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常明,男,196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2019年7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常明
-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 主要成就:入選“中國好人榜”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故事
1987年冬,桂東縣光榮院招工,他欣然承擔起既繁雜又勞累的炊事員工作,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一乾就是29年。期間,他先後22次被評為市級以上先進個人,2004年和2008年兩度被評為全國(中華)孝親敬老之星,200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曾受到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接見。201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29年來,他先後服侍照料了110餘位孤寡軍烈屬、復員老軍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01歲,最小的65歲。他把家安在了光榮院,妻子、女兒成了院裡的義工,也和他一樣成為了孤寡老人的親人。他在購物煮飯、端茶送水、餵豬種菜、敲打修補等瑣碎的服務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從青絲到華發,送走了一個個老人,也以赤忱之心換來了百餘名老人沉甸甸的愛。
責任,大愛無邊的本色
其實黃常明的本職工作是炊事員,但所做的工作遠遠超出了炊事員的職責範圍。他常常幫老人洗衣服、被子,洗襪子和鞋子,幫老人提水鏟火、端茶送湯,堅持每月為老人理髮、修剪指甲。每餐做飯時,他都精心調理、葷素搭配、鹹淡適宜、新鮮爽口,想盡辦法做出老人可口的飯菜。有的老人性情孤僻、脾氣古怪、耳聾心疑,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向他發牢騷、甩脾氣。面對這些,他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常以賠禮道歉來獲得老人的歡悅,而把委屈和痛苦深埋在心中。
為了增加院裡的收入,他擠出時間餵豬種菜,養的10餘頭生豬膘肥體壯,菜地里品種繁多,餐桌上菜餚豐富。為了減少院裡的開支,他成了院裡的修理工,自己動手修補桌椅凳子、床鋪門窗、電線開關。29年來,從早到晚,黃常明總是圍著一些瑣事忙碌著,但他從沒有過怨言。
桂東地處高寒地區,寒冷的時間顯得尤為漫長,當地人習慣燒“火籠”取暖。桂東光榮院條件較為艱苦,沒有空調、暖氣,老人們靠“火籠”取暖,每年農曆九月到次年三月,長達半年時間,老人們“火籠”不離身,而燒“火籠”的任務則是黃常明完成。每天凌晨5點剛過,黃常明就得起床,一一從老人房間裡把燃盡了的“火籠”拿到廚房裡,重新燒上熱炭後給老人送回去。燒好了30多隻“火籠”往往要忙到7點以後。天氣越冷,“火籠”里火炭化得越快,黃常明起床的時間則更早。每晚12點、次日凌晨3點,黃常明都要親自去查房,檢查蠟燭照明和火籠取暖情況,為老人們掖被子,確保老人們既安全又溫暖。
光榮院裡現在住著32位老人,老人們平均一個月理一次髮,黃常明每天輪流著為每名老人理髮。黃常明給老人洗頭、剃頭、剃鬚,動作輕柔麻利,一氣呵成,這樣有如父子般溫馨的一幕幾乎每天在桂東縣光榮院重複上演。
和老人們在一起,他覺得自己多了很多親人。光榮院裡住的都是孤寡軍烈屬或復員老軍人,他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認為大家都曾為部隊付出和奉獻過,都有濃濃的部隊情懷,他們之間心意相通,有一種特殊的親人情感。
信念,融入血脈的力量
在黃常明的家裡,一面錦旗上面赫然寫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90歲的四都籍三級殘廢退伍軍人鐘德儒回家後特意贈給他的。
