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鵝湖寺道中

《鷓鴣天·鵝湖寺道中》 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寫的是詞人在通往鵝湖寺途中的所見所感,描寫了農村風光及詞人的鄉居生活,表現出詞人歸隱不久對山水林泉、田園風光的謳歌和迷戀以及對安心自在,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的追求。語言清新秀麗,明白如話,風格清新雋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鵝湖寺道中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詞牌名鷓鴣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鵝湖寺道中
一榻清風殿影涼,涓涓流水響迴廊。千章雲木鉤輈叫,十里溪風稏香
沖急雨,趁斜陽,山園細路轉微茫。倦途卻被行人笑:只為林泉有底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鵝湖寺:鵝湖寺在鵝湖山,鉛山縣城河口鎮東南。山勢逶迤,山巔三峰挺峙,沖霄凌漢。山中怪石犖确,林深澗幽,泉瀑鳴唱,風光如畫。據說山上原有湖,多生荷,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養鵝,更名鵝湖。山麓有唐大曆時大義智孚禪師所建仁壽院,宋時稱鵝湖寺。《鉛山縣誌》:“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餘里。其影入於縣南西湖,諸峰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
②一榻清風:蘇軾《佛日山榮長老方丈五絕》:“食罷茶甌未要深,清風一榻抵千金。”
③章:通“橦”,大木材。雲木:凌雲之樹木。鉤輈(gōu zhōu):鷓鴣嗚叫聲。
④稏(bà yà):生長於江南的一種稻子。杜牧《郡齋獨酌》:“稏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⑤微茫:隱約模糊。
⑥有底忙:如此匆忙。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細思城市有底忙,卻笑蛟龍為誰怒。”“底”:如此、如許。

白話譯文

床榻設在殿堂的陰影下,清風吹來,涼颼颼的十分舒爽,長長的迴廊里,響著淙淙的流水聲。附近的山上,樹木蕭森,雲氣繚繞,傳來了鷓鴣的啼叫,山下,清溪瀲灩,稻浪翻滾,隨風飄散著穀子的香味。
日落時分,忽然來了一陣急雨,為趕歸程,只好冒雨而行,山村園圃之間的小路,在雨中變得迷茫難辨了。路上的行人看見我們疲於奔命的模樣,都相視而笑:為著遊山玩水,竟弄得這樣狼狽匆忙!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詞人時年四十七歲,退居信州帶湖。在上饒寓居了三四年,期間遊覽山水的同時,還常常在上饒周圍尋覓一處有水泉的勝地,作為出行時的別墅。因為鵝湖是鉛山最著名的風景點,乾道間朱熹陸九淵兄弟及呂祖謙曾在這裡集會討論學術,所以詞人深為這裡的風光所吸引,於是在夏季獨自一人來訪鵝湖寺,在前往鵝湖寺的途中作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描寫的是鵝湖寺內外的景色,先寫寺內,再寫寺外,顯出詞人的安閒和愜意。清風吹來,殿堂之中特別涼爽,寺廟旁邊泉水叮咚,令人心曠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樹木,樹木中有鷓鴣的叫聲,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遠。後二句以“鳥鳴”、“稻香”相對,不僅詞性兩兩相對,還運用了數字對:“千章”、“十里”,疊韻對:“鉤輈”、“稏”。疊韻對仗,十分工穩。
下片描寫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語意輕快詼諧,充滿林泉樂趣。“沖”,顯出他急迫心情,雨過天晴,山中的小路被沖得模糊不清,“趁”,寫天色將晚急忙趕路的行狀。“細路微茫”,寫路生天晚而產生的緊張心態。結韻化緊就松,自嘲不能為事業出力,只能為林泉而忙碌。也諷刺那些不知林泉之樂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莊子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追求林泉之樂,已經到了反常的程度。通過別人的嘲笑,表明他為了尋找泉水認真而忙碌,卻樂此不疲的執著精神,這是詞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體現,但也反映了詞人擺脫煩惱、要借林泉洗滌身心疲憊的精神狀態。
詞人寫這首詞運用了歸納法,首先把上片四句與過片兩句析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鵝湖寺道周遭的林泉勝景,及“沖急雨,趁斜陽”的情形,從宿寺開始,到離寺上路,再到冒雨趕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謂處處是景,令詞人應接不暇。而詞人喜景之情、獵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間。然後以“倦途卻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啟下,借人之口引出“只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話來,更翻上一層,既活躍氣氛,又見心甘如此也,以總括上面兩個部分的文意作結。

名家點評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王立斌:詞中反映出詞人喜愛山林之趣、田園之景的真性情,同時也顯出詞人的寫情、寫景的清新自然。而視覺、聽覺、嗅覺等描寫角度的交錯使用,更增添了詞的藝術魅力。詞人從遊覽鉛山,繼而深入了解鉛山,最終決定定居鉛山,傾注了自己的深情厚意,這是他為鉛山風景寫的第一首詞。
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常國武:上片四句,分寫鵝湖寺內外所見所聞的景物,都是以動寫靜,動中見靜。下片寫倦遊歸來,“沖急雨,趁斜陽,山園細路轉微茫”三句,及言遊興之高,出遊時間之長,以及歸心之急。結尾兩句,借行人之口以自嘲。退隱林下,本應悠閒無事,然而為了尋幽探勝,反而僕僕風塵。箇中訊息非局外行人所可知,亦唯有詞人自得之而已。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詞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詞人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用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畫像辛棄疾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