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鵑屬

鷹鵑屬

鷹鵑屬(學名:Hierococcyx):體重104-168克,體長29-42厘米。外形似鴿,但稍細長。羽色與雀鷹略似,但嘴尖端無利鉤,腳細弱而無銳爪。頭灰;背褐;尾具寬闊橫斑;喉及上胸具縱紋,下胸和腹密布橫斑;兩性相似。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腳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後,趾不相併。雌雄外形大體相似,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

有巢寄生的習性,自己不營巢,寄生喜鵲等鳥類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後雛鳥將寄主雛鳥殺死,被寄主餵養至成熟。一般棲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帶以及限於樹上活動。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屬物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鷹鵑屬共有8個物種。雄性成鳥:頭、頸和頸側灰色,依個體不同而有深淺變化;上體餘部兩翅表面淡灰褐色;尾灰褐,有5道暗褐色和3道灰褐色相間橫斑,並具淺棕白至淺白色的狹端;初級飛羽外翈具模糊的淡棕白色橫斑,內翈具白色橫斑,從翅底面觀察尤為明顯。頦暗灰至黑色,有灰白色髭紋;下體餘部基本為白色;喉、胸具黑褐色或灰色縱紋,下胸密布暗色橫斑。部分標本喉、胸部渲染栗棕和淺棕。兩性相似。
鷹鵑屬鷹鵑屬
亞成鳥:前額、頭頂至後枕暗灰;耳羽、頰部淡灰色;上體餘部暗灰褐,具暗紅褐色羽端;尾羽具黑褐和灰褐色相間的橫斑,端部渲染紅棕色;兩翅表面具暗紅褐色的模糊橫斑;飛羽內翈具淺棕白色齒狀橫斑。頦、喉白色略染橙棕色並具黑色羽乾紋;胸、腹近白,具暗褐色粗著羽乾紋,其外緣以較多的棕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最長尾下覆羽中部具兩道模糊的黑褐色橫斑。
幼鳥:上體淡黑褐,頭部和後頸有數枚羽具白端,上體其餘部位各羽具栗褐色端緣;尾具栗褐色次端斑和淺白端。下體污白,各羽具粗大的黑褐色羽乾紋,羽緣渲染淺橙棕色。
虹膜黃色、橙色至朱紅色,眼周裸出部黃色或橙黃色;嘴暗褐,上嘴角黑,下嘴端部和基部淡角綠色;腳橙色或鮮黃色。

棲息環境

常綠闊葉林,山林中的高大喬木上,針葉林或山地灌木林中,有時亦見於近山平原。

生活習性

多單獨活動,性隱蔽,不易發現。喜在高樹上嗚叫,叫聲似“zhi--wi,zhi--wi”,其聲尖銳而輕,反覆鳴叫十數次方停歇一次,或叫聲似“貴貴一陽,貴貴一陽”,先是比較溫柔的低音調,隨後逐漸增大,音調高吭,終日鳴叫不休,甚至夜間也可以聽到它的叫聲。常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有時會突然從鳴叫處的枝葉間躍飛而出,在一陣快速拍翅飛行後,滑翔一段,加上羽色類似雀鷹,常被誤認為雀鷹,可使其他小鳥一時發生慌亂。以昆蟲,尤其是鱗翅目幼蟲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野果。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旅鳥:巴基斯坦、新加坡。
鷹鵑屬分布圖鷹鵑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自己不營巢。常將卵產於鉤嘴鶥、喜鵲等鳥巢中。產1-2枚卵,卵為橄欖灰色,密布褐色細斑。卵的大小為19×26毫米,重4.6克。

該屬物種

鷹鵑屬(8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英文名稱
1
Hierococcyx bocki
Dark Hawk-cuckoo
2
Hierococcyx fugax
Malay Hawk-cuckoo
3
Hierococcyx hyperythrus
Northern Hawk-cuckoo
4
Hierococcyx nisicolor
Whistling Hawk-cuckoo
5
Hierococcyx pectoralis
Philippine Hawk-cuckoo
6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Large Hawk-cuckoo
7
Hierococcyx vagans
Moustached Hawk-cuckoo
8
Hierococcyx varius
Common Hawk-cuckoo

種群現狀

該屬八個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