用、納米微粒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線性散射(RNLS)光譜研究、大分子體系光吸收、發射和散射間能量轉移及分析套用等課題。對RRS和RNLS的相關理論和分析套用作了長期、深入和系統的研究,開拓和發展了利用RRS和RNLS研究和測定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肝素、軟骨素等)、無機離子、有機化合物、藥物的新方法,並用它們作為研究和表征納米微粒及其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結合產物的新技術。在國內外著名刊物Anal. Chem, Anal Biochem, J Chromatogr, Analyst, Anal Chim Acta, Talanta, Fresnius’s J Anal Chem (Anal & Bioanal Chem), Spectrochim Acta, Anal Sci, Mikrochim Acta, Anal Lett, Bull Chem Soc Jpn,以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化學學報》、《中國化學》、《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分析化學》、《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80餘篇。出版專著2部,在《分析化學新進展》(科學出版社,2002)專著中撰寫了有關章節,並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新寫了有關條目。部分研究成果曾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四川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專業簡介

材料化學專業(非師範)
主要為材料研究、開發、生產的企事業、公司、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紮實的材料化學理論基礎,掌握材料科學技術和方法,適應材料科學不斷發展的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化學、普通物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化工基礎、化學信息學、儀器分析(含四譜)、化學基礎實驗、理化測試、無機製備、有機製備、材料製備與合成實驗、材料加工實驗、材料結構與性能測定實驗等。
該專業2003年開始招生,畢業生可到高等院校、材料研究、開發、生產的企事業、公司、科研機構和職業學校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開發、生產和管理工作。
環境科學專業(非師範)
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堅實的環境科學知識基礎,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能夠在環境部門、科研單位、工礦企業及各類學校從事環境管理、環境研究、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化學、普通物理、化學分析、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基礎、化學信息學、儀器分析(含四譜)、自我訓練實驗、化學基礎實驗、理化測試、無機製備、有機製備、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污染物處置原理、環境毒理生物化學、環境管理學、環境工程設計、資源技術、環境科學實驗等。
2002年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在95%以上,2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生,繼續深造,其餘畢業生主要去向為:環境部門、科研單位、工礦企業及各類學校從事教學、科研、開發、生產和管理工作。
套用化學專業(非師範)
主要為化工產品研究、開發、生產的企事業單位、公司、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型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化學、普通物理、化學分析、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基礎、化學信息學、儀器分析(含四譜)、自我訓練實驗、化學基礎實驗、理化測試、無機製備、有機製備、精細化工、化工基礎、藥物化學、化工製圖、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學及應化專業綜合實驗等。
2002年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在95%以上,2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其餘畢業生主要去向為:化工產品研究、開發、生產的企事業單位、公司、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從事教學、科研、開發、生產和管理工作。
化學專業(師範)
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堅實的化學知識基礎,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合格的中、高等化學教育師資,並為成為中、高等化學教育的骨幹教師和優秀教育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化學、普通物理、化學分析、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基礎、化學信息學、儀器分析(含四譜)、自我訓練實驗、化學基礎實驗、理化測試、無機製備、有機製備、化學教學論、化學實驗教學研究、化學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化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配位化學、生物無機化學、高等分析化學、分離富集技術、有機分析有機合成、量子化學初步、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學、精細藥物化學、環境化學、專業英語等。
