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姑古街

黃姑古街

黃姑寨的名字,是當地人因紀念一名叫黃姑的非凡奇女子,在此紮寨並使原本荒涼的土地成為集鎮,而給小鎮取的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姑古街
  • 類別:街道
  • 地點:無為縣
  • 來源:黃姑
簡介,歷史,古寨民俗,

簡介

黃姑寨的名字,是當地人因紀念一名叫黃姑的非凡奇女子,在此紮寨並使原本荒涼的土地成為集鎮,而給小鎮取的名字。黃姑,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的侄女。黃姑年幼時非常聰明,喜歡讀書,從小就開始攻讀經史,對兵書尤為感興趣,心中存有女兒家少有的大志。在史載唐末農民起義中,黃姑受黃巢起義的影響,和兄長黃浩一起參加了起義軍的隊伍,追隨身為“沖天大將軍”的叔父,並轉戰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屢建奇功。後起義軍失敗,黃姑和她的兄長黃浩各率餘部繼續堅持戰鬥。黃姑在轉戰中,率千餘將士由廬州(今合肥)橫渡巢湖,抵達長江前沿巢湖水域的一個無名小山(現在稱下泊山)北麓漁村蟹子窪,紮寨修整以圖恢復。
悠久的手工作坊悠久的手工作坊
據民間傳說,起義部隊紀律嚴明,駐兵下泊山期間,忙時帶領民眾開荒生產,植桑養蠶,汛期捕魚,秋冬時山上狩獵;閒時練武以圖擴軍備戰。
由於千餘將士長時間駐紮,加之這裡歷來是航行在巢湖裡船舶避風停泊的地方,以及當地人民所需的生活品越來越多,一些商賈開始瞄準這一商機,先是用船販運在水上販賣,後在地面支起地攤,店鋪隨之應需而興,漸成街道。其時一座巢湖古剎建成,後與新建的另外兩座古剎,被人們統稱為三廟中的上廟。不久,起義軍應時而動,離開之後,人們因黃姑曾在這裡紮寨,小鎮也因她崛起,隨把街道定名為“黃姑寨”,以資紀念。
黃姑率軍進軍鳩江(今蕪湖)、建業(今南京),旋即失利,浪跡江湖一段時日,最後潛至昔日紮寨舊地,隱居在下泊山南麓,鐘乳洞旁,結廬潛修。鐘乳洞內,乳床倒掛,勢若懸鋒;乳石星羅棋布。但誰也不知黃姑在那生活了多長時間,當人們發現時,黃姑已老死在那裡。當地人民於草廬舊址建三間祠宇,名姑神祠,四時享祭。

