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障清真寺

黃 家障清真寺原名洗馬港清真寺,始建於明憲宗年間(1467年),坐落在劉家湖,有兩進六大間木瓦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家障清真寺
  • 外文名稱:洗馬港清真寺
  • 地理位置:劉家湖
  • 占地面積:2156平方米
  • 始建於:1467年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文化交流,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黃家障清真寺原名洗馬港清真寺,始建於明憲宗年間(1467年),坐落在劉家湖,有兩進六大間木瓦屋。1931年漲大水搬遷到黃家障大堤上,第二次重建定名為黃家障清真寺。1913年常德衛才剛阿訇、解放前夕桃江李五七阿訇、1954年常德馬子才阿訇等在此辦學講經和開辦武學。因年深月久,房屋受損,1986年曾托資8000餘元(第三次)改建成四合院。為適應時代的發展,2007年11月12日在沙堡上奠基翻修清真寺。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大殿兩層樓房呈東西向,兩邊側殿。第四次翻修總投資35萬餘元,全部由本地回維族民眾自願捐獻。翻修後的清真寺呈鋼混結構,且具有伊斯蘭風格,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並且被參觀後的穆斯林稱之為花園式清真寺。 為繼承和弘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在黃家障全體回維族穆斯林的強烈要求和黃家障清真寺民主管理小組的決定下,經漢壽縣伊協的推薦和協調特聘請桃江縣鮓埠回族鄉的李孟姣阿訇為黃家障清真寺的第一任駐寺阿訇,於2008年5月12日,李孟姣阿訇正式到任。

規模建制

原清真寺占地面積2156平方米,建築面積487平方 米,有田產76畝作為自養事業。

文化交流

2008年5月20日舉行了翻修黃家障清真寺落成和聘請阿訇的慶典儀式。省宗教局、省伊協、長沙市伊協、常德市宗教局、常德市伊協、常德市清真寺、漢壽縣委、縣政府、縣宗教局、縣伊協、滄港鎮政府、毛家灘回維鄉政府、桃江縣伊協、桃江縣鮓埠回族鄉政府、鼎城區伊協、桃源縣伊協、澧縣伊協、安鄉縣伊協、津市市伊協及全縣一個回維族鄉、十個民族村、幾十個民族組的負責人共600餘人參加了慶典。並在縣伊協的組織下:當天在新落成的黃家障清真寺為四川災區(5、12)舉行了“情系災區、奉獻愛心”的募捐活動,共募集捐款4956.5元正,全部捐獻給四川災區。對此,漢壽電視台在漢壽新聞節目裡面連續滾動播出了2天,受到了各界的好評。 2010年2月4日,第一任李孟嬌阿訇因身體的原因辭職,清真寺又舉行了聘請黃清亮阿訇為本寺伊瑪目,歡送走李夢嬌阿訇。常德市伊協與清真寺共十餘人參加了阿訇的交接儀式。漢壽縣伊協黃運武會長與李澤瓊阿訇參加了接送阿訇。 滄港鎮現有回維族穆斯林近千人,有教職人員6人。每天的五番禮拜、每周的主麻日、每年的開齋節、古爾邦節都能正常有序地開展。並且堅持每年暑假舉辦青少年學習班。定期與不定期舉辦各種培訓班。協助當地黨委、政府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做了積極貢獻。為當地少數民族舉行喜事與操辦喪事等。

地理交通

漢壽縣滄港鎮黃家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