2002年學生就業率達100%,2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其餘畢業生主要去向為:大中專院校和重點中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學科建設

學位點
【分析化學博士點】
“分析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目前化學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發展水平亦成為衡量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對於發展國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進步具有著重要意義。作為“十五”期間的重慶市重點學科之一和西南地區最早的分析化學博士學位點,西南大學分析化學學科在全國分析科學領域具有明顯優勢。該學科對提高西部地區的分析檢測技術和手段、對促進國家的分析科學、衛生檢驗、臨床檢驗、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和學科的發展與交叉融合,建立國內卓有特色的教學科研基地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開展重大和高層次科研項目的研究,推動相關的國內國際合作,將為提高重慶市的科技水平和在全國的科技地位做出貢獻;為分析科學領域造就一批傑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
2000年以來,分析化學學科研究隊伍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餘項;科技部重大專項,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973高科技計畫子項目等國家級科技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共40餘項,經費約1500萬元,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Anal. Chem.》、《J. Phys.Chem. B》、《中國科學》等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餘篇。
分析化學學科憑藉紮實突出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各類獎項10餘項,其中黃承志教授為第二排名的研究項目“光散射技術用於生物大分子反應的基礎與分析套用的研究”獲教育部" 2002年度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與北京大學聯合申報);以章竹君教授為第一排名的科技項目“新型流通式化學和生物感測器”,“電致化學發光分析新體系、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分別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和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
主要研究方向
1、光散射成像及生物微粒分析
主要開發共振光散射免疫分析技術,共振光散射成像技術,共振光散射線上—微流控分析等新的光散射分析技術並將其用於食品及臨床分析。
2、瑞利散射及非線性散射光譜
主要研究吸收光譜,螢光光譜,共振瑞利散射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重點研究光散射的本質、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和規律、共振光散射與物質結構、反應歷程的關係,在理論上有所突破。
3、化學及生物發光分析
主要研究基於特異性分子識別、微固相萃取分離、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反應成象等組成的多種專用的殘留農藥、食品添加劑及自源性興奮劑快速檢測的生物感測器晶片。採用微透析活體原位取樣技術,多種技術聯用,建立環境物質在活體中代謝過程的原位,實時和動態分析系統,以獲取多種相關無機物,有機物及藥物的代謝及生命環境的瞬時信息。
4、電化學分析
主要研究基於特異性分子識別(酶識別、動植物組織識別、微生物識別、抗體或抗原識別等)的多種電化學和光化學生物感測器,用於殘留農藥、重金屬等的快速檢測,建立具有高選擇性和靈敏度的用PVB薄膜膠體及巰基矽烷溶膠組裝納米微粒的固載蛋白質的免疫感測器,並將這些感測器和器件用於臨床醫藥、環境及工廠線上檢測與控制。
5、環境分析化學
主要研究內容為色譜-拉曼光譜及色譜-固相微萃取聯用技術研究。本方向擁有西南地區唯一的傅立葉變換拉曼光譜儀,並擬建立液相色譜傅立葉變換拉曼光譜聯用技術以填補國內空白。固相微萃取技術(SPME)是出現的一種集萃取、濃縮、解吸於一體的樣品前處理新方法。由於該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價廉實用的特點而備受分析工作者的重視。本研究固相微萃取色譜聯用已用於環境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研究,為環境研究提供一種快捷、可靠的手段。
【分析化學碩士點】
2000年以來,分析化學學科研究隊伍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餘項;科技部重大專項,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973高科技計畫子項目等國家級科技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共40餘項,經費約1500萬元,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Anal. Chem.》、《J. Phys.Chem. B》、《中國科學》等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餘篇。
分析化學學科憑藉紮實突出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各類獎項10餘項,其中黃承志教授為第二排名的研究項目“光散射技術用於生物大分子反應的基礎與分析套用的研究”獲教育部" 2002年度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與北京大學聯合申報);以章竹君教授為第一排名的科技項目“新型流通式化學和生物感測器”,“電致化學發光分析新體系、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分別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和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