鐘德儒曾在2008年至2011年期間入住桂東光榮院。這位老人性格耿直,容易激動,喜歡頂撞其他老人,常與人吵架,有時半夜起來衝到其他人房間爭吵。黃常明了解老人個性,遇到問題總是耐心解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時間一久,鐘德儒這塊“堅冰”在悄悄融化,只要黃常明一出現,他嚷嚷的聲音就會平息,他對光榮院其他老人說:“我只服黃常明一個人。”
鐘德儒年紀大忘性大,回老家時,把一張3萬餘元的存款單順手夾在書里落在光榮院房間裡。黃常明在清理房間時發現後,專程跑到四都將存款單送回老人手裡,把老人感動得唏噓不已。
在黃常明的辦公桌里還收藏著一張手寫的發黃的遺囑,那是患心臟病去世的黃振林老人生前留下的。遺囑上清晰地寫著自己的9000餘元存款以及其名下財產繼承人為黃常明。
一個光榮院老人的遺產並不多,但那位沉甸甸的情誼和信任讓黃常明深深感動。黃常明曾一直建議黃振林將遺產留給自己的親人,但遭到黃振林嚴詞拒絕。黃振林沒有孩子,但有親弟弟。他在病危時說,自己多次住院動手術是黃常明在忙前跑後,而不是弟弟;自己在長達半年臥床不起時,是黃常明端茶送飯,更衣擦澡,也不是弟弟。他心裡早已淡化了所謂的骨肉之情,而把黃常明當成了可以囑託一切和繼承一切的兒子。
“和黃常明生活,我覺得自己多了一個孩子,很貼心很溫暖。”鐘德儒曾說過,黃振林也這樣說過,光榮院老人們都這樣認為。
老人的老去、病痛、離開是人一生不變的宿命,更是光榮院經常上演的事情。2013年8月,因中風癱瘓在床三年半的陳庚全老人去世了。這些老人離世前飽受病痛折磨,黃常明也跟隨著受盡“折磨”,他因此成了桂東縣人民醫院的常客。在病房裡,他像護理嬰兒般護理病重的老人,剪好尿布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墊上,為老人接導尿管,抱著老人一口口餵湯飯,給老人一遍遍翻身擦洗,從無怨言。醫生和護士用“震撼和感動”來形容每次看到黃常明護理老人的心情。
老人離去後,每年清明節到縣城三台山水井坳縣光榮院公墓一一祭拜,也成了黃常明29年來不變的習慣,黃常明一直以親人的身份表達情意和寄託哀思。
真情,人性至高的境界
黃常明家住農村,上有80多歲的奶奶和年老體弱的父母,下有年輕的女兒,家庭負擔重,許多家務事情也需要去料理。可到光榮院工作29年來,每年除了在農忙雙搶時請兩天假回家幫忙,法定節假日基本沒有好好休一天假;每年除夕,也是在院裡同老人們一起團圓。有人問他怎么不回家,他說:“我是光榮院的服務員,那裡的老人身邊沒有親人,他們更需要我,光榮院就是我的家。”令人欣慰的是,他愛崗敬業、以院為家的奉獻精神,也感動了家人,他的父母、妻兒都十分支持理解他的工作。
黃常明與妻子胡愛蓮結婚27年。妻子年輕時是村里一枝花,嫁給黃常明圖的就是“心眼好”。剛結婚那幾年,胡愛蓮帶著襁褓中的女兒住在黃常明的老家漚江鎮黃洞村,一邊種田種菜,照顧雙親,一邊等著在光榮院工作的黃常明能儘量多回家搭把手。
結婚4年後,胡愛蓮沒等到黃常明的回家,相反,黃常明卻等到了胡愛蓮的加入。1993年,胡愛蓮帶著兩歲的女兒住進了光榮院,成了光榮院的義工,與黃常明一起義務照顧老人,一乾就是22年。從胡愛蓮在光榮院22年的義工堅守歷程中,她深深感受到了丈夫一顆滾燙的大愛之心。
平時,一家三口守著黃常明拮据的工資省吃儉用度日。日子實在過得緊時,胡愛蓮便到縣城工地里挑磚挑水泥,乾體力活打零工補貼家用。結婚27年來,黃常明送給妻子最珍貴的禮物僅是當初追求她時的一塊手錶。日子雖苦,但黃常明和妻子仍以照顧好光榮院老人為己任,不敢有絲毫分心。
黃常明的父母已年過七旬,老兩口身體硬朗,一直住在鄉下老家,以耕田種菜為生。老兩口心疼兒子工作勞累,從不勸黃常明回家。想念兒子了,便搭農用車進城來看望。老兩口體諒兒子家庭拮据,每次進城時,還不忘捎上大把自己種的新鮮蔬菜。
母親說黃常明是個“本忠的人”,從小吃苦耐勞,對人對事寬厚大度;妻子胡愛蓮說黃常明是個“偏心的人”,太過於偏向於老人,對自己和孩子則疏於照顧;光榮院老人陳梅香說黃常明是個“貼心的人”,自己在光榮院的9年全虧了黃常明的悉心照顧。黃常明卻只說自己是個“平凡的人”,因為他覺得做的都是些平凡小事。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29年的風雨滄桑,黃常明真心不改,他奉獻了自己的一份愛,收穫的卻光榮院老人一片沉甸甸的情,更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尊重與好評。29年來,他先後22次榮獲國家、省、市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敬老好兒女、全國先進工作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