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白居易所作五言律詩)

鸚鵡(白居易所作五言律詩)

鸚鵡》,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以“鸚鵡”為名所作的兩首詩之一,此詩為五言律詩(另一首為七言律詩)。

這首詩看似詠鸚鵡,實則感嘆自己的身世,詩中借鸚鵡的遭遇和願望比擬人事,托物言志。前六句抒發了被囚禁的痛苦心情,後兩句表達了打破牢籠、爭取自由的願望。全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詩人睹物傷時、積極奮飛的情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鸚鵡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鸚鵡
竟日語還默,中宵棲復驚
身囚緣彩翠,心苦為分明
鸚鵡
暮起歸巢思,春多憶侶聲
誰能坼籠破,從放快飛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竟日”二句:成天講話突然沉默,半夜裡棲息忽然又驚醒。竟日,整天。中宵,半夜。棲,棲息。
②緣:因為,由於。彩翠:羽毛顏色翠綠。
③分明:(心中)是非分明。
④起:湧起。歸巢思:回到老巢的念頭。
⑤憶侶:思念伴侶。
⑥坼(chè):一作“拆”,裂開,此指拆毀,打碎。
⑦從:同“縱”,放開。《禮記·曲禮上》:“欲不可從。”快:快活。飛鳴:飛翔,鳴叫。

白話譯文

成天講話突然沉默,半夜裡棲息忽然又驚醒。
身被囚禁,只由於毛色美麗,心情痛苦,僅因為是非分明。
鸚鵡
晚上常湧起回到舊窩的思緒,春天常發出懷念同伴的心聲。
什麼人能幫助打破這牢籠,讓它能自由地講話歡快地飛行。

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由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三年(818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此時他既為離開貶斥之地江州而高興,又為遠來偏僻之地忠州而遺憾,同時,其弟白行簡來看望他。期間作此詩《鸚鵡》。

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隻被囚禁的鸚鵡的生活情況和內心活動,表現了詩人自己苦悶的心理和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鸚鵡是會學人語的,詩人寫它白天“語還默”,夜晚“棲復驚”,通過日夜的表現揭示它內心的活動,詩人從心理描寫的角度,寫它身被“囚”、心受“苦”,身心不自由都是因為它太出眾、太聰明;寫它“思”歸巢,“憶”夥伴,都是為了突出它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這裡,詩人是在寫鸚鵡,也是在寫人,在寫作者自己,在寫世態人情。人因為有才髓而招來禍患,因為事理分明而使自己內心矛盾,痛苦不堪,這是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首詩是詩人對封建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表露。
詩的最後兩句——“誰能坼籠破,從放快飛鳴”——是鸚鵡的願望,也是作者的願望。鳥有鳥性,人有人性,在衝破牢籠,追求自由這一點上鳥與人是相通的,對“快飛鳴”的生活是無限嚮往的。
本詩以鳥喻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含義深刻。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生於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十九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授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後任翰林學士、左拾遺等職。元和十年,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後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績。大和三年(829)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定居洛陽直到去世。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卒諡文,又稱“白文公”。白居易與元稹友善,皆以詩名,並稱“元白”。詩風平易淺近。有《白氏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