主要研究方向(同【分析化學博士點】一樣)
【化學教學論碩士點】
化學教學論學科先後設立了化學教學論、化學德育與美育兩個研究方向。該學科近三年主持及主研國際交流合作項目3項,國家級教育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教育科研項目3項,在教育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7篇。
我院著力調整化學教學論方向師資隊伍的學科結構、學位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要力量,結構合理的學科培養團隊。其中,教育學科導師比例為80%,專職教師8名(教授4名,講師2名,工程師2名)。針對化學教學論教學特點,學院外聘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王作民研究員,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化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常明研究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特級教師汪嚴瑜老師,巴蜀中學特級教師劉懷樂老師等教研員和中學教育教學一線專家,為學員開課或舉辦學術講座,加強化學教學論方向的教學、研究以及與化學化工學院中學化學教學實踐導師組成員的合理銜接。並特邀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的重慶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作民任教育碩士的指導教師,充分發揮外聘兼職教師的指導作用,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化學)碩士學位點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辦學特色鮮明,具有培養套用性、前瞻性的中學化學骨幹師資能力的教師專業發展基地。爭取把化學教學論學科建設的工作做得更好,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環境科學碩士點】
環境科學方向設定:包括以下3個研究方向:
1生物環境化學
(1)、開發液-液界面光散射技術,模擬環境污染物跨越生物膜研究。從熱力學的角度,研究類生物體液介質組成、性質對污染物的化學勢的影響以及對污染物遷移和富集的影響規律,從深層次闡明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遷移和富集能力的特性,進一步了解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遷移富集的實質意義。尤其是我們建立的界面光散射分析技術,通過研究污染物如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在類生物體液界面間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建立了相關的理論和實驗方法,尋找到判斷污染物在複雜生物體液介質間的遷移和建立了富集趨勢的方法和數學模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權威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2001, 73, 4307和《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2, 308, 83)上,並與北京大學一起獲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開發阿托分析化學技術監測環境污染物與細胞的作用。微量污染物對細胞的影響需要十分靈敏的分析監測技術.單細胞分析技術的開發為環境污染物對水生環境中的生物影響研究提供廣闊的前景。我們已利用固載表面液滴乾涸後形成環狀污漬的原理開發了微米大小環陣列(Anal Chem, 2002, 74, 5564),正推廣到環境污染物作用的單細胞陣列檢測.通過實施實時檢測單個細胞上污染物的含量(通常在阿托含量水平),探討污染物從水體向水生生物體的轉化和遷移特徵。
(3)、開發氣-液界面光散射技術,模擬三峽庫區水體-空氣的物質年能量交換和水環境污染物的監測與治理研究。三峽水庫是一個很大的水體,庫區的氣-液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庫區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們已在光散射技術套用於環境水質監測中取得優異成績,對實時監測三峽成庫後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環境效應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除建立優先的環境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外,還提供了環境污染物在水生環境中的分布和遷移模式,為成庫以後庫中水生生物保護提出對策。
2環境分析化學
共振光散射技術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套用,研究了一系列染料以及無色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聚糖相互作用的RRS和倍頻散射、二級散射光譜特徵及其分析套用,結果表明這一技術用於糖類的研究和測定具有很好的前景,這是RRS和共振非線性散射在生物大分子分析套用的一個新的發展。同時開展了共振光散射技術和共振非線性散射技術在測定某些物理化學參數方面的研究,對表面活性劑臨界膠束濃度值的測定以及環糊精與某些藥物分子包合物包結常數的測定,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共振光散射技術的理論和套用範圍。開發了用離子締合物的RRS法測定痕量Hg(Ⅱ)、Se(Ⅳ)、Cr(Ⅵ)、Mo(Ⅴ)、Cd(Ⅱ)、Al(Ⅲ)、Cu(Ⅱ)的一系列新方法,並重點研究了RRS光譜與吸收光譜的依賴關係,為研究分子結構和反應特性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我們將在以下幾方面開展研究工作:1)環境污染物的新分析方法研究:採用分子光譜技術,特別是利用共振光散射和共振非線性散射光譜技術,建立表征和識別環境有毒物質的新方法,發展一系列靈敏度高、選擇性好、操作方便的測定環境污染物的新方法。2)納米微粒在環境分析中的套用:利用納米微粒性質的特殊性,將其作為一種檢測環境有害物質的探針,探討納米微粒的尺度、結構、形貌與有害物質濃度之間的相關性。
