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屯

鷹屯

吉林市區北45公里,有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古老村莊,人們稱之為漁樓村(或打漁樓村),還有個別稱叫“鷹屯”,現隸吉林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鷹屯
  • 別名:漁樓村,打漁樓村,鷹屯
  • 所屬地區:中國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
  • 地理位置吉林市區北45公里
歷史由來
據當地耆老講,在明末清初時,這裡就有人居住,屬烏拉國金珠哈達城的漁獵戶。後金努爾哈赤滅烏拉國後,原烏拉國的屬地即成為後金皇室貴戚的漁獵之地。打漁樓東側的江面因為水深江闊,盛產鰉魚,首先被皇家所占據,成為皇家捕魚曬網和牲丁休息的場所。順治三年,由盛京工部在此建造一座存放漁網和牲丁休息的打漁樓,從此將此屯稱為打漁樓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在烏拉街設立總管衙門,負責皇室王爺貝勒等貢品采捕與管理。據史料所載,當時采捕有兩千多種,當地特產的山珍水錯,飛禽走獸無所不在其列,鼎盛時期有采貢牲丁四千多人。
打漁樓村因地處大黑山邊緣,又東依松花江,既方便到山中狩獵,又方便捕撈,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即將專司打牲采貢的鑲藍、鑲紅等旗牲丁設於此地。現仍在打漁樓村居住的趙、關、楊、富、奚即是當時采貢牲丁的後裔。這幾姓家族人口現在仍占該村人口的80%以上。因此打漁樓村滿族風俗今天依然氣息濃烈,豐富而多彩。
有清一代三百年來年,打漁樓村的滿族世代以漁獵為業,為清皇室冬天狩獵,春夏捕魚採珠,向朝廷繳納貢品。因此打漁樓村的滿族人,人人是捕獵、捕魚的好手。清亡後,雖然不再向朝廷進貢,但幾百年的漁獵習俗仍被傳承下來。在農閒之時,村民們仍然下江網魚,秋冬則上山狩獵,以增加經濟收入。現在打漁樓村的鷹獵傳統習俗就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據漁樓村人口最多的羅關和趙氏家譜記載和口傳,他們先人都曾有過著名的鷹把式,是當時打牲烏拉最優秀的鷹獵手。如趙氏家族的四世祖莫爾根就是鷹達(捕獵首領),羅關家族的三世祖爾胡里也是一名出色的鷹達。如今趙氏家族的第十二代傳人趙明哲,已是遠近聞名的鷹把式,能夠熟練地掌握趙氏家族傳承下來的全部“鷹經”。他已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在打漁樓村幾乎家家都養過鷹,因此打漁樓村也稱“鷹屯”,2005 年被省有關部門正式授予“鷹屯”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