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食
- 主要食材:麵粉,西紅柿,豆腐,豆芽,土豆丁,雞蛋,胡蘿蔔丁,黑木耳,四季豆,火腿丁
- 分類:麵食,陝菜
- 口味:汁鮮,滑爽,
來源,製作方法,地方特色,
來源
麻食在我國北方叫“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貓耳朵”、“空心面”。陝西關中人叫它“麻食子”,四川地區的回族習慣稱之為“次面子”或“魚兒鑽沙”。中原人民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貓耳朵"、"空心面"。
麻食這種麵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他的成名作《飲膳正要》一書中說:“禿禿麻食回回食麵,系手撇面,白面6斤做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這裡指另沏湯燴禿禿麻食。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也有說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人炒肉汁食。”同代飲膳典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更有詳細的記述:“禿禿麻食入水沿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手掌按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什,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史書將禿禿麻食的製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頗為具體。據中國營養學家和美食家考證,如今在杭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餐館裡的燴小吃——“貓耳朵”,就是由古代食品“禿禿麻食”演變而來的。
賈平凹先生在《陝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陝北語)。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蕎面為料,現 在,絕大多數都以白面為主要原料。掐指蛋大麵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主要分布在陝西,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
製作方法
1)和面,面要稍微軟一些,並醒二十分鐘;
2)麵團擀薄成1cm左右厚的麵餅,再切成1cm寬的麵條,切好的條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滾成圓柱;
3)圓柱均勻切成小面丁。
4)案板上撒麵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輕微摁一下,借著摁勁輕輕搓一下,面就會捲起來,像一個貓耳朵的樣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
5)把“貓耳朵”煮熟。
6)各種蔬菜,切成開心果大小的樣子,炒熟;
7)西紅柿切小塊,在鍋中炒成醬,加足夠的水,水開後放入青菜和調味料。
8)將煮好的麻食以及黃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湯中,大勺一攪,盛入碗中,滴幾滴辣椒油。
地方特色
甘肅徽縣麻食是用麥粉和成軟麵團,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後捲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入佐料即可食用。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還可做成炒麻食、燴麻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