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性磷酸酶染色

鹼性磷酸酶較多存在於成熟中性粒細胞中。在鹼性條件下,鹼性磷酸酶經鎂離子激活後能將磷酸酯水解為磷酸鈉和甘油,磷酸鈉再與氯化鈣、硝酸鈷、硫化銨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生成棕色的硫化鈷定位於胞質內。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名稱:鹼性磷酸酶染色
  • 所屬分類:生化檢查
原理,方法,結果解讀,臨床意義,

原理

人血液和造血細胞的鹼性磷酸酶pH值為9.4,主要見於中性粒細胞系的成熟階段或晚幼粒細胞。在不同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中均有明顯的改變,具有鑑別診斷意義。

方法

目前鹼性磷酸酶染色法有改良Gomori法及偶氮偶聯法 (Kaplow)。
改良Gomori法原理為: 細胞內鹼性磷酸酶水解試劑中的甘油磷酸鈉釋放出無機磷酸鹽,與鈣離子作用生成磷酸鈣,再與鈷離子作用生成磷酸鈷,最後與硫化銨生成黑色硫化鈷顆粒,沉澱於細胞漿中。
偶氮偶聯法原理為:細胞中鹼性磷酸酶在pH 9.5~9.8的緩衝液中,催化α-磷酸萘酚偶聯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澱於細胞漿中。

結果解讀

ALP活性僅見於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中性粒細胞。計數100箇中性粒細胞中陽性細胞數,稱陽性率。還可按陽性細胞中的顆粒密度分為1~5級,指數各為1~5。計算100箇中性粒細胞,將每個細胞的指數相加,其總和稱陽性指數或積分,作為判斷酶活性的半定量的指標。由於方法及條件的不同,正常差別很大,故每次檢查時應作正常對照。本法的正常值陽性率為60~99%,陽性指數169~367,平均為274。

臨床意義

臨床上鹼性磷酸酶染色法對以下疾病有鑑別意義:類白血病反應顯著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無繼發感染) 顯著減低;急性細菌感染伴白細胞增多時,積分顯著升高,病毒性感染時多正常;真紅細胞增多症積分升高,繼發性紅細胞增多者則正常,而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症則減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明顯升高,淋巴細胞白血病往往積分升高,但該病成熟的中性粒細胞較少,較難判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