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出土的“雙鳥”,是遠古人類鳥圖騰的實物。對鳥的崇拜,成為餘姚先民飲食文化習俗的信仰。麻雀,餘姚又稱“麻鳥、麻將”,食 “麻雀飯”風俗,可能與古代河姆渡鳥圖騰崇拜有關。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俗傳是麻鳥送谷種到人間的日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雀飯
- 節日時間:二月十九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浙江餘姚
- 節日起源:祭祀
準備工作,活動流程,
準備工作
是日,“麻雀飯”活動在田野舉行。先是由念佛的老太婆集體合議選出一到兩位福壽雙全、又有組織能力和熟悉祭祀儀式的老太太為主祭人和司儀。鄉俗稱主祭人為“頭腦婆”,司儀以下無稱謂,祭祀時做助手。這天早上,“頭腦婆”就帶著助手去村外選定地點,並帶去鐵鍋水桶等炊事器物。二月十九日,各家各戶的大人們待該子起床,像過年過節一樣把孩子打扮一新。吃罷早飯,將準備好的米、菜、碗、筷給孩子帶上,去村口等候同伴,由老太太帶孩子去郊外。
活動流程
來到田野,“頭腦婆”把大夥帶來的米、菜集在一起,並對參加祭提活動的人們作具體分工。大家按照分工拾柴的拾柴,壘灶的壘灶,提水的提水,然後下米煮飯。“頭腦婆”點起香燭,領著大夥朝天禮拜。拜畢,“頭服婆”指揮老太太們敲響木魚、鼓、罄等法器,口念《麻鳥 經》:天有天王天將,地有人王人丁。天有門日月化萬星,地有女媧伏羲傳百姓。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生萬物,麻鳥降人間。送來福,送來祿,送來壽,送來喜。鳥神鳥神,急急如律令:“百無禁忌,叩頭三千。” 這樣反覆念幾遍後,又叩幾個頭。隨後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 經,—邊剪經紙。念到中午,把經紙燒在地上,便開鍋取飯,把飯四散在田野上,引鳥爭食。規定這天不許嚇唬百鳥,更人能捕鳥打鳥。待百鳥來吃過米飯後,“頭腦婆”便給參加者勻飯。這天,時值春風拂面、柳叢新綠的踏青時節,孩子們特別高興,祭祀完畢,可以星散在田頭地角玩耍。孩子們即使貪玩得出了點格,大人們也不會責罵。“頭腦婆”與其他老太太收拾好鍋灶、碗筷,便回村子。一年一度的“麻鳥飯”話也就到此結束。
這一風俗“文革”期間曾中斷過幾年。後又恢復,但時斷時續,規 模也不如從前了。據老人世代相傳,在野外祭鳥是不忘百鳥給人們帶來的福祉,祈禱鳥神造福於民,保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