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曆辛卯年,即公元1590年,適逢大旱,巢湖水位急劇下降,下泊山西南出現一片平原,時任無為州的州官坐鎮上廟,指揮圈湖造圩田,並在圩北設一條長河,溝通西河與白湖水路。圩堤外遍植楊柳,擋風遮浪,現在仍被民間稱作為楊柳圩。在圩心開長溝一道,並成輻射狀遍開溝渠,村村可通,以達船盆運載的目的。又在上廟的東面,另挖一口大塘,以供船隻停泊和居民生活用水。隨著新圩的建成,水陸交通的便捷,到公元1591年,黃姑寨便從下泊山北麓漁村蟹子窪遷至現在的這個地方。據88歲高齡的老人陳啟友介紹,黃姑寨遷來後,青陽、合肥、巢縣的紳商巨賈和手工業者紛紛遷入,店鋪林立,大量的徽派建築應運而生。隨著新寨的遷定,古寨人口大增,商業不斷興旺起來。因防盜賊的需要,在正街河的北岸,沿上中下三廟,建起了三座關閘。民間又稱黃姑寨為黃姑閘。
古風遺蹟古風遺蹟
現在,在黃姑寨的老街,人們仍可以看到許多完好的古街道和祠堂。在一條較大的古街上,至今還有三四座宗氏祠堂建築。祠堂,依然是青石和磚木結構。帶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築,是其古建築的主流。記者隨著黃姑社區負責人,來到一座已成了雜貨店的祠堂內。這座祠堂,被隔成三進。最前面擺了許多待賣的雜貨,中間一塊成了店家吃飯的地方,裡面則零星地擱置了一些家用物具。建築整體保存較為完好,青石門樓上的雕刻,仍是栩栩如生。青石雕就的門樓和花格的木門窗,以及明亮完整木樓天井,給人帶來一股古老的氣息。據介紹這座祠堂,叫鮑家祠堂。在鮑家祠堂的一邊街上,還有高家祠堂、周家祠堂、張家祠堂及周楊家祠堂等三四處類似建築。只可惜,由於常年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有的已破損嚴重;有的和鮑家祠堂一樣,成了賣雜貨的地方。據介紹,高家祠堂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仍在。祠堂之大,非常罕見。祠堂內設有戲台,能容納五六百人。解放後,高家祠堂被改作黃姑文化站,最終在“文革”中被毀。在中街,有一條青石鋪就的古街,兩旁的磚木結構的木樓,狀似皖南宏村的建築,當有人從古街巷內經過時,讓人有一種不知身居何處的感覺,更不知自己進入了哪個年代。
古寨留有姜太公後人
“聞太師正征戰之間,子牙祭起打神鞭,聞太師當中神目看見,急忙躲時,早中左肩臂。龍鬚虎發石亂打,三軍駐紮不住,大隊一亂,周兵吶喊,四面圍裹上來。聞太師如何抵擋得住,黃飛虎有四子,黃天祥等少年勇猛,勢不可擋,使如龍擺尾,轉換似蟒翻身,陶榮躲不及,早被一刺於馬下。鄧忠擋不住,只得敗走。辛環見周兵勢大,不敢戀戰,如鋒銳已挫,料不能取勝,又見後營火起。楊戩燒了糧草,軍兵一亂,勢不可解;只見火焰沖天,金蛇亂舞,周軍鑼鳴鼓響,只殺得鬼哭神愁。聞太師大兵已敗,又聽得周兵四處大叫曰:‘西岐聖主,天命維新;紂王無道,陷害萬民,你等何不投西岐,受享安康?何苦用力而為獨夫,自取滅亡?’成湯軍士在西岐日久,又見八百諸侯歸周者甚眾,兵亂不由主將,吶一聲喊,走了一半。”這是《封神演義》中第五十一回《子牙劫營破聞仲》的一個片段。當然,書中已將姜太公神話了。歷史上,的的確確有姜太公其人,且輔助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然而,聽黃姑寨人傳說,黃姑寨就有姜子牙的後人。
在黃姑寨的一位姓高的家譜中,可以看到黃姑寨高家祠堂的一支族人是姜子牙後人的記載。在高家的家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高家一世祖原是齊太公姜子牙的六世孫文公子高之孫,以其祖父字高為姓氏,是高氏得姓始祖。曾為齊國上卿,執掌軍政大權,到二十五世高洪,東漢時曾任渤海郡太守,號稱渤海高。到四十二世時,傳到高儉,其人曾在唐太宗時任宰相。到武則天當政,高姓受到沉重打擊,後裔遂向四方避難,到五十四世時傳到高瓊,其後人開始向長江一帶遷移,直到六十八世高壽山一代,高壽山攜同兩子,由江西遷至安徽濡須,後至黃姑落戶。在黃姑高家一支祠堂,至今還流傳關於一對直徑三尺許的圓石旗鼓。傳說中,這對旗鼓不知是哪代皇上冊封許可的。傳說當時黃姑寨高家祠堂的一支,曾出過人才,最後方得到這樣的冊封。

古寨民俗

走在古寨的街上,除了一些新建的兩層水泥鋼筋小樓外,絕大部分,還是古老的氣息,就連古寨的人也顯得那樣純樸。當你走在古寨的街上時,古寨的人總是對你最先顯出一種好奇感,隨後發現你對古寨沒有任何惡意,他們便會友善地對待你。
在街的西頭,熱氣籠罩著一家做年糕的小作坊,有不少街上的居民扛著糯米排著隊在那做年糕。 在那裡, 還可以見到民間幾近消失的弓彈棉絮手藝。這種彈棉絮的手藝,就像是一種藝術的表演,深藏在青石板鋪就的古街上,使得這古寨更加純樸而迷人。
黃姑人期盼復興古寨
提到黃姑古寨,黃姑人的眼中、言語中,都流露出一種自豪。他們細數古寨黃姑過去為:五里十三橋,三家澡塘,十八家茶館,十六家屠宰坊,十二家豆腐店。一條天河,將古街縱向分為兩半。沿天河分別建有三座廟宇,同時,將這三處作為進出古寨的通道,並依廟在河上建有三道閘口,設有三座活動的木板橋,每天定時架橋、抽橋,以防土匪進入古寨。這樣的活動閘口,被鎮上人稱為“一步三關口”。這道天河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仍然存在,穿街而過,東接長江,西接白湖,約有5公里長。據一位出生在黃姑、現年77歲的老人陳學文介紹,在他小時,黃姑由於水陸交通便利,市場非常繁榮,有小南京之稱。街西頭有一個專門停靠木排的碼頭,那裡專賣木材;中間有一個停泊經營糧食農產品船舶的碼頭,古寨的生活必需品均來自那裡,街東頭有一個專停客船的碼頭。周圍鶴毛、黃墩、壩鎮、關河等鄉鎮的人都到這裡進行買賣,甚至住在廬江的人也到這裡來買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