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田街地處縣城北門橋外,漳水東岸,是一條長約一里,寬約三米的老街。雖說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這條街道上的飲食、旅店業等已經相當發達,但傳說一開始,卻是因為街道兩側田地多種植苧麻而得名。據一些老住戶介紹,一直到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麻田街周圍還有不少苧麻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田街
- 地處:縣城北門橋外
- 長:約一里
- 寬:約三米
地理位置,建築風格,自古繁華,當地傳說,文化古蹟,北門橋,長生橋,廣安寺,天主堂,江氏祠堂,附:麻田社區簡介,
地理位置
黟縣縣城有一處亦城亦鄉的街道地名,這便是麻田街。
雖說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這條街道上的飲食、旅店業等已經相當發達,但傳說一開始,卻是因為街道兩側田地多種植苧麻而得名。據一些老住戶介紹,一直到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麻田街周圍還有不少苧麻坦。
建築風格
整條街道由花崗岩條石,即黟縣方言稱的麻石鋪成。光潔平整的街面,與兩旁磚木結構店面配合,尺度得體,色澤融合,煥發一種古色古香的山城氣息。麻田街的建築平面,多數為單開門,兩層結構,門面寬三至五米不等,而入內則較深,甚至連續多進,用內院天井連線,為典型的前店後庫或前鋪後戶。一層多用於經營,用傳統的豎立式門板防護,白天一塊塊卸下,門洞大開;夜晚裝上,平板如一。有的店面砌有半人多高的明窗,便於經營或陳列商品。二樓與一樓多用黟縣方言稱的“閣橋板”搭隔,靠街面也用木板裝飾。
麻田街是條不規則“ㄅ”形狀的街道,因為地處連線縣城通往際村街、羊棧嶺,乃至於青陽、安慶等交通的要道,所以住有許多靠幫人家挑擔的夥計、騾馬客和提供住宿的旅店、飯館、騾馬店,乃至為其配套服務的豬肉店、豆腐店、雜貨店、布店和油廠、鐵匠鋪等等。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店鋪林立,生意興隆。
自古繁華
清朝末年至民國期間,麻田街小有名氣的商店有:孫記豬肉店、汪記南雜貨、黃記理髮店、王記裁縫店;“永豐棧”也是做山貨生意的;還有天主堂教會醫院,屬於間接商業行為;還有象吳記豆腐店,專門做黟縣方言講的“臭豆腐”生意的。當然最多的是飯店與騾馬店,一大溜,民國期間,鼎盛時前後有二十多家。這期間,馬田街最著名的商店有三家:一是焦氏傘店,一是福成酒坊,還有一家是永豐棧。
焦氏傘店為清朝末年太平縣,即現在的黃山區焦村人焦有驥創立,主要生產雨傘等,店鋪就開設在縣城外北門橋下西側。焦有驥苦心經營,傘業初享聲譽。後傳至其子焦慶蘭,更是技藝超群,產品也遠銷江西、六安等地,並先後於民國九年和十三年兩次獲得安徽省實業廳的嘉獎。焦慶蘭死後,其子焦春仙不專此業,無力繼承經營,於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出頂給同鄉焦謨坤,店號也隨之改為“焦復太”(福泰諧音)。焦謨坤頂店後,仿效焦慶蘭選料考究,工藝精細的特色,產品質量保持穩定,生產的雨傘,為黟縣名牌產品。油紙傘(竹骨、綿紙面)有銅頭、和尚頭、文明傘、採茶傘、小花傘等5個品種10多個規格,明油、黑油兩色,收撐自如,晴雨皆宜。1956年,焦復太、董永興兩家雨傘合併,組成黟縣雨傘生產合作社。後來隨著黃油布傘及收折布傘問世,紙傘自然退出主流市場。
福成糟坊,也稱福成酒坊,相傳籌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952年改建為黟縣酒廠。生產的黟縣糧食白酒一度在整個徽州地區出名,其中吉陽白酒、黟縣糧食白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被評為徽州地區優質白酒第一名。至今,一些上了年紀的嗜酒者,說起黟縣糧食白酒,還不忘念叨。最高年份,可產白酒三百多噸,人均利稅近五千元,居全縣工業企業之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改制後逐漸沒落。