3水環境學
(1)、水質演變機制研究
三峽庫區水質演變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的基礎。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庫區各類污染源(點源、面源、內源等)對水質的綜合影響,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河口、庫灣富營養化發生髮展機制,水質變化的生物效應以及水質動態模擬等。
(2)、水質安全保障調控理論
三峽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是本研究內容的核心。本內容主要包括:水環境承載力理論基礎研究、庫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與模式,城鎮降雨徑流污染控制理論,面源污染控制理論,次級河流污染控制規劃原理與方法,水庫水量與水質耦合的水資源最佳化調控理論等。
(3)、水質安全保障技術
三峽成庫後,庫區水文特徵會發生重大變化,水體自淨能力和輸送污染物的能力將大大減弱,污染物擴散能力亦將降低。加之庫區地形複雜,經濟不發達,因此研究適合三峽庫區特點的水質安全保障技術非常重要和必要。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用水安全生產與水質保障技術,庫區面源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小城(村)鎮高效、低耗水處理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庫區次級河流水質保障技術。
(4)、固體廢棄物處置理論與技術
固體廢棄物是庫區水體又一重要污染源,是危及庫區水質安全、人群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公害。根據三峽庫區固廢污染的特點,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清潔生產與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理論和技術,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人畜糞便處置與資源化技術,三峽庫區消落帶廢棄物處置技術與管理政策措施等。
【無機化學碩士點】
無機化學主要有“生物無機化學”、“無機新材料”和“螺旋及手性配合物”等3個培養方向。這3個方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承擔有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部省級研究項目及高科技產業化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單酶催化高選擇性羰基手性物電化學還原及其感測器研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項目“單酶催化高立體選擇性手性醇電化學合成及其感測器研究”、重慶市科學攻關項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態pH感測器研製”、重慶市產業化項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態複合pH感測器產業化研究”、重慶市科學技術項目“用共振瑞利散射和倍頻散射研究和檢測納米材料”等。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30篇被SCI(EI)收錄。在該研究領域的研究工作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以金屬及金屬配合物與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為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金屬及其配合物與酶、DNA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表征和探明生物分子的生理活性和功能,從分子水平上篩選出醫治疾病的良藥。模仿生物體生物反應並研究其作用機理,實現在化學方法難完成的非對稱化學合成。我們在金屬配合物、生物輔酶電子媒體存在下藉助生物酶催化電化學合成對稱、非對稱羰基化合物、α-羥基胺基酸研究領域在國內外處於領先水平,首次建立起單酶催化手性羰基化合物的非對稱合成新體系。在無機摻雜導電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研究了無機摻雜導電高分子電學特性並建立起8種新型微型無機離子感測器。合成20餘種新型手性、非手性Schiff鹼金屬配合物,並對其結構進行了表征,研製出了16種新型無機離子、有機分子化學感測器。將這些新型感測器用於工業過程控制、臨床醫學及製藥工業,2003年我們的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態複合pH感測器產業化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項目(項目編號:2003ED811015)。研究環糊精與DNA作用的光學特性極其套用。
無機新材料方向的學術地位在於,能為無機材料合成和品質提供最佳化依據和質量評價,並在理論上研究無機材料的構效規律,為無機化學的發展、尤其是無機材料的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理論基礎。我們正進行的工作:結合納米科技研究無機納米顆粒與DNA、酶、抗原抗體的相互作用,探測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利用納米微粒的高比表面積活性作為電極材料研究酶催化非對稱合成,提高其合成效率。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對特許的符合材料、納米級材料、強耐熱耐磨、耐腐蝕材料和生物醫用材料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方向主要從事兩個方面的研究,是以羰基金屬其他金屬有機化合物為源,採用金屬有機氣相沉積技術合成和製備多種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其套用領域不僅限於宇航工業、原子反應堆材料,也套用於製備與合成各種粉體材料、塊體材料和新晶體材料,以及各種材料的表面處理。