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濕陷

黃土濕陷是黃土的一種特殊的工程地質性質。黃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濕後結構迅速破壞發生突然下沉的性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濕陷
  • 解釋:黃土的一種特殊的工程地質性質
  • 注意:防止水的滲入
  • 成因:可分為自然和人為誘發
成因,分布地區,防治措施,

成因

引起濕陷的原因是因為黃土以粉粒和親水弱的礦物為主,具有大孔結構,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強結合水連結和鹽分的膠結連結,在乾燥時可以承擔一定荷重而變形不大,但浸濕後,土粒連結顯著減弱,引起土結構破壞產生濕陷變形。從成因上可分為自然和人為誘發的,它們造成的經濟損失也相當嚴重,同時人為誘發的濕陷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造成黃土濕陷原因主要有三種:
①黃土的力學性質從內部改變了黃土在浸水及外部荷載因素下,使剪應力超過抗剪強度,從而發生濕陷。
②黃土內部受浸水濕化作用下,使土壤自身摩擦力降低,外部擾動作用誘發濕陷。
③黃土內部結構發生崩解,使黃土顆粒間膠結強度弱化,顆粒間相對遷移,並伴隨小顆粒進入大間隙。同時由於顆粒間膠結被水溶解,在外部擾動作用下強度已不堪平衡,造成土質結構損壞。

分布地區

黃土濕陷主要見於河北、青海、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西、黑龍江等8個黃土分布省區塌陷面積僅河南省就達4.53km2。

防治措施

黃土濕陷性對人類工程活動危害很大,常使建築物、渠道、庫岸造成破壞。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進行建築時,要特別注意防止水的滲入,並採取必要的人工土質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