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苗乃五溪蠻首,又名雄溪苗,雄溪蠻,疑為共工直系部落,漢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臨水而居,故名洪江,該地名因族名而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江苗
- 地位:五溪蠻首
- 又名:雄溪苗,雄溪蠻
- 部落:共工直系部落
五溪記載,五溪地區,五溪蠻,名稱來歷,歷史記載,今世遺留,賀家祠堂,
五溪記載
五溪地區
五溪地區的敘州因紅頭髮藍眼睛的共工部落而得名。共工氏戰敗後從河南輝縣被禹發配到了河北幽州,隋唐後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因為共工部落與胡人、鮮卑族人長相別無二致,為了逃避民族互相仇殺而改名換姓、紛紛南下。魏晉南北朝時,共工部落已成為湖南、湖北一帶望族,最後落腳洪江的共工部落後裔建立了五溪蠻最強大的族群——雄溪蠻。
溪蠻叢笑記載的五溪黃頭髮就是這個部落的後裔,敘州這個地名在五溪被撤銷後,又在北部羌族地區繼續使用。在甲骨文中,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姜。共工部落在黃河中上游,族群與羌族、九州之戎同源,當時西北民族與黃河中下游黃帝部落漢族互相通婚很正常,即使唐朝,華夏族當時依靠文化統一,李世民本人也是胡漢混血。
史據:
《國語·晉語》記述,炎、黃二帝為兄弟,是少典氏,父,與有?氏,,母,,所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
《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火師,姜姓其後也。”
五溪蠻
五溪蠻,亦稱“武陵蠻”。東漢至宋時對分布於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主要從事農業,以染織著稱。西漢初曾有在此地設定武陵郡。東漢時不斷進行起義。後逐漸南遷。與今土家、苗、瑤、侗、仡佬等族有淵源關係。
"五溪蠻”是從遠古時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國”,與歡兜部落相處融洽。到堯帝晚年,歡兜部落推薦共工繼承堯位。堯任共工為工師。舜帝攝政時,歡兜部落及共工被舜冠以“凶族”罪名流放三苗國。三苗部落與堯子丹朱反叛失敗,歡兜族南遷,融入“蠻夷”。在舜帝執政時三苗部落瓦解,大部分遷往湖南西南山區。後演為荊蠻、苗族。禹帝執政時,禹帝率部征討三苗。三苗敗,與土著蠻族融合,成為“荊蠻族”。夏朝(先楚時代),楚人生活在湘西,被中原王朝斥為“楚蠻”、“荊蠻”。是為“五溪蠻”之前身。
史據:
《後漢書.南蠻傳》:“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
《南史.夷貊傳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名稱來歷
早在五代時期,洪江就是漢人對該地的正式稱呼,並可以在典籍中找到。當年的洪江就是湘西唯一的草市,用於交易的地方!歷史上苗王管轄的洪江,包括了現在黔陽的沙灣、深渡苗族自治鄉、龍船塘瑤族自治鄉、熟坪、太平、岔頭、茅渡、群峰、灣溪等地,以及現在洞口縣的聯民苗族瑤族自治鄉,會同縣的黃茅鄉、高椅鄉(古雄溪)、王家坪鄉、麻塘苗族鄉、楓木團苗族侗族鄉等地,一直到城步苗族自治縣,皆為洪江苗的領地。
歷史記載
1、1385年 太祖洪武十八年(乙丑) 吳面兒聚眾起事,朝廷派湯和率兵鎮壓,苗民被“擊斬甚眾。”
2、季克里別兒的,西域回回,英宗天順初人附,七年(1436)以平湖廣洪江苗民功遷南京錦衣衛副千戶。