永豐棧,在麻田街轉彎處,即“正大”糧油店。清末民初時青陽人糟永設立,在黟縣各地都派人設點以購或兌換原料,如油菜籽進行加工,業務影響很大。
因為麻田街往來人口混雜,成分複雜,加上麻田街地處城郊要道,交通方便,賃房容易。所以使得馬田街成為各種人員往來住宿首選地。抗戰時期,以及後來的建國前夕,四鄉許多大戶都到麻田街租賃房子避過難。
當地傳說
說到旅店和飯館,上年紀的老人都還記得發生在建國前夕的“怪客事件”。說的是當年的麻田街××旅店,一天來了一個說著“客話”的客人,挑著一擔“裱芯紙”,一邊賣,一邊向人打聽,說是到這兒來尋找失散多年的小弟。後來被國民黨黨部書記、軍統特務胡考偵察明身份,原來是中共的地下聯絡員。該聯絡員被捕後,胡考一心想藉此升官發財,於是計畫將其押解到南京領賞。結果半道上就遇上渡江戰役,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南下,特務哈羅一個個只顧自己逃命。獲救後的所謂“怪客”後來當上了淮南煤礦的負責人。每每說到這,老麻田街知情者一個個都津津樂道。
文化古蹟
十年動亂期間,麻田街曾經改名為“四新街”,不久恢復原名。
麻田街不僅商業發達,而且名勝眾多。其顯著特點是一頭一尾都連線著一座著名的石橋,這便是北門橋和長生橋。
北門橋
北門橋原名戊已橋,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由縣尉李稱建主持修建,次年(已亥年)竣工,故名戊已橋。清乾隆甲戌年(1754年)余種德籌金重修並易名通濟橋,現拱橋中孔額眉上,仍鑲嵌“通濟橋”的大理石匾額碑刻。因其它地處民國時期縣城的北門外,所以民間多稱北門橋。橋身石拱三孔,穿心式石墩。橋長32米,連南北石級共長42米,寬6米,高7·3米。橋兩側各設24根立柱和23塊攔板。柱高1·25米,攔板每塊0·9平方米。南北兩頭石砌石階,拾級上下。橋身高踞,古樸嚴謹。民國前,北門橋上原來豎有一根用黟縣青大理石鐫刻的蓮花石柱,大概是想用它來鎮邪護橋的。至今北門橋依然是溝通縣城麻田街和北街等的交通樞紐。登上北門橋,東眺“靄峰尖似筆”的朝霞,西望“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碧山,桃花源里,景色清新。1982年,北門橋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因為如此,北門橋也一直是民間藝人歌詠的對象,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清朝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間(1761—1765年),順天宛平(今屬北京市)人孫維龍,來黟縣擔任知縣。在任期間,組織續修過《黟縣三志》,籌款重修漁亭大橋,編纂黟山詩稿,同時寫下過不少歌詠黟縣風光景物的詩歌,其中就有《戊巳橋晚眺》:“落日在山家,山城過暮鴉。風吹一溪水,雲作半天霞。紅樹橋邊映,青峰竹外斜。相逢有田父,款款問桑麻。”孫維龍這首詩的魅力,在於敷色凝輝,情景交融,展示了一幅色彩鮮明、韻味深長的動人畫圖。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緩步登上戊已橋,遠眺群山,暮靄沉沉;近看眼前,鳥鵲嘰嘰喳喳地飛越城牆,入林而去,俯瞰漳河流水,微風拂動著波紋,魚兒自由地嬉戲;仰望西天,晚霞燒紅了大半個天空,也映紅了橋邊的喬木,輝映著青山翠竹,一幅多么美麗動人的黟城晚景圖!這裡,詩人抓住了深秋山城的景色,著力描寫,使畫面多彩絢麗。未聯,詩人攝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平常卻又很有韻味的情節;傍晚時分正是農父勞作歸返的時刻內陸們頻頻向詩人致意問好,詩人同他們一起了家常,詢問起莊稼的成長,預計著年成的好壞。詩句飽蘸著詩人與農父間和睦融洽的感情。清朝道光年間,家住北門橋頭不遠處俞家弄的黟縣大學者俞正燮,關心農事,常常來到北門橋外觀察氣象,並將所看到的氣象的風雲變幻預告鄉人。
