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樂

黃全樂,女,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導師、工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全樂
  • 出生日期:1973年11月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任職院校:華南理工大學
個人經歷,研究方向,出版圖書,榮譽獎項,學術成果,

個人經歷

學習簡歷
2002~2010: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攻讀“城市與環境”博士學位,師從PIERRE CLEMENT教授,博士論文(法語)答辯獲最高級評分,獲建築學博士學位。
2001~2002:法國巴黎美麗城國立高等建築學院,師從PIERRE CLEMENT與CHARLES GOLDBLUM教授,獲“建築與城市設計”DEA學位(深入研究文憑)。
1997~2000: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與理論碩士學位,師從何鏡堂教授。
1992~1997: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00年~至今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從事城市研究、城市設計及建築設計工作
2002年~2008年 留法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在法國巴黎ARTHICTECTURE STUDIO(AS STUDIO)事務所、巴黎ARTE-CHARPENTIER(夏邦傑)事務所,及PHILIPPE PANERAI教授工作室,從事建築與城市設計工作。

研究方向

城市空間類型學、城市設計、城市更新與建築設計、公共建築設計
——主要專注基於“城市類型形態學”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以此為出發點,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國內外城市化進程中建築與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的互動機制, 展開城市案例的實證與比較研究;同時亦從設計實踐的角度,具體參與國內大城市的都市更新、城市設計與策劃、建築設計項目,以此為研究提供大量鮮活的實證素材,並積累如何應對城市演進中的新問題的方法與經驗。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黃全樂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5年2月
本書將廣州現存最大規模的城中村——石牌村——置於廣州大都市化的宏大進程下,考察在大都市快速發展和轉型的30年間,其土地與村落如何在與城市的拉鋸和磨合中發生空間劇變與社會更迭,並逐漸成為雜交的大都市空間一分子的歷程與機制。藉助具體的田野考察和跨尺度的空間演進研究,本書作為空間顯影劑,將隱藏在官方...

榮譽獎項

2004年,主持了以“圍村·浮城”為名的、關於廣州石牌村的城市更新概念設計,獲UIA國際建築師大會首屆“城市慶典”概念設計競賽專業組榮譽獎。
2010年,受邀參與美國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廣州研究部的“最佳實踐城市社區”課題研究。
2013年,蘇州市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核心區整體設計與建築方案項目,獲第七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優秀獎。

學術成果

科研實踐:
(1)主要參與城市研究與城市設計課題,曾主持或參與國內大城市的重點城市空間研究與設計項目如:
  • 蘇州市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核心區整體設計(2012);
  • 南京市棲霞古鎮城市設計、策劃與建築方案(2016);
  • 廣西崇左花山岩畫世界文化遺產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與舊村改造(2016);
  • 天津市五大道城市更新與建築方案(2014);
  • 廣州城市新軸線南段“三館一場”城市設計與建築方案(2014);
  • 南京市溧水縣縣城南新區核心區概念性城市設計(2012)
  • 廣州市黃沙廣鐵南站舊建改造(2010);
  • 天津濱海新區文化中心總體設計(2011);  等等。同時從事建築設計與研究,主要方向為公共建築、教育建築等,如:
  • 廣西崇左東協職業技術學院大會堂(2017);
  • 廣州市黃沙廣鐵南站鐵路博物館舊件改造(2010);
  • 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2009);
  • 廣州市珠江新城西塔(2006)
  • 廣東醫學院東莞校區圖書館(2002)與科技大樓(2003)等等。
1、個人專著:
2015年,基於法語博士論文轉譯而成的個人專著《鄉城:類型形態學視野下的廣州石牌空間史(1978-2008)》,被選入“中國城市營建史研究書系”(吳慶洲教授主編),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2、國內期刊論文如:
(1)黃全樂,劉宇波,李濤, 從“圍村”到“浮城”——關於一個城市村莊的理想文本,建築學報:2004(11):27-29.
(2)黃全樂,李濤,大學與城市:法國大學校園變遷的啟示,新建築:2004(5):52-54.
(3)吳中平,鄭少鵬,黃全樂,古城·河畔·新心——石家莊正定新區文化中心區及建築設計,南方建築:2012(3):83-85
(4)塗慧君,黃全樂,田園城市規劃思想與田園式校園規劃初探──兼記佛山科技學院北院規劃設計,規劃師:2001, 17(1):72-75.
3、國際會議論文:
(1)Huang Quanle, Li Tao, The Urban Village Code in Guangzhou: Morphological self-evolution on the edge of the metropolis,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Urban form at the edge, ISUF 2013, Brisbane, Australia, 2013.7.17~7.20.
(2)Huang Quanle, In the shadow of the metropolis: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villages in Guangzhou,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and City Planning, Cardiff, Wales, UK, 2007.6.29~6.30.
(3)Li Tao, Huang Quanle, Xi Guan: Edged Community in the Very Heart of the City, the decline of Guangzhou’s traditional centr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Urban form at the edge, ISUF 2013, Brisbane, Australia, 2013.7.17~7.20.
4、國外書籍及論文:
(1)Huang Quanle, Li Tao, In the Shadow of the Metropolis-Shipai Village, in “Village in the City: Asian Variations of Urbanisms of Inclusion”: page 22-27. Edition: Park Books, Zurich, Swiss, 2014. (英語,論文書籍《城市中的村莊》,蘇黎世,2014)
(2)Huang Quanle, Li Tao, Nell’ombra della megalopoli : un villaggio nella citta a Guangzhou, in « Archivio di studi urbani e regionali », 2008,92 : 93-108.(義大利語論文,發表於《城市與區域研究文集》,米蘭,2008)
(3) 《Urban village code(城中村密碼)》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理工大學出版,書籍名稱為“Urban form at the edge: Proceedings from ISUF2013. Volume 2(邊緣上的城市形態:2013年國際城市形態研討會論文集,第2卷)”
(4)Zacharias John, Hu Yue, Huang Quan Le, “Morphology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Urban Villages in Guangzhou’s CBD,” Urban Studies Research, vol. 2013, Article ID 958738, 10 pages, 2013. doi:10.1155/2013/958738(網際網路期刊“城市研究”論文發表成果,20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