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

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

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城東南16公里處,高峰頭鎮麥坡村東馬陵山西坡。遺址坐落在郯廬斷裂帶之上,是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目前,世界上僅存兩處,國內唯一的一處。

麥坡地震遺址是郯城大地震後數百年至今仍未過活躍期的自然奇觀,被中國地震局正式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占地1050畝,建設有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地震體驗館、景觀塔、景觀棧道等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
  • 外文名稱:MaiPo world geological park earthquake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50畝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 門票價格:免費
地震地質奇觀,形成原因,地貌奇觀,一步跨億年,園內其他景點,附近地質景觀,簡介,紅石海浪,恐龍足印化石,鑽石地層,古森林化石,沭河穿馬陵,

地震地質奇觀

形成原因

國內從事地震研究和預測預報者,無人不知郯城馬陵山。這是因為郯城曾發生我國東部有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而馬陵山上的麥坡斷裂,目前,世界上僅存兩處,國內唯一,又是我國目前僅有的4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之一。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一帶曾發生8.5級大地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為強烈的地震,破壞極為慘重,其震跡至今歷歷在目。麥坡地震活斷層,就是包括那次大地震在內的多次地震活動的“記錄儀”。

地貌奇觀

斷層遺蹟位於郯城縣馬陵山景區麥坡村東、馬陵山西坡,出露部分南北長約2600米,東西寬約190米。這是哪廬斷裂帶中安丘—莒縣斷裂的組成部分,其西盤是淺紅色的粉砂岩;東盤是紫紅色的砂頁岩,一線之隔,紅與黑“涇渭分明”。麥坡斷層兩側的岩石都是白堊紀砂岩,因其形成時的沉積速率、氧化程度不同而導致明顯的色彩等異。而兩種岩石的結合部位,恰巧又是地震活斷層所在,兩者強烈的色彩反差、尤其是處於斷層西盤的淺紅色粉砂岩,在風化、流水等多種地質作用影響下形成的丹霞地貌,色彩艷麗,成為與地震活斷層同樣壯觀的亮麗風景。
郯城縣麥坡村

一步跨億年

馬陵山新構造運動形跡發育,園區內的紀莊斷裂與窯上斷裂是國內少見的第四紀活斷層。斷裂東(上)盤是紫紅色的中生代白堊紀砂頁岩,形成時間距今1.2億多年,而西(下)盤則是新生代第四紀形成的含鈣質結核的黃褐色砂質黏土,是距今200萬年以來的產物,兩個地層的形成年代相差一億多年。在新構造運動中,一億多歲的“老祖宗”砂頁岩,蠻不講理地爬到了“玄孫”砂質黏土之上,咫尺之間,竟然疊壓著相差一億多年的兩種地層。當我們從垂直斷裂面的方向邁動腳步時,後腳還在200萬年的“地兒”上,前腳已經踏進了“億年之前”,使您實現“一步億年”的跨越。

園內其他景點

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內許多景點,重要的景點有:地震地質模擬區:模擬震撼的地震現場效果,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景觀棧道:以紅色調為主,使其與環境相結合,達到一種雖有人作,宛如天開的效果;地震體驗館:模擬地震來臨時的現場,讓遊人親身體驗那段曠古奇災帶來的震撼效果,在體驗大自然的神奇與無情的同時激起人們熱愛生命保護生存環境的決心。地震體驗館,從某種角度上說,可讓後人與學者從這裡知道地震所發生的真相,它就是一部活化的抗震史,人們通過地震文物與災難的歷史對話,以見證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精神。4D影院將影像、聲音、圖形、圖像、文字、文體、文本、動畫等多種媒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以其大容量、互動性、內容豐富多彩、攜帶方便等優點,廣受青睞。它可以更直接更真實的將地震現場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使人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景觀塔:觀光塔位於地質線最北端,主體為鋼架結構與玻璃表層。遊人能夠從上面很清晰的看到地質線分隔開的兩片相隔億年的地質斷層;地下體驗館:該場所為特色景觀體驗地下廣場,在不破壞場地的基礎上,建於地質線上。整體運用玻璃建造,周邊用玻璃圍合。使人們能夠通過進入場地內部,看到周邊的地質奇觀。

附近地質景觀

簡介

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附近地質遺蹟,主要分布於附近面積80平方千米內,因存在構造形跡、地質剖面、地質地貌、金剛石產地、恐龍足印化石、地質災害等遺蹟, 2007年被山東省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遊覽馬陵山地質公園,無論是專業地質工作者還是地學愛好者,都能在這裡體驗地質科學的豐富魅力。

