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謙

黃守謙(1560年-1646年),廣東海豐縣興賢都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1580年明萬曆庚辰科進士,官拜戶部郎中(主事)、敕授承德郎官秩正六品。

他為人正直,在朝為官不畏權貴,遇事敢直言爭辯。勤政愛民,廉潔自律,頗受時人稱頌。後告老還鄉,猶孜孜力學,儉樸操守,律已甚嚴。鄉人因事求助,常悉囊相扶。

明朝末年,崇禎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明江山淪落敵手。黃守謙痛不欲生,臨終前敦囑子女鄉親:“今故國淪喪,遍地狼煙,韃虜橫行直闖,恃強凌弱。汝輩宜堅志守節,俟機待變,復我大明江山。切不可甘為臣虜,改換衣冠,愧對祖先於九泉……”

順治二年(1645年),清官員多次勸降不就,勃然大怒,遂大開殺戒,將黃府全家百餘丁口盡行殺戮,致使“津河因而變色,閭巷堆起屍山”。真是慘絕人環,睹者眥裂,聞者心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守謙
  • 國籍:中國大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海豐
  • 職業:戶部郎中
  • 信仰:佛教、道教、儒教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個人簡介

“不肯降清侍韃虜,甘將華院變屍山,若非黃府全家難,那有義旗紅蔽天。”這一首詩,是海豐人民對寧死不屈、堅志守節的民族義烈黃守謙的讚頌和懷念。
黃守謙,海豐縣城人。1580年明萬曆庚辰科進士,官任戶部主事,主管錢糧,官秩正六品,是明代海豐縣城三大府邸之一。
他為人耿直,篤學不倦,敦善不怠。為官期間,遇事敢於直言爭辯,而不畏權貴,素有諤諤之風,傲骨之節。他謙潔自律,勤政愛民,深受世人稱讚。晚年告老還鄉,仍力學篤行,孜孜不倦,堅守節操。有鄉人求助,便慷慨解襄相濟。他誨人不倦,教諭文天祥的《正氣歌》時,滿懷正氣,講至激昂處,或拍手頓腳,聲淚俱下,或閉卷詠嘆,怒不可息,鄉人學子,無不深為感動。
1644年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引滿清入關,建立外族統治的大清王朝,改元順治。黃守謙悲痛欲絕,教囑子女父老鄉親:“今故國淪喪,遍地狼煙,韃虜橫行直闖,恃強凌弱,掠殺任由他便。汝輩宜堅志守節,俟機待變,復我大明河山。切不可甘為臣虜,改換衣冠,愧對祖先於九泉……”
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多次勸降,寧死不屈,堅志守節,激起清兵大怒,狠下毒手,將黃守謙全家百餘丁口盡行殺戮。頓時,津河因而變色,閭巷堆起屍山,真是慘絕人環,睹者眥目,聞者心碎。然而,黃守謙全節殉難之壯舉,卻成為鼓舞當時正在醞釀的各地反清義士,起義活動絡繹不絕,風起雲湧。如可塘圩的鄭亞長、梅隴港尾的徐楷等,他們都打起反清的旗號,配合鄭成功在沿海一帶的活動,狠狠打擊了清王朝的囂張氣焰。
如清代鹹豐年間的義軍元帥黃殿元壯懷激烈地宣讀的《討虜檄文》,歷數清廷的殘暴,闡述起兵的因緣。後來,這篇檄文由其鄉人相傳抄下來。全文如下:“概之煙塵生於漠北,神州呼焉陸沉!胡馬竄入山關,生民慘遭塗炭。水深火熱,誰能倖免瘡痍?天翻地覆,人盡慘罹禍害。索發令下,頭顱落地萬千;字獄大開,文翰蒙冤億兆!計嘉定三屠,城池變成血海;痛揚州十日,閭巷堆起屍山!剖腹挖心,罪浮於商紂;裂屍烙體,惡超於秦王!數順治而至雍正,被剿宗滅族者,禍遍及十二行省。如黃兵部一家三百餘口,無辜而慘遭殺害,子孫無遺燈,府第成廢墟。此其罪惡之滔天,神人之共嫉,天地之不容!是以……”
明代崇禎年間,海陸豐“一科三進士”,中了三名文進士,一時名播朝野。他們是:葉高標,後升任禮科都給事兼管全國糧餉;鄭洪猷,後升任刑部主事;林銘球,任湖廣御史。
此外,還有江南御史李實、戶部主事黃守謙、知府姚恭、知縣姚敬等。
清代,金錫都出現“十里三進士”之奇觀:青坑吳僉、寮下村彭禮和大坑村顏廷。清代的進士還有洪晨孚、黃智略等人。除此之外,還有為民請命、雄文昭千秋的志士廖天佐;憤世嫉俗、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一代奇才、舉人黃漢宗