將它套用於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的鐵電材料、絕緣材料、磁性材料和功能梯度材料(FNG)的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和廣闊的前景。利用兩種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通過無界面過渡層,製備了功能梯度材料,此材料是21世紀新材料研究的重大課題,該項技術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該方向的研究將在納米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梯度功能材料、環保吸附材料、建築油漆材料等西部地區優勢無機材料研究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為日益匱乏的無機人才培養創造條件,為西部在材料科學方面21世紀的國際競爭優勢起促進作用。
螺旋及手性配合物方向主要從事兩個方面的研究:螺旋多酸化合物和螺旋及手性配位聚合物。多酸化學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了,多酸化合物被認為是一類含有氧橋的多核配合物,其無可比擬的結構多樣性和有趣的性質被看作是構築功能性固體材料的一類萬能的次級建築單元,越來越受到化學家的重視。多酸化合物套用領域迅速擴展,除工業催化劑外,現已躋身材料科學、特別是光、電、磁功能材料以及抗愛滋病、抗腫瘤、抗病毒等藥物化學領域。多酸化學的發展依賴於具有新奇的結構和性質的多金屬氧酸鹽的設計與合成。構築螺旋多酸化合物不僅極大的豐富了多金屬氧酸鹽的結構化學和仿生化學研究,同時還可以結合多金屬氧酸鹽和螺旋結構各自的優點,可望得到新型的功能材料。螺旋配位聚合物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螺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軸向手性,因此,如果我們能使同種手性的螺旋結晶於配位聚合物中,那么該配位聚合物就是光學活性的。而構築手性配位聚合物,開發它們在不對稱催化、手性拆分、光學器件方面的潛在套用是當前化學領域內一個快速發展的方向。螺旋配合物由於其特殊的結構特徵和特有的功能特性以及在多個領域的潛在套用前景已經成為配位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方向之一。
【物理化學碩士點】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物理化學學科專業主要涉及套用量子化學、催化材料、有機導電材料、納米材料及複合材料製備的新技術,物理化學特徵及其套用的研究,包含了從基礎理論、套用開發、材料工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既可為自然科學研究的相關領域提供理論依據,又可為相關高新技術領域提供新技術,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主要包括如下幾個研究方向:
1、套用量子化學
量子化學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方法研究物質的結構及其性質特徵的基礎理論科學,是理論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內容涉及化學學科中最前沿和最基本的課題,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催化、能源環境科學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方向的研究人員在新型功能材料,固體高性能材料,不對稱催化反應方面做大量開拓性的研究工作,首次建立了固體高溫超導材料的隨機摻雜缺陷模型,並比較系統地對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及其物理性質、隨機摻雜和隨機缺陷在超導體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該研究得到了國內外的好評。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且10餘篇被《SCI》收錄引用。在不對稱催化的理論研究方面,對催化劑,手性、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噁唑硼烷手性催化劑催化C=0、C=C和C=N‑不對稱還原反應的機理研究,充實完善了現有反應摸型。該研究已處於本研究領域的前沿,發表論文近10篇。
2、套用電化學
新電極材料和電化學體系的開拓是目前電化學、電分析化學中最活躍的領域,導電高聚物修飾電極研究是這一研究領導的前沿。近十幾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重慶市科委項目資助下,用電化學方法合成多種高電活性的導電高聚物,並用XPS,SEM,光譜電化學,拉曼原位分析及多種電化學、電分析手段對導電高聚物的結構,電化學,電催化特徵進行了有深度的研究,製備了有機導電材料的某些金屬超微粒了複合電極,系統地研究了該類電極對無機物,有機小分子,生物代謝產物的電催化反應,現正開展此類複合電極對有機分子電催化作用的機理及電極過程動力學模型以及新型有機導電體電化學感測器的研究,開發、套用。該研究方向共發表論文40餘篇。
3、納米材料製備及工程物理和化學
本方向研究的納米材料是介於微觀分子、原子與巨觀塊體之間的過渡物質形態。著重研究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新技術,研究晶粒體的粒度、純度、密度、形態、組成、表觀狀態控制的物理化學原理及分粒體成核、生長反應過程的動力學及製備過程的工程技術問題。該方向的研究人員採用溶膠、凝膠法、絡合法、熱分解法已製備了Al2O3,SrTiO3,BaTiO3,La(OH)3等無機非金屬超微粒材料,並用物理方法製備了Au、Ag、Ni、Fe、Cu等金屬超微粒子,其中易燒質α-AL2O3超微粒製備技術已列為國家級火炬計畫。超微粒的研究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等資助,專項貸款250萬元。
【藥物化學碩士點】
研究方向包括:
1、藥物分析方法學
研究藥物分子與受體之間的作用可為進一步改造藥物分子結構、合成療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藥物提供信息。本方向的研究就是通過建立新的光學分析技術,以超分子化學理論為基礎,以藥物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提出生化與藥物分析方法。通過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風險基金2項,教育部重點項目3項,重慶市科委套用基礎研究項目7項,近5年來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72篇被SCI收錄, SCI收錄刊物他引次數630次。
