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從前有一個神仙,挑著一擔黃土經過此地,不小心絆了一腳,從兩隻土箕(即三面用硬竹條作邊圈,一面敞口,形狀如半隻蛤蜊殼狀的竹編農具)中各掉下一堆黃土,南面的一堆黃土即前黃山,北面的一堆黃土即後黃山,“黃山”村名由此而來。
山川河流
黃山古村,位於寧波
江北區慈城鎮西南面,古村的東、西面,有東浦和西浦兩條河流,南、北各有一座小山。因二山一南一北,一前一後,古村的民居又大多坐北朝南,故南面的一座被稱作前黃山,北面的一座被稱作後黃山,二山中間是占地數畝的荷花池及一條和東浦相通的小河,這條小河與東浦相接後,右轉經其它河道可達姚江,左轉經東浦跟慈江相連。
歷代商旅
據光緒志記載,慈城人“四出營生,商旅遍於天下……”過去,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黃山男人就是通過家鄉的江河經甬江入東海闖南走北,甚至海外。如寧波幫早期在天津的領袖
王銘槐,還有從明治初年起遠渡日本,經特別許可獲得居留外地居住權、為中日文化交流寫下華麗篇章的黃山王氏兄弟王惕齋、
王治本、王藩清、王汝修等。
二山中間的荷花池,據說過去菱藕滿池,一到夏季,池中荷花競放,群魚游弋,池水清澈,美麗如畫。清王仁厚在《二琴居詩抄》中寫道:“夕陽樓閣倚叢祠,新水盈盈漲一池。楊柳作綿菱作鏡,晚涼天氣打魚時。”
人文古蹟
古村有大夫第、老旗桿門頭、侍衛房、池墩、上山等明清建築,不少建築的門樓做工精緻,左右兩面山牆的頂部還有馬頭牆,馬頭牆有三階、四階、五階,如黃山池墩的馬頭牆就是五階,也就是世稱的“五嶽朝天”了。有的民居還有小花園、月洞門、假山,花牆上大都有花卉、松竹、鳥獸、人物磚雕做裝飾,黃山大夫第的十六塊磚屏更是國內一絕,該磚屏採用先雕刻,後燒制的工藝,反映了當時極高的雕刻、燒制工藝,磚屏下部為吉祥圖案,上部為不同題材的歷史故事,畫面上人物的喜怒哀樂惟妙惟肖、景物中的春夏秋冬,山水花鳥,情景交融,寓教於樂,現已被寧波“保國寺”收藏。
黃山明清建築一般正屋是五間兩弄或七間兩弄,一、二或三進的樓房,第一進有東西廂房,中間構成十幾米見方的天井,用於晾曬衣服,小孩嬉戲,及夏天乘涼,住宅正屋當中一間叫“堂屋”,一般是公用的,用於祭祀和婚喪喜慶等,廚房一般都設在附屬小屋裡。
歷代名人
據《慈谿王氏宗譜》載:慈谿王氏自“宋末元初萬五府君扈蹕(從山西太原)南下流寓慈谿(今慈城)”。寓慈谿後,據王氏家譜記載,王氏先後出了十多位進士,二十多位舉人,他們的族祖
王來、
王復、
王鼎世稱三鳳,更是為家族帶來了無限榮耀,雍正《慈谿縣誌》載:“來、復、鼎世稱三鳳,慶澤深厚,世罕及焉”。其中王來曾官至工部尚書,曾任都御史等職,為一品榮祿大夫,原慈城驄馬橋南的“尚書坊”,就是明天順間(1457-1464)為王來而立,慈谿知縣
賈奭,在明天順二年(1458),還把驄馬橋改為都憲橋,為王來立坊。
王來著有《綠野堂遺稿》、《抑齋存稿》若干卷、《抑齋奏議》四冊;王復進士及第任刑部主事;王鼎也授廣東僉事。後王氏四世祖詵二公歿葬慈城黃山,《黃山小志》記述了黃山王氏的仝十八先生,為了守護他們的先祖詵二公之墓而定居黃山,後“子孫鼎盛,今東西前後數百家,皆先生(仝十八先生)之後。”
所獲榮譽
我村近幾年來先後獲得浙江省級衛生村、寧波市級衛生村、寧波市級文明村、充分就業村、農機安全村、寧波綜合信息服務站示範村、寧波森林村莊、江北區標準化村民學校等一系列榮譽。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