人物生平

族譜記載:黃守謙世系,大嶼孚齋公-心田公-國賓公(經考證心田後裔在蕉園棋盤圍等,所以應為孚齊公-輝田公-國器公)-六世古愚公-七世光華公、東華公-八世盧中公(父東華)-九世建廷公、守謙公。
黃守謙於先建河頭後建海豐(1394),三世孚齋1380生進海豐定居時是幼年。四世輝田1410》五世國器1440》六古愚1470》七世東華1500》八世盧中1530》九世守謙1560年。建廷公後裔在南門,守謙公後裔不明。守謙公遺物在大嶼敬思堂。
因某種原因,縣誌失去很多資料,連族譜都混亂難以整理。
黃守謙,(1560年—1646年)海豐縣興賢都(今海豐海城東城)海豐縣城人。
早年出生於廣東黃氏宗族,為人誠樸寬厚,脾氣溫和,慷慨好施,他為人耿直,篤學不倦,敦善不怠。
1580年明萬曆庚辰科進士,官拜戶部郎中(主事)。為官期間,遇事敢言,不避權貴,素有諤諤之風,傲骨之節。他謙潔自律,勤政愛民,深受世人稱讚。後告老歸家,仍孜孜力學,勤儉操守。但鄉人求助,常慷慨解襄相濟。他誨人不倦,教諭文天祥的《正氣歌》時,滿懷正氣激情,常至激昂處,或拍手頓腳,聲淚俱下,或閉卷詠嘆,怒不可息,鄉人學子,無不深為感動。
1644年明甲申年,吳三桂引外族清兵入關,建立外族統治的大清王朝,改元順治。黃守謙深惡痛絕,教囑子女鄉親:“今故國淪喪,遍地狼煙,韃虜橫行直闖,恃強凌弱,掠殺任由他便。汝輩宜堅志守節,俟機待變,復我大明河山。切不可甘為臣虜,改換衣冠,愧對祖先於九泉”
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多次勸降,他寧死不屈,堅志守節,激起清廷大怒,致下毒手,將黃守謙全家百餘丁口盡行殺戮。頓時“津河因而變色,閭巷堆起屍山。”真是慘絕人環,睹者眥目,聞者心碎。
然而黃守謙全節殉難之壯舉,卻成為鼓舞當時正在醞釀的各地反清起義活動絡繹不絕,風起雲湧。如可塘圩的鄭亞長,梅隴港尾的徐楷等,紛紛打起反清的旗號,配合鄭成功在沿海一帶的活動,狠狠打擊了清王朝的囂張氣焰。
後裔子孫黃禮恭(化名黃履恭)與黃殿元、黃殿臣等人舉行“三點會”起義,在鮜門南山嶺宋存庵聚眾誓師,發表後世備受爭議的《討虜檄文》,將反清復明大義延續到民國。

人物評價

“不肯降清侍韃虜,甘將華院變屍山,若非黃府全家難, 那有義旗紅蔽天。”這首詩,是海豐人民對寧死不屈、堅志守節的民族義烈黃守謙的讚頌和懷念。
《海豐縣文物志》在附錄“黃守謙府第遺址”涉及萬壽寺舊址的內容中,幼石街一馬姓老者的傳言,認為萬壽寺東側的“黃府”是黃守謙府第的一部分,遂記入:“明朝滅亡,黃守謙不願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清順治八年,把黃府一角改建為萬壽寺。”由此,這個說法被許多文章採用,有關“民族忠烈黃守謙”的故事大量流行,傳播甚廣。
近些年來也有另一說法,因某種原因,縣誌失去很多資料,連族譜都混亂難以整理,是以,有汕尾網友說:海豐明代進士黃守謙反清殉難的說法不合史實。
他的疑點有三:
1.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縣內某些人未經深究,馬上據此填補建國以來海豐從未有過的歷史“空白”,就檄文中有關“黃兵部全家殉難”的記述大做文章,認為“黃兵部”是黃守謙,事實黃守謙只做過戶部郎中,並未有黃兵部的記載。
2.經核對記錄源頭、碑記文物、史載資料及後裔情況等進行綜合考證,事實並非有”黃府並沒有出現不願降清而導致全家被殺的悲慘場景。“
3.黃守謙在順治初年不可能健在,黃守謙誕生於明神宗萬曆八年,也就是1560年,那么,至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勸降,已有86歲,百歲老人有可能這么高壽健在嗎?還抗清嗎?按《海豐縣清乾隆志卷二·丘墓》載:“承德郎戶部主事、鄉賢黃守謙墓,在西坑。”可見黃守謙應該是風光而逝,並沒有什麼意外受戮。恰切地講,順治元年黃守謙的靈牌已經進入海豐“鄉賢祠”供人崇祀了。搬句閒話來講,縱然黃守謙還是百歲老人,清兵強迫這偏居中國一隅的海豐老人投降有什麼積極意義呢?何況大清統治江山下面的人就是臣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