長生橋
長生橋則位於麻田街長生亭處,是一座花崗岩石板鋪就的平板石橋,四孔石樑,長約25米,寬約兩米五出頭。橋的兩側用一尺多高的石柱相連,起著護欄的作用。橋頭原有亭,上世紀六十年代毀。這兒系漳水的古河道。在縣城上游的江缽山村,漳河由西向東突然轉了一個幾近九十度的大彎,折向南,穿城而過。一條上百米的石磅叫和尚塍,護衛著河堤及上千畝良田。如果遇上幾十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和尚塍石壩被毀,洪水沿古道席捲而去,經過長生橋,與馬道、高歧等村,最後匯注龍江河。這樣,黟縣縣城則得以保護,預防大水給縣城帶來毀滅性破壞。古人設計建造和尚塍用心良苦可見一斑。如今,雖古道依稀可見,但因年代已久,加上近年城市建設毫無規劃,古河道的防洪已無法考察。《黟縣三志》有記載,長生橋原為考溪人王廷虎建造。同治七年(1868年)水毀,眾人捐資重造,同治九年建成。
廣安寺
麻田街上最為悠久的名勝是廣安寺。該寺院始建於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迄今整整有1470年。《黟縣誌》載,廣安寺“舊名永安寺,梁大同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六年敕改今名。舊有三門,擇迦爾勒觀音殿。元至元十四年毀於鄰火,住持廣濟同徒景菘募緣重建。至正壬辰毀於兵火。明洪武元年僧通師即基建觀音殿,二十二年僧文獻修完。二十四年為叢林,弘治十年又毀於火,嘉靖二十三年夏四月僧會如心及住持僧流勇募闔邑紳士重建。”據說廣安寺早年範圍不小,占地有一百多畝,僧徒有近千人[插圖六:廣安寺古門洞]。如今黟縣圖書館至江缽山段河堤,俗稱和尚塍,就是當年和尚募化興建的。
黟縣過去每逢三月二十八等節日,在奉神同時,亦為農村集市。這時廣安寺外更是非常熱鬧。清黟縣知縣施源有《黟縣竹枝詞》,寫下這一情景:“廣安蘭若北城隅,佛誕齋筵婦女趨。覃耜懿筐排滿路,分明農具繪豳圖。”
舒松鈺先生《古黟·宋橋樑寺漢宮》一文,談到自己孩童時隨長輩逛廣安寺的情景:“童年時代,對大人們來廣安寺燒香祈福不很關心,但寺中一些景象,至今沒有淡忘。廟門口面貌猙獰的四大金剛雖然令人害怕,但挺著大肚皮的彌勒佛卻給人歡喜。正殿上如來佛金像雖然低首垂眉,面目慈祥,但太高了,仰看非常吃力,還不如看兩旁的十八羅漢。他們神情不同,姿態各一,喜怒哀樂,外形於色,很富有人情味。還有那穿著紅黃袈裟的和尚,在香菸縈繞、鐘磬齊鳴氣氛中誦經、禮拜,給玄秘、肅穆的殿堂增添了幾分熱鬧。”廣安寺的熱鬧與規模,可見一斑。
天主堂
黟縣天主堂原來就在麻田街北段,天主教的教堂面臨麻田街,建國前的神父是西班牙人。內設有國小。天主堂的神父樓及教室均為西洋建築,學生多為信徒子女及附近兒童。現已毀。
江氏祠堂
麻田街原聚族而居的主要是江族,有江氏祠堂,先後改建為糧站及印刷廠。
附:麻田社區簡介
麻田社區地處黟縣縣城漳河以東,轄麻田街,嘉祥里,廣安路、東門頭,沿河東路,馬道路等地段。現下設8個居民組(龍底組、高歧組、桃源組順興組、金家組、麻田後村組、廣安組、東門組),22個居民小區,戶籍管理1081戶,2335人。縣財政局、地稅局、信用聯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中醫院,二中(含國小、幼稚園)等單位均駐本轄區。原為碧陽街道居委會、麻田小組,1985年底另建居委會,始用麻田之名。縣酒廠印刷廠,紅旗中學、縣供銷社等單位均在轄區內。辦公地點在麻田街口。2003年底,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居委會基礎上正式成立麻田社區居委會,簡稱麻田社區,辦公地設在沿河東路社區服務大樓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