紅石海浪

在郯城縣大尚莊村東南的馬陵山頂上,有座砂岩石峰。傳說,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郯國境內,國君郯子陪同孔子登此山以望東海並觀日出,由此這座山被稱為孔望山,而這座石峰國為岩石層疊,形如高樓,故稱望海樓。構成孔望山和望海樓的岩石,是白堊紀磚紅色粉砂岩。經過新構造運動,這裡的岩石被分割成無數的條塊,加以長年累月的風化剝蝕,形成了瑰麗的丹霞地貌景觀。這裡既有構造侵蝕地貌景觀“小三峽”,又有天然石洞“由吾仙洞”,還有雄偉的砂岩崖壁、石峰、石柱等地質景觀。那“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紅石海”,更是獨具特色、北方稀有——千奇百怪的紅色“石浪頭”遍布山野,
紅色波浪之間,碧草青青,野花芬芳,偶有白色綿羊悠悠覓食,遊人到此,既能享受用腳步和目光進行“石海衝浪”的愉悅,又可以尋求“田園牧歌”的精神享受。

恐龍足印化石

地質工作者在馬陵山中生代白堊紀地層中,發現多處恐龍足印化石。這些化石清晰地展現在紫紅色、土黃色的泥岩、粉砂岩層面上。恐龍種類主要有生存在1.2億~1.5億年的蜥腳類恐龍和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其中鴨嘴龍的足印化石較多,單個足印的直徑,大的有40~50厘米,小的僅有幾厘米。而鴨嘴龍的足印,猶如五角楓葉般清晰秀美。在蘇魯交界處的茅茨村東嶺,有大片的恐龍腳印,因風化剝蝕而裸露在岩石表面。化石密集處在24平方米的範圍內,可分辨出大小足印25個。從形態上判斷既有成年個體,地有幼年個體。這些足印至少有4種類型,由這些足印化石排列軌跡,人們能感受到當年這些龐然大物的行走節奏和方向。據資料介紹,蜥腳美恐龍形體巨大,最大的身長可達30多米、體重50多噸。相比之下,鴨嘴龍則苗條、優雅得多,但它的步伐也在1米以上。
恐龍足印化石恐龍足印化石

鑽石地層

郯城縣是我國重要的金剛石產地,著名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就產自馬陵山附近的金剛石砂礦區內。在馬陵山地質公園內,除了參觀著名的金剛石砂礦遺址外,更為奇特的一個現象是,馬陵山頂上居然殘存著被稱為“黃皮礫石層”的於泉組地層(厚度14.16米)。而這一地層就是賦存金剛石的地層之一,其剖面位於小麥城村東的馬陵山頂上。同樣有趣的是,和馬陵山西側的相同地層比較,山頂上的“黃皮礫石層”,其海拔竟高出100多米。由此推算,200萬年以來,馬陵山相對抬升了100餘米,合計每百年上升1毫米。這些“黃皮礫石層”可是當年的河底,也就是說沂河曾經“流上”馬陵山。滄海桑田的巨變,在這裡又一次得到驗證。

古森林化石

如今的馬陵山儘管植被濃密,但與7000萬年前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馬陵山地區是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其壯觀程度應不亞於如今的西雙版納。大面積的森林和沼澤,為恐龍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恐龍足印化石一樣,當時的古樹有一部分在地質變遷中演化成古木化石,使今人能夠一睹其當年風采。1991年12月,在馬陵山東坡卸甲營村西北,村民採石時,於地表下80厘米的地層中首先發現一株長3石米、直徑35~45厘米柏樹化石。其年代為中生代晚白堊世,距今約7000萬年。這是目前華東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古木化石。在這株古樹化石西側的四山圍子附近還發現了古植物化石群。這一發現對研究馬陵山地區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沭河穿馬陵

在馬陵山所在區域的地形圖上,原本沿著馬陵山東側由北向南流淌的沭河,當流經此山中段時,卻突然來了一個急轉彎,扭頭轉向西北,斬斷山體,又從山的西側重歸於南,在此形成了反S形河曲。究竟是什麼威力能夠讓河水穿山而過呢?地質工作者說,那是斷裂構造的功勞。原來在馬陵山的中段,有一條北西向的斷裂,首先把山體斷成兩截,斷裂處堅硬的岩石被“掰”成碎塊,後經侵蝕、崩塌、風化等地質作用,這些岩石碎塊逐漸被運移到別處。起初也許並不算寬大的斷裂,逐漸被改造成河道,於是就形成了沭水穿馬陵的奇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