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為麻塘鄉,1958年改公社,1959年屬河口公社,1961年析置麻塘公社,1984年改麻塘苗族鄉。
行政區劃
麻塘苗族鄉轄麻塘、莫鋤、夏家、高梅、洪溪、船田、桐油沖、五龍寨、岩寨、長寨、溪口、雙沖、於家13個行政村,110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麻塘苗族鄉位於湖南省綏寧縣西北方47公里處,東與楓木團苗族鄉接壤,西與懷化市會同縣交界,南與河口苗族鄉相連,北與聯民苗族瑤族鄉為鄰,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6公里,總面積19.6萬餘畝。
地形地貌
該鄉境內均為山區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北低。
氣候
麻塘苗族鄉屬中亞熱帶山型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68.1毫米,多數集中在3—7月,平均日照1080.6小時,無霜期306天,平均氣溫15.8℃。
水文
麻塘苗族鄉有兩條溪水較大的麻塘溪,發源於東北角狗窩界,流經莫鋤等七個村,在溪口入巫水,總長24公里,中上游多礁石跌坎,下游較平緩,平均流量2.66平方米/每秒。
森林資源
該鄉森林資源豐富,尤以楠竹最多,楠竹蓄積量達1200萬根,楠竹已成為該鄉支柱產業,楠竹生產培育和砍伐加工,名揚省內外,楠竹產業有了頭,騰飛的龍頭正帶領麻塘人民奔上全面小康之路。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鄉總人口10182人,其中農業人口9579人,占94.08%。是一個集漢、苗、侗、瑤四個民族於一體的典型的少數民族鄉。
農林生產
建國前由於水利設施差,農業技術落後,農作物產量低,1950年糧食產量每畝僅148公斤,二、三產業落後,僅有一些手工作坊與手工業者和零散商業店面;新中國建立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農村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轉化;2006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達10260萬元,農業生產總值達608萬元,工業生產總值120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達674萬元,農民人均可用收入2660元。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在建國前主要靠肩挑背負,建國後十分重視交通建設,一改過去閉塞狀況共修機耕道56條,總長169公里,架設石拱橋36座,特別是2001年大莫公路(自大壩塘至莫鋤村)因受山洪地質災害全部沖毀後,全鄉人民集資集勞,僅半年時間就恢復14.1公里鄉道通車,2006年水泥硬化完成了河口至麻塘15公里縣道,使交通外貌煥然一新,目前全鄉共有中巴車8輛,汽車8台,盤式拖拉機46台。
水電建設
90年前有小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僅300千瓦,總發電量40萬度;至2006年,通過招商引資等渠道,新修水電站6座,裝機容量達3100千瓦,總發電量460萬度;全鄉100%的村民組100%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工業用電也得到了滿足。
文化科學衛生事業
該鄉文化源遠流長,地方特色鮮明,有對山歌、耍龍燈、唱小調、剪紙、繡花、吹打樂、貼對聯等多種文化活動,平時民眾都自編自演,村民業餘時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解放初期麻塘僅有完小1所,村小12所,學生296名,到2006年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分中學部和國小部,共有學生846人,教職工67人,其中大專學歷以上教師43人,自2001年以來,學校質量逐年提高,2006年初三畢業會考和國小六年級抽考在全縣綜合排名前列,每年的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均達100%;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6年,境內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生達269名。衛生體育長足發展,現有衛生機構1個,衛技人員10人,床位16張,13個村都有醫療點。歷史上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亂早已絕跡,人口生育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早已不存在了,人均壽命從58.1歲提高到63.6歲,民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深入開展,體育比賽記錄不斷刷新,在全縣比賽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農村科技、新聞報導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民族文化
麻塘苗族鄉以苗、瑤少數民族為多,寨落住宅大多為木結構建築。其中雙層重檐木質卯榫結構的吊腳樓最有特色。吊腳樓下空間為牲畜圈、灰屋和廁所,一樓為住所,二樓為放置糧食等物的倉庫,一般四排三間,一正一橫;也有的六排五間,一正兩橫。一樓面前有較寬的走廊,連線中堂與橫屋。走廊靠檐邊裝有帶靠背的長條板凳。 屋子的大門常開在住樓左側,過道與走廊相通。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是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是苗家冬至臘月製作的一種過年食品,有著悠久的傳統。傳統的豆腐丸子是以豆腐為主料,配以適量的豬血和豬肉製成。當地屬山區,居民都以燒柴為烘烤的主要燃料。血粑豆腐經過柴火熏制出來的臘香是獨一無二的。
舞獅春節舞獅子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活動。每逢年節佳期,喜慶良辰,苗家便通過舞獅表演,獻技獻藝,大顯身手。最精彩和最驚險的表演是在數層八仙桌最頂層上做金雞獨立、拿頂、猴跳、打筋斗、亮相等,表現了苗族人民粗獷勇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