鷃(三趾鶉科動物)

鷃(三趾鶉科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鷃,為三趾鶉科動物黃腳三趾鶉的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鷃
  • 拉丁學名:Turnix tamki blanfordii BlYTh
  • 別稱:鳸,老扈,鶴雀,晏雀,籬晏,田雞,水雞
  • :動物界
  • :三趾鶉科
  • 藥用部位:黃腳三趾鶉的肉
動物,藥材,

動物

古同“”:“夫藩籬之~,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藥材

【藥 材 名】
【拉 丁 名】Turnix tamki blanfordii BlYTh
【別名】鳸,老扈,鶴雀,晏雀,籬晏,田雞,水雞
【名稱考證】鳸(《爾雅》)、老扈(《左傳》賈逢注)、鶴雀(《爾雅》郭璞注)、晏雀(《禽經》)、籬晏(《禽經》注)、田雞、水雞(《醫林纂要》)
【科目來源】三趾鶉科動物
【藥用部位】黃腳三趾鶉的肉。
【性味歸經】甘,平,無毒。入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療瘡殺蟲、清熱止痛。治諸瘡陰NI。
【用法用量】內服:-只,煮食
【資源分布】分布東北北部與中部、河北、山東、長江中下游、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鷃不木處,可謂安寧自如矣。《莊子》所謂騰躍不過數切,下翔蓬篙之間者也。鷃,候鳥也。常晨鳴如雞,趨民收麥,行者以為候。《春秋運斗樞》云:立春雨水鶉鵪鳴是矣。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俱黑色,但無斑者為鵪也。今人總以鵪鶉名之。(性味以下出《綱目》)
【原生形態】黃腳三趾鶉體長約16厘米。形似鵪鶉而較小。虹膜淡黃白色;上嘴微黑,嘴峰黃色。上體大都具褐色與栗黃色相雜的羽毛,胸部兩側及肋部有黑褐色的圓點。腳黃色,只有三趾。雌鳥頭頂和枕黑褐色,羽綠綴以淡黃色或栗色,從頭頂中部至後頸基部,有一灰黃白色的帶斑;頰及耳羽下方淡橙黃色;眼先及眼周淡黃色;耳羽淡黃褐色,上有黑色細紋;下頸及頸側具栗紅色斑塊;背和兩肩灰褐色,羽端有一黑色大斑,上貫棕色斑紋,四周密布纖細的黑色斑點或波狀細紋;腰部至尾羽灰褐色,有黑色或栗色的小波狀細斑。翼形尖,翼上覆羽淡橄欖黃色,羽端淡黃色並具黑色圓斑;初級和次級飛羽橄欖褐色,外翈綴以淡黃色的羽緣。喉淡黃色,或白色而略沾栗色;胸橙栗色,下胸及下脅均呈麥稈黃色;胸側及上脅有黑色圓斑;腹部淡黃白色;尾下覆羽栗黃色;翼下覆羽橄欖褐色。雄鳥和雌鳥相似而小;下頸的栗色塊斑不顯著;頭側及眼上方淡黃色,雜以纖細的黑斑;上體有淡黃色斑點或條紋。下體較雌為淡。常見於山坡灌叢、草原等處。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
【關 鍵 詞】療瘡殺蟲清熱止痛諸瘡陰N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