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鱖

麻鱖

麻鱖,學名:Siniperca fortis (Lin, 1932),為鮨科、鱖屬的一個物種。體長而側扁,略呈紡錘形。頭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圓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橢圓形的後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間窄,稍隆起,眼後背緣平直。口端位,口裂大,稍傾斜。上

基本介紹

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布地區

都柳江(貴州省南部)及融江(廣西北部)。

形態特徵

背鰭Ⅷ-10-11(11為常見);胸鰭14-15;腹鰭Ⅰ-5;臀鰭Ⅲ-8。側線鱗63-82。鰓耙4-5。
體長為體高的2.9-3.6(平均3.2)倍,為頭長的2.7-3.5(2.9)倍,為尾柄長的5.4-6.8(6.2)倍,為尾柄高的8.1-10.6(8.7)倍。頭長為吻長的3.2-5.0(3.7)倍,為眼徑的3.6-5.4(4.6)倍,為眼間距的7.7-10.6(9.3)倍,為尾柄長的1.7-2.5(2.1)倍,為尾柄高的2.6-3.6(3.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7(1.4)倍。
體長而側扁,略呈紡錘形。頭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圓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橢圓形的後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間窄,稍隆起,眼後背緣平直。口端位,口裂大,稍傾斜。上下頜幾乎相等或下頜稍稍超過上頜。兩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絨毛齒;下頜二側有圓錐齒一列。前鰓蓋後緣有鋸齒11-14枚,近隅角二枚較大;腹緣有骨棘2枚。鰓蓋後部有扁平棘2枚,有時上方較小的一枚隱埋皮下。左右二側鰓膜不相連也不聯於峽部。鰓蓋條7枚。鰓耙4-5枚,梳齒狀其長僅為鰓絲長度的1/2。
背鰭較長,基底約占體長之半,起點始於胸鰭基部的後上方,有鰭棘13枚、鰭條10-11枚(11為常見)鰭棘與鰭條連續,中間有淺缺刻。背鰭棘強,第6棘最長,約為頭長的1/3,但稍短於最長背鰭條。背鰭鰭條部外緣高而圓凸,末端接近尾鰭起點。胸鰭始於背鰭前方,扇形,有鰭條14-15枚。腹鰭稍後於胸鰭,比胸鰭略長,有二棘5鰭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13鰭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鰭條8枚,第2臀棘較長,倒伏時等於或稍稍超過第s棘。側線前段偏於背側,約與背部輪廓線平行,後段移行至尾柄中線。
體復細小圓鱗,頭背部裸露無鱗,頰部、鰓蓋及前腹部都有鱗。
幽門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體背側色澤較深為棕色或黑色,腹側較淺並有密集的棕色小斑點(一般比眼球瞳孔孔徑為小)。各鰭灰黑色。尾鰭、背鰭及臀鰭都有深色斑點組成的橫條紋。

生活習性

淡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