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埔鄉位於台灣屏東縣西北方,是介于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一片草埔,原本是平埔族居住地,明朝福建省葉唐山來到此地,用十台車的食鹽,外加一車菸酒火柴交換這片土地,又因為當時介於平地之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故命名為「鹽埔」。
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環境,交通環境,歷史,特色產品,蜜棗,蓮霧,土芒果,教育,
簡介
鹽埔鄉位於台灣屏東縣西北方,地處屏東平原之上,東側地勢較高。鹽埔開發始於明鄭時期,康熙年間,漳泉墾戶大批湧入,開發鹽北、西瓜寮、隘寮、高朗朗等地,雍正以降,陳奕岳、黃朴真、黃明等墾首又招佃開發,溪埔寮、大山寮、炳輝寮、新圍等地莊頭林立,馬關後,日人又招募九州
移民在仕絨村建立常盤移民村,種植菸葉,開發飽和。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改隸屬高雄縣屏東區鹽埔鄉。政府在民國39年進行行政區域調整時,改隸屏東縣鹽埔鄉,而在日治時代原本屬於鹽埔鄉管轄舊大路關及新大路關,因隘寮溪之阻通行不便,幾經當地人民的陳情,改隸屏東縣高樹鄉,至此本鄉的行政區域範圍確立,因鄉中早先是鹽埔部落(含鹽北、鹽中、鹽南)的人口數最多,且當時的行政機關位於鹽埔部落,所以將鄉名定為「鹽埔鄉」。全境共劃分為12個村,即鹽北、鹽中、鹽南、新圍、新二、振興、久愛、高朗、彭厝、洛陽、仕絨、永隆等村。
地理環境
較高,向西漸漸傾斜,最高處海拔為六十三公尺,最低處海拔約五公尺。向東眺望,巍峨雄壯的中央山脈,變得知晝般的柔和而渾厚,與高樹鄉大津山系連成一弧線、隘寮溪(高屏溪上游)長約四十公里,由中央山脈山系源源流入鹽埔鄉,因此,鄉內東北築有鹽埔堤防6.5公里。
交通環境
本鄉境內交通有省道台二七線公路,民國七十二年南華大橋竣工後,由屏東市至高樹,經由該公路即暢通無阻;台二四線公路由屏東市經振興村到三地門鄉及瑪家鄉山地文化園區,只有十公里路程。另有鄉道通往裡港鄉與長治鄉,並可由台二七線至詗樹鄉泰山村後住廣福村,而後抵達賽嘉樂園;沿山公路且可通往三地門鄉,交通十分便利。
歷史
相傳鹽埔鄉原是由平地原住民營居,介于山地與平地間的一片草埔。明朝時,泉州漢人前來開墾,以十台車的食鹽向平地原住民換取這片土地;當時山地與平地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取其以食鹽換來的埔地之意,故名為“鹽埔”。
該鄉於清代隸屬台南府鳳山縣,日據時期轉屬高雄州屏東郡稱鹽埔莊,設鹽埔莊役場於中村,管轄鹽埔、仕絨、新圍、高朗、振興、彭厝、新大路關、舊大路關、舊隘寮、溪埔寮、下莊仔等部落。
戰後廢郡莊改隸高雄縣屏東區鹽埔鄉,莊役場改鄉公所。1950年,行政區域調整,改隸屏東縣。新大路關與舊大路關因隘寮溪阻隔,交通不便,劃歸高樹鄉;下莊仔距九如鄉較近,劃歸九如鄉。故本鄉迄今,轄有鹽北、鹽中、鹽南、仕絨、高朗、振興、久愛、新圍、新二、彭厝、洛陽、永隆十二村。
特色產品
蜜棗
鹽埔鄉棗子產銷班第14班所生產的棗子品質佳,風味特殊,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青睞。目前棗子最大的問題,在於品質無法一致,雖然現在棗子能以大小及外觀來做分級,但在甜度、脆度
上卻無法由外表判斷。甜度、脆度和氣候、土壤肥份、產期調節...等有關,因素相當複雜,但鹽埔產銷班已克服困難,現已可吃到外形美觀、果實甜美美、口感極佳的棗子,讓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屏東鹽埔的「水蜜棗」。
蓮霧
鹽埔鄉內的主要經濟作物是蔬菜、水果、花卉,其中可比美黑珍珠的鹽埔蓮霧是最大宗的水果,而果樹產銷班第4班即以種植蓮霧為主,於民國80年開始組班,經營蓮霧面積19.5公頃。該班組織除了正常產銷班基本幹部外,尚設有機器管理組、採購組、市場調查組、產期調節組、對外連絡組,各組獨立運作,每月定期召開班會,各組提出問題互相討論,共同研商最好的對策。果樹產銷班第4班利用產期調節的方法來控制蓮霧的生長期,避開蓮霧盛產期,讓蓮霧能賣個好價格,為產銷班帶來最大的利潤。
土芒果
屏東縣鹽埔鄉擁有最早生、高屏區最大產量的土生芒果農特產,鹽埔全鄉種植土芒果面積高達383.71公頃,全年產量超過百萬公斤,而產地則集中振興村附近果園。每年四月份就是鹽埔鄉特產「土檨仔」開始大量收成季節,由於此處土壤特殊、空氣清新加上農民的種植技術,種出的土芒果除了味道濃烈外,甜度更是比其它地區的土芒果有過而無不及。
教育
大專
大仁科技大學
高級中學
屏北高中
初級中學
屏東縣立鹽埔國中
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鹽埔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高朗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振興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新圍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彭厝國小
屏東縣鹽埔鄉仕絨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