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白沙壁畫

麗江白沙壁畫

麗江白沙壁畫,是明洪武至清乾隆300多年間的作品,是古納西人對多元文化兼收並蓄的生動反映,是道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東巴教等多種宗教文化交匯的結晶。

據20世紀60年代雲南省文物調查隊調查,麗江大研鎮的皈依堂、光碧樓、護法堂、覺顯寺,中海寒潭寺、漾西萬德宮、玉湖雪松庵、玉峰寺、芝山福國寺、木氏故宅以及玄天閣、文華的珊碧院等15座寺宇,有200多鋪壁畫。

倖存的壁畫有四處:分別為白沙琉璃殿16鋪、大寶積宮12鋪、大定閣17鋪和束河大覺宮6鋪,總共51鋪。其中琉璃殿與大寶積宮1997年11月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定閣),大覺宮於2013年5月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麗江白沙壁畫
  • 地理位置:雲南麗江
  • 所處時代:明洪武至清乾隆
  • 保護級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1253年,麥良(木世先祖)帶領族人,幫助忽必烈率領的蒙古大軍渡過金沙江,南下滅了大理國,此為元跨革囊史事。
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屬雲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朱元璋賜木姓,封為世襲土司。木氏土司受朝廷重用,其統治時期麗江人民歸附,經濟繁盛、疆域穩定,推動了文化發展。
木氏土司大興土木,營宮室,立牌坊,開山門,建寺宇。琉璃殿、大覺宮、大寶積宮、大定閣之輝煌燦爛的白沙壁畫,繪製於木初至木增多位土司統治時期,是麗江古城區的歷史文化精髓。

主要景點

琉璃殿是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由木初土司建,供奉東方淨世界琉璃光王如來,即藥師如來。琉璃殿壁畫筆調大方,著色簡明,沒有繁雜的人物,意到為止,粗獷抑揚,端莊稚朴,真誠平靜。
大寶積宮是明代麗江木氏土司木旺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大寶積宮取名出自《大寶積經》。繪畫風格有漢畫的遊絲高古描、釘頭鼠尾描、折帶蘆葉描、十八描等技藝,也具藏畫線條勻淨大氣,柔美精巧、綿密細膩的裝飾風格,構圖生動,富於變化,清麗高雅中顯出法度和莊重,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覺宮是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木東建。宮中壁畫受藏畫的影響甚小,與皈依堂畫法和年代頗為接近,藝術造詣極高,基本為漢畫傳統筆墨,人物神態和造型十分生動準確,充分體現了畫家嚴謹的創作態度和精湛技法。
大定閣相傳是木氏弟子讀書的地方,明代時土司木增建,後傾圮,清乾隆八年(1743年)修復。壁畫為修復後繪製,畫中觀音、普賢、文殊、大勢至,含情脈脈,韻味無窮,山石花鳥襯托融恰,基本運用漢畫風格,體現清代的用筆設色。

歷史價值

麗江白沙壁畫深刻反映了明清時期麗江社會宗教生活,在少數民族壁畫中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社會歷史價值。白沙壁畫把漢族、藏族、納西族、白族的繪畫風格融為一體,是各民族畫師心血的結晶,形成獨特的繪畫語言。
麗江壁畫繪畫的整體技法,人物形象大量運用“行雲流水描法”和“混描法”;佛像的須彌座、蓮花座、法器、飾品等主要運用“鐵線描法”;人物肢體、五官、肌膚主要運用“琴弦描法”,服飾的一些飄帶和背景圖案主要以“曹衣描”和“柳葉描法”。
尤其是大寶積宮壁畫,突出部分運用描金→泥金→壘金→貼金,最後達到浮雕的效果來增強線條力量,顯示出動人的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