3、明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開中國“改土歸流”之先河,廢除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分其地設定銅仁等八府,並設定貴州布政使司,使貴州從此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銅仁初設設府時,未修城牆,僅樹柵防衛。
英宗正統元年(1436),吳亮授佩征蠻副將軍印,繼續鎮守湖廣、貴州,以都督僉事吳亮副之。時“普定蠻”阿遲等反,自稱王,四出攻擊。授派顧勇等直攻其住地,事得平定,旋廣西蒙顧16峒與湖廣逃兵又相聚反抗,授督兵包圍,“悉擒斬其酋,餘黨就誅”。授晉升右都督。四年,貴州計沙苗金蟲、苗總牌又糾集洪江苗民起事,自稱統千侯、統萬侯。授督兵抵計沙,分別派遣都指揮鄭通攻三羊洞,馬曄攻黃柏山,吳亮率軍一直追到蒲頭、洪江。苗總牌、苗酋吳不爾被殺。升左都督,以老奉召還京,卒贈臨武伯,謚靖襄。
明正統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義,銅仁的柵欄及知府署都被焚燒殆盡。1450年 代宗景泰元年(庚午),洪江苗起義引起湖廣、貴州苗民爆發大規模起事,發展到西至播州(今貴州遵義市),東至武岡,南至龍里(今屬貴州),北至沅州(今芷江)廣大地區,起事苗民不下20萬人。使湖廣總兵官宮聚“前後奔赴”,疲於奔命,要求朝廷速派大軍進行鎮壓。先後歷時六、七年,幾易主帥,至英宗天順元年(1457),總督石璞調總兵官方瑛進行“剋期征剿”,殺戮起事苗民1400餘人,毀苗寨227個,起事失敗。
4、◎1463年(明天順七年) 洪江苗起事,1463年 英宗天順七年(癸未),正月,洪江苗民起事,歷時半年,後遭官軍鎮壓。天順四年(1460年),鎮遠大饑荒。七年(1463年),洪江苗蟲蝦,召集苗從二千餘人,自稱王候,攻打鎮遠等地,明王朝令鎮守湖廣太監郭閔調軍鎮壓,苗族義軍退至清水江,苗首領飛天候、苗老底等與六百四十餘名苗民在官兵的屠刀下喪身。
5、1467年 憲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湖廣總兵官李震率軍由銅鼓(今貴州錦屏東南)、天柱等地分四路進軍,直抵清水江(今會同炮團),深入苗境,連破8OO苗寨,焚廬舍13OOO余間,生擒苗民25O餘人,殺害苗民3000餘人。起事失敗,苗族古城洪江正式劃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6、宋、元、明朝時期,洪江連年戰禍,1467年 憲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湖廣總兵官李震率軍由銅鼓(今貴州錦屏東南)、天柱等地分四路進軍,直抵清水江(今會同炮團),深入苗境,連破8OO苗寨,焚廬舍13OOO余間,生擒苗民25O餘人,殺害苗民3000餘人。起事失敗,苗疆古城洪江正式劃入中央王朝的版圖,也是最後一個劃入中央王朝的湘西苗族古城。這也是中國明朝以前的官方史籍中,只有雄溪蠻、洪江苗四去攻擊征戰,而沒有洪江自己歷史發展記載的原因。
數不勝數,罄竹難書!
早在中央政權統治洪江之前的唐五代至明朝明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開中國“改土歸流”之前的苗王侗王統治時期,洪江已經是湘西巨鎮,是湘西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在王炯的詩詞中、洪江嵩雲山的碑帖中已經有所描述!
元佑(哲宗)五年(1090)改稱洪江砦,隸屬沅州黔陽縣,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把朝廷用兵占據的洪江部分土地分封給周邊縣治,歷史上屬於洪江苗地的沙灣、深渡苗族自治鄉、龍船塘瑤族自治鄉、熟坪、太平、岔頭、茅渡、群峰、灣溪等苗地劃給了黔陽,洪江及巫水一帶仍控制在苗王手中,是蒙古人反覆征伐的戰場。連年戰禍,洪江只留下了苗人的凍青坪、天王廟、苗王府等代表性建築於後世,其他全部毀滅於戰火中,在洪江挖地三尺土,就可以看到和觸摸到苗人先民的被戰火燒黑燒焦的瓦礫!
