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McCulloch-Pitts model 簡稱MP模型,一種早期的神經元網路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
- 外文名:McCulloch-Pitts model
- 釋義:早期的神經元網路模型
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卡洛克(McCulloch, W.)和數學家匹茲 <Pitts,W.)於1943年共同提出.設有n個神經元相互連結,每個神經元的狀態S;<i=1,2,"',n)取值。或1,分別表示該神經元的抑制和興奮,每個神經元的狀態都受其他神經元的制約,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img/8/9a2/wYkFDOygTO1QzMkFGN0YTY5QWOjdzM1kzNkNGM4MTN2ADOhNWZ3E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
Q<x)是階梯函式,
B是第i個神經元的閡值,W;;是神經元i與神經元J 之間的連結強度,是可調的實數.學習就是調整w。的過程.MP模型的學習過程是按照赫伯(Hebb, D.)規則進行的,其原則為:若i和.7兩個神經元同時處於興奮狀態,則它們之間的連結應加強,否則削弱,即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img/b/5c8/AZkFDMwY2M3MTMxQmY0EWY3QjZ4ADOjRzMzkDZ3EmM0QjMmBzMiV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麥卡洛克一匹茲模型
這一規則與“條件反射”學說是一致的,並已得到細胞學研究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