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炙法

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食鹽的水溶液共同拌炒的方法稱為鹽炙法。多用於補腎固精、療疝、利尿和瀉相火的藥物。在歷代文獻記載中,鹽制主要有二種方法:一種是藥物與鹽共同拌炒,炒後去鹽使用,利用鹽做加熱介質,明代後已基本不用。另一種是鹽水與藥物拌勻後再經炙炒、蒸、煮等處理。近代多用鹽炙法,利用鹽本身的治療作用,下行入腎,增強補肝腎、瀉相火、利小便等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水炙法
  • 屬性:藥材
  • 注意:鹽炙法火力宜小
  • 選自:本草綱目
  • 多用於:補腎固精、療疝等
輔料的選擇與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輔料的選擇與用量

《本草綱目》載:“凡鹽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現代用鹽,多選精製鹽。一般每100公斤藥物,用食鹽2~3公斤,加入4~5倍量的水溶解後製成食鹽水溶液備用。如是粗鹽,尚需過濾後備用。

操作方法

1.先拌鹽水後炒藥  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定量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完全吸盡,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或炒乾,取出放涼。一般藥物多採用此法,如黃柏。而杜仲用中火,炒至顏色加深,有焦斑,絲易斷為度。
2.先炒藥後加鹽水  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熱鍋內,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如有爆裂聲(車前子)或變色(知母)或微黃色,微有爆聲(菟絲子)時,噴灑定量鹽水,炒乾,取出放涼。含黏液質較多的藥物多用此法。因其遇水發粘,粘成坨後,鹽水不易滲入,翻炒時受熱不均,又易粘鍋。所以,需先將藥物加熱除去部分水分,並使藥物質地疏鬆,此時噴灑鹽水,利於滲入藥物組織內部。

注意事項

1.加水溶化食鹽時,一定要控制水量。一般以食鹽的4~5倍為宜,亦應視藥物的吸水情況而定。若加水過多,則鹽水不能被藥物吸盡,或者過濕不易炒乾;加水過少,又不易與藥物拌勻。
2.含黏液質多的藥物,如車前子、知母等,不宜先與鹽水拌潤。因這類藥物遇水容易發粘,鹽水不易滲入,炒時又容易粘鍋。所以,需先將藥物質地變疏鬆,再噴灑鹽水,以利於鹽水滲入。
3.鹽炙法火力宜小,採用先炒藥後加鹽水的操作方法時,更應控制火力。若火力過大,加入鹽水後,水分迅速蒸發,食鹽粘附在鍋上,達不到鹽炙目的。但杜仲鹽炙時,要選擇中火,以便於炒至規定程度。
4.鹽炙藥物一般應炒乾即可,但也有些藥物需炒至規定程度。如杜仲應炒至棕褐色,易斷絲為度;補骨脂炒至微鼓起,迸裂並有香氣時取出。
5.近代入腎經的藥物多鹽炙,但對部分脾腎陽虛和腎陽虛衰的水腫病人,不宜用鹽炙中藥治療,因為水腫與鈉離子的代謝有關,中西醫對水腫病人都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或忌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