今世遺留
如今的洪江古建築只留下了苗人的凍青坪、得勝街、天王廟、苗王府、賀家祠堂等代表性建築於後世,其他全部毀滅於戰火中,在洪江挖地三尺土,就可以看到和觸摸到苗人先民的被戰火燒黑燒焦的瓦礫!最近幾十年,天王廟、苗王府被拆,賀家祠堂也岌岌可危。現在的中國大陸,已經找不出像洪江這樣保存超過300年的苗族標誌性建築那么集中的地方了!早在苗王統治時期,就有大量漢族商人定居洪江,明朝正式統治洪江後,將洪江苗疆分而治之,除沒有設立政府機構的古城由居民自治以外,農村苗地全部分給了周邊的縣治。洪江自古是湘西的貿易中心,明朝征服洪江苗以後,來洪江經商的多為晉、徽、贛、鄂、蘇、滬等地商賈,並且通過幾百年上千年與原住民苗族的融合,吸取了洪江原有的碼頭文化,巫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居特色的洪商文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洪江是一個移民城市。洪江本地原住民中,多為賀姓、舒姓、向姓、以及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全部是苗族姓氏,疑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解放後,對洪江人沒有進行民族識別工作,全部劃為漢族。
賀家祠堂
位於凍青坪26號,系一依山而築的二進、二層、二天井的窨子屋。祠堂雖不及江西、貴州會館那樣豪華氣派,但也絕不遜於其他會館。在祠堂的建築風格上,有別於古商城徽派建築,賀家祠堂的建築布局、風格、式樣,保留了洪江本土苗族王室建築文化的蘊涵,尤其是風火牆的建築形式,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賀姓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巫水右岸的栗子灣、凍青坪、沙子坪,以及現廣場處的賀家田一帶。因賀姓人丁眾多,又是本土原住民,故為洪江的旺族。追根溯源,也是洪江人的老祖宗。
當今中國,苗族出土文物和地表留存文物最多的地方在哪裡?不在鳳凰,也不在貴州,而是在洪江!去年,全省苗族文化研討會專門選在洪江召開!
苗族人沒有習慣修建城牆,他們喜歡游擊戰術,從來不會固守。洪江沒有城牆也可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苗王在洪江一直堅守到明朝!儘管洪江可能是苗王堅守的最後一座最有價值的苗族城市!由於洪江毀於戰火和火災,清朝以後,那些明朝遺老遺少又跑來洪江躲避,通過民間自發的移民慢慢匯聚了起來,這也是洪江一直沒有設定政府的原因吧?反清復明的洪江會才可能在洪江這樣的土地上誕生,並成星火燎原之勢,席捲長江流域,很多洪江會會員在後來加入了同盟會,為推翻滿清韃虜貢獻了一份力量!
苗人被趕進深山老林以後,洪江才正式成為中央王朝版圖上的一個城市。通過移民,現在的洪江仍保留著舊時的輪廓!現在的洪江人,如果移民已經超過了三代,或多或少都有洪江苗血統,我們不僅靠自己的移民史激發自己創業的激情,也靠吸取洪江苗的優秀血統發揮我們的霸蠻和團結互助精神!
回首洪江歷史,挖地三尺,那一堆堆燒焦的苗磚侗瓦和洪江苗先烈的骨灰,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明初的洪江苗為了堅守自己的家園,感覺到洪江苗血戰到最後一滴血的血性剛勇!抬頭看著洪江那三十六所會館,重溫那些讓我們為之肅然起敬的為民族的獨立和三民主義中國、新中國的建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一個個熟悉的洪江會會員的名字,你會發現,激盪在他們身上的,是那么一種反清復明的視死如歸的決斷,一種熱愛同胞笑傲山林的苦行,一種為了民族、為了信念、為了追求、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奮鬥、犧牲的實踐!這種奮鬥、犧牲的實踐,來自於一種混合著雄溪蠻血的洪江人不屈不饒的精神,這種不屈不饒的精神,激勵著洪江人或嘔心瀝血、或兢兢業業,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者不平凡的業績,洪江也因為他們而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