2、實時體內藥物分析
體內藥物分析是研究藥物進入體內的變化,如了解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謝轉化,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套用,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所以體內藥物分析是藥物分析一個重要分支領域,是新藥研究、臨床藥物監測研究的重要手段。該方向上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項目4項,教育部重點項目2項,重慶市科委套用基礎研究項目5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收錄,SCI收錄刊物他引次數350餘次。該方向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1項、教育部和重慶市科委等省部級課題3項,
3、天然藥物分析
天然藥物分析是藥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化學化工、生物化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對中草藥活性成分進行分析、提取分離、化學修飾及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針對重慶地區特有的中草藥資源(如黃連)和種子規模較大的中草藥資源(如山茱萸、何首烏、三木藥材等)進行成分分析和系統研究,開發用於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藥物。獲21項國家和部(省)級項目資助,培養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生25人。2000年以來,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5篇,其中被SCI收錄31篇。
4、藥物光譜分析法
本方向套用普通螢光光度計建立的瑞利光散射分析技術,提出了一系列藥物的共振銳利光散射分析法。光散射象廣泛存在,在藥物化學、高分子科學和膠體化學中多套用於粒子大小的表征,但還沒有廣泛套用於分析定量中。
【套用化學碩士點】
套用化學重點學科的發展定位在於套用,因此本學科在注重學術水平的同時緊密聯繫重慶地方經濟發展,注重與生產套用相結合。著重建設下述4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精細有機合成及催化研究方向
精細化工是重慶市的支柱產業,本方向長期從事精細有機合成,包括塗料、粘膠劑、農用化學品、藥物中間體、特種專用助劑等精細化工產品的合成和開發研究。催化研究方面,本方向在國內較早進行超酸和固體超酸、功能化的有機磷酸鹽新型催化劑的研究並創出了特色,曾連續獲得三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資助。有機磷酸鹽載體及催化劑多數為首次合成,有首創性,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正著力於從高含油量油菜籽的育種篩選、菜籽油製備生物柴油的複合催化劑研究到生物柴油的發動機試運行的一條龍中試和產業化前期研究,已申報06年教育部重大項目。
2、綠色化學工藝和工程的開發研究方向
綠色化學反應、原子經濟型反應及工藝的開發研究;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三廢排放或無污染排放以保持環境友好、清潔生產,降低能耗,減少原料消耗,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本方向的特點是本著科研工作理論聯繫實際,面向重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企業醫院”和“技術銀行”為特色面向精細化工企業從事技術服務、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及新產品的“孵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
3、功能材料研究方向
新材料、尤其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開發是科技發展的先導,本方向致力於羰基金屬氣相沉積的多晶膜、功能梯度材料、超微粉體材料、功能顯示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的化學合成研究開發,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2003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電子紙樣機和電子墨水顯示材料,連續參加了重慶市高交會展出,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開發的空白。迄今國內尚無第二家電子紙研製成功的報導。正在進行柔性基板電子墨水材料的開發研究,以儘快實現該成果的實際套用。
4、農副產品加工及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
本方向致力於生物有機化學、農副產品包括菜籽餅、辣椒、甜菊糖甙等加工和以及中草藥包括黃連、葛根、穿心蓮、黃芩、連翹、魚腥草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加工,對於最佳化重慶和三峽庫區的產業結構,提升農副產品的價值,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有機化學碩士點】
有機化學專業主要涉及藥物合成、高分子合成、電催化合成有機理論的研究,包含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其研究方向有:
1、有機磷化學
本方向在從事含膦一氮配體的有機膦酸鹽水溶性和負載型新型絡合催化劑的研究。過渡金屬催化劑的分離回收和重複使用是當今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國內外的解決方法之一是研製合成水溶性膦配體以及相應的水溶性金屬一膦配合物催化劑,使催化反應在水/有機兩相界面進行,反應完成後,催化劑和產物自動分居水/有機相,從而實現催化劑分離回收和重複使用;解決方法之二是多相化負載,因有機膦酸的鈦、鋯等鹽具有層狀結構。本方向研究的有機膦酸,其基本結構為
Ph2P-(CH2)L-(NRCH2CH2)mNR-(CH2)n-PO3H2
其中R=H,CH2CO3H,CH2CH2OH,CH2OH,(CH2L-PPh2,CH2CH2SO3Na等,這類分子的鈉、鉀鹽等是水溶性的,可作水溶性膦配體,其鈦、鋯鹽可作負載型膦配體。改變R基團和L、m、n可調節水溶性和配位能力,有利於篩選出優良的催化劑,現已合成出了H2O3PCH2CH2N(CH2PPh2)2
H2O3PCH2CH2NNCH2PPh2,H2O3PCH2CH2N(CH2PPh2)CH2CH2N(CH2PPh2)2等3—5個新化合物,這些目標分子均未見國內外文獻報導,有國際創新性。
2、藥物合成
藥物合成是有機合成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側重於醫藥、農藥等藥物的合成。對藥物的合成特別是對高效的抗癌藥物、不對稱手性藥物的研究、合成、套用已引起化學家強烈興趣,並取得新的進展。近幾年來,我們已在多肽類抗癌藥物合成,稀土胺基酸農藥合成,曼尼希鹼及其含氮藥物中間體的合成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的工作,發表其研究論文四十餘篇,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受到同行的肯定和好評。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對多肽類抗癌藥物的合成,不對稱手性藥物合成,曼尼希鹼及其含氮藥物中間體的合成,稀土胺基酸農藥的合成等方面進行深入地研究,力爭在上述藥物的合成方法,製備技術,套用開發等有一個新的突破,逐漸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藥物研究方向。
3、高分子合成化學
高分子合成化學是一門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其研究範圍涉及到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塗料、樹脂和塑膠等。我們已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後我們將對超高吸水樹脂的合成、高分子阻燃劑和導電高分子材料的合成進行研究,力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分子合成化學研究方向
重點學科
【分析化學重慶市重點學科】
【套用化學重慶市重點學科】
【物理化學重慶市重點學科】
  
重點實驗室
【發光與實時分析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20餘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博導7人,碩導16人,現招有博士後、博士、碩士140餘名。
實驗室承擔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40餘項,在研項目經費500餘萬元,已發表論文300餘篇, 其中200餘篇被SCI收錄,申請國家專利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項。
實驗室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即實時光散射光譜分析、生命信息及傳遞實時分析和化學與生物感測器。擁有約2100平方米研究場地和總值逾2000萬元的各種大型儀器,包括掃描電鏡、瞬態穩態螢光儀,圓二色光譜儀,全內反射倒置螢光顯微系統,原子力顯微鏡,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毛細管電泳儀,粒度分析儀,TOC測定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電感藕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超微弱化學發光分析儀等多種儀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環境。
實時光實驗室來承擔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級課題7項,省部級課題21項,橫向課題2項,近五年的科研項目經費近800萬元。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50餘篇,SCI影響因子在3.0以上的刊物14篇。近五年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至今已培養博士研究生4屆,共12人,碩士研究生50餘人。其中1名研究生在全國第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二等獎及重慶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一等獎,重慶市優秀研究生2名。在讀研究生120人。師資力量強,實驗條件好,國際交往多,信息資料全,具有優越的研究生培養條件。
方向一:實時光散射光譜分析
學術帶頭人: 劉紹璞 教授
研究內容:(1)進一步探討共振光散射技術的理論問題;設計和合成新的共振光散射微粒,通過表征後套用於生化和藥物分析研究;開發新分析技術,包括共振光散射免疫分析技術, 共振光散射成像技術, 共振光散射線上-微流控分析技術,界面共振光散射分析技術,揮發共振光散射技術或開發其他新的光散射分析技術等方面進一步的探索,並套用於藥物分析中。
(2)進一步研究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線性散射的本質、產生的原因、影響因素和規律,從理論上認識共振光散射與物質結構、反應歷程的關係,進一步闡明共振光散射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為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技術的發展奠定更好的理論基礎。闡明光吸收、散射和光散射之間的能量轉移關係。它們之間發生能量轉移的條件、影響因素和轉移模式,並研究其分析套用、發展新的分析方法。
(3)進一步加強此項技術在核酸、蛋白質、糖類的研究、表征和分子識別中的套用,拓展在無機分析、有機分析、藥物分析、環境分析、材料分析以及納米微粒研究中的套用,發展和建立一系列高靈敏度、簡便、快速、準確的新分析方法,使這一技術在實際分析中得到更多、更廣的套用。
方向二、生命信息及傳遞實時分析
學術帶頭人: 黃承志 教授
研究內容:(1)利用我們組裝的新型高解析度和高放大倍數的近場光學顯微鏡,在單細胞分析水平上完成化療藥物殺傷癌細胞的機制及動態過程研究;神經細胞表面NMDA受體在識別谷氨酸後,細胞死亡過程的動態監測 ,為老年痴呆症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證據和工具;細胞內多種酶的分布及其催化過程的動態監測;細胞膜及線粒體膜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信息傳遞過程中各位點上膜電位的動態監測,以上研究工作多數具有原創性。
(2)物實時在體與發光免疫分析,包括建立基於微透析的實時在體分析系統;研究藥物-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藥物代謝動力學;開發活體線上分析;藥物小分子的發光免疫分析;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在藥物分析中的套用研究。
方向三、化學與生物感測器:
學術帶頭人: 袁若 教授
研究內容:結合地域特色,以三峽庫區水環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質(PTS)為研究對象,研究基於特異性分子識別(如酶識別、動植物組織識別、微生物識別、抗體或抗原識別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反應為基礎的發光感測器微型檢測系統和修飾電極電化學發光微型檢測器等組成的專用微型檢測儀器用於殘留農藥、重金屬等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質的快速檢測,研究重點集中在樣品前處理關鍵技術、檢測關鍵技術及快速檢測集成技術。此外,還將研究新型免疫生物感測器用於B肝、白喉、風疹、傳染性腦膜炎等的快速、靈敏臨床檢測方法。

師資力量

教授(博導)
郭其祥、黎安勇、向雲、羅紅群等,共15人。
教授
黃梅、郭其祥、黎安勇、向雲、何榮幸等,共33人。
副教授
曾建兵、申偉、甘利華等,共43人。
講師
蔡桂鑫、隆異娟、鐘霞等,共17人。
助教
範例
高級實驗師
盧一卉、劉靜、艾平、鄧傳躍、黃新華。
工程師
亢為、張亮、古啟蓉、羅玲、趙華、王寧。
客座兼職教授
鐘振樓、鐘成華、周百興等,共19人。

校友風采

劉曉晨,女,漢族,1967年11月出生,遼寧省鐵嶺市人,研究生,198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宜賓衛校任化學教師,歷任宜賓衛校團委副書記,校長助理,副校長,黨委書記。曾任南溪縣委副書記,宜賓市婦女聯合會主席、黨組書記,現任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負責教育、文化、民政、體育、民族宗教、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分管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市體育局、市民宗局、市廣電局、市老齡委辦、市殘聯、市新聞出版局、市政府新聞辦、市文明辦、市招生辦等單位。聯繫群團組織(不含市科協)。
汪嚴渝,男,漢族,與1939年7月19日出生,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同年分配到南開中學任教。
熱愛教育事業,為基礎教育做出顯著貢獻,先後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1990年至1999年連續是年被評為中學級研究員,擔任四川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兼職教授。從1987年至1999年一直擔任重慶市中學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連續四年擔任重慶市城區部分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化學試題命題人,2000年擔任審題組組長,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擔任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統考評卷指導委員。他長期從事高中化學教學(任教研組長),具有很強的教學科研能力,發表文章600餘篇,出版書籍55種,並在全國、四川省、重慶市多次獲獎。他除上好必修課外,還能兼上《化學與環境》、《科普創作》等多門選修課。在中國小教材建設上,他也做出巨大貢獻。1990年8月被四川省教委聘請參加了四川省中國小教材審查委員會,擔任化學科委員;他撰寫、出版的選修課教材《化學與環境》已在全國發行使用。他在市內外講學近百場,受到極好的評價,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中學化學教師。
邱宗蔭,男,1941年出生,中共黨員,原中共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常委。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化學系本科。1982.4 – 1984.4赴日本京都大學理學院留學。1991年起任教授,1993年起任博士生導師。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藥學)。社會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色譜學會理事,全國高校實驗室研究會常務理事,重慶藥學會理事長,重慶色譜學會理事長,重慶市執業藥師培訓中心副主任,重慶生物技術協會副理事長,日本政府貸款<<重慶市高等教育項目>>專家組長等。
陳韞瑜,女,漢族,廣東省番禺市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化學系,為回響黨的號召,志願來到西昌地區工作,同年分配到會東中學工作,1987年12 月調西昌師範工作。1988年評聘為化學高級講師,1990年獲四川省特級教師稱號。
1979年陳韞瑜被會東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模範教師,1980年被評為涼山州先進婦女,同年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198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並榮獲金質獎章。1984年被評為涼山州先進教師,同年會東中學化學組被評為四川省先進集體。1987年10月被評聘為化學高級教師。從1981年至1987年連續三次當選為會東縣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及會東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