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麥801

鶴麥801

鶴麥801是鶴壁市農業科學院以新麥9號(99-6)為母本、周麥18為父本雜交,採用系譜法選育而成的旱地小麥品種。

鶴麥801幼苗半匍匐,葉片較寬深綠、分櫱力中等,起身拔節快;株高68~75厘米,株型半鬆散,旗葉略寬上沖,莖稈彈性好;落黃一般,有乾葉尖;芒長,籽粒半角質,黑胚率低。中感小麥白粉病、小麥葉鏽病,高感小麥赤霉病,中抗小麥條鏽病、小麥紋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麥801
  • 審定編號:豫審麥2014014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鶴壁市農業科學院
  • 品種來源:新麥9號(母本)/周麥18(父本)
選育過程,親本來源,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播種技術,田間管理,適時收穫,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 母本“新麥9號”來源
母本新麥9號(99-6)為新鄉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的國審小麥品種。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具有生長勢強、莖稈粗壯、抗寒性強、成穗多和穗層厚等特點。
  • 父本“周麥18”來源
父本周麥18為周口市農業科學院育成的小麥品種。該品種具有莖稈彈性好、落黃好、高產穩產、綜合抗性好和適應性廣等特點。

選育經過

根據小麥常規育種理論,選用新麥9號(99-6)為母本、周麥18為父本於2004年5月配置雜交組合,收穫F0代種子54粒,當年秋全部種植。
將F1代中長勢好、成穗率高、綜合抗性強的列為重點組合,收穫F1代種子1520粒,秋季全部播種。
從F2代群體中選留單株125株,收穫後經室內考種,從中保留46株,秋季種成株系。
經田間鑑定,在F3代優良株系中選留單株109株,經室內考種選留63株,秋季種植F4代。
根據田間表現在F4代優良株系中選擇26株優良株系,經田間鑑定,各株系基本穩定,已具備了1個新品系的基本特徵,經室內考種,保留14個株系。
在2008~2009年期間進行品系鑑定,整個生育期進行系統觀察,主要鑑定其抗旱性株型、葉型、抗倒性、落黃性和產量性狀。經過田間選擇和室內考種後選擇了9個品系。
在2009~2010年的品比試驗中,品系801與對照洛旱7號相比增產7.8%,在參試的11個品系中居首位,故選該品系參加河南省旱地品種比較試驗,並命名為鶴麥801。
鶴麥801
鶴麥801選育過程
2014年3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豫審麥2014014”;同時申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編號為“2015774.3”。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鶴麥801屬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種,生育期230.8天,株高68~75厘米,穗粒數36.2粒,千粒重40.6克。幼苗半匍匐,葉片較寬深綠、分櫱力中等,起身拔節快;成株期株型半鬆散,旗葉略寬上沖,莖稈彈性好;長方形大穗,穗數較多,穗下節短,結實性好;落黃一般,有乾葉尖;芒長,籽粒半角質,黑胚率低;綜合農藝性狀好。
品質分析:2011~2012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檢測,鶴麥801籽粒容重為793克/升、795克/升,粗蛋白質(乾基)含量14.67%、13.49%,濕麵筋含量33.2%、30.8%,降落值323~372秒,沉降值65.8毫升、74.0毫升,吸水率54.9%、57.8%,形成時間4.0分鐘、3.5分鐘,穩定時間4.4分鐘、3.8分鐘,出粉率68.5%、69.5%。
抗性鑑定:2011年洛陽市農業科學院對鶴麥801的抗旱性進行鑑定,結果表明,該品種抗旱指數為0.883~0.897,達到4級抗旱水平。2012年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河南省內6點(溫縣、濮陽、洛陽、漯河、南陽、西華)成熟期的鶴麥801綜合抗病性進行鑑定,結果表明,該品種中感小麥白粉病小麥葉鏽病,高感小麥赤霉病;中抗小麥條鏽病小麥紋枯病

產量表現

  • 河南省旱地小麥區域試驗
2010~2011年度旱地區試11點匯總結果,8點增產、3點減產,平均產量394.3千克/畝,比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2.7%;2011~2012年度旱地區試10點匯總結果,8點增產、2點減產,平均產量413.0千克/畝,比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5.1%,居11個參試品種第1位,增產達顯著水平。
  • 河南省旱地小麥生產試驗
2012~2013年度參加旱地生產試驗,10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產量317.6千克/畝,比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6.8%,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 大面積示範推廣情況
2012~2013年度在淇縣百畝旱地示範方試驗中,平均產量518千克/畝,其中最高產量達到617千克/畝。
2014~2015年度經河南永優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鶴麥801在南陽、駐馬店、漯河、平頂山、焦作、洛陽、三門峽、安陽等旱地、易旱地示範性推廣近2萬畝,在焦作畝產650千克,其中在駐馬店驛城區1農戶種植,最高畝產678.5千克。

適種區域

鶴麥801適宜在河南省旱肥地及丘陵地區種植。

栽培技術

播種技術

  • 種子處理:種子包衣可用10%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每10克藥包衣種子10千克,防治苗期病害;沒有包衣的種子要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2%立克秀殺菌劑拌種),一般用量按種子量的1:1000倍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採用40%辛硫磷乳油拌種,每1000千克種子用藥1千克,或用殺蟲劑3%辛硫磷顆粒劑每畝5千克進行土壤處理。
  • 配方施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鉀化肥。可每畝施有機肥2噸,每畝施純氮8~10千克、純磷6~8千克,土壤速效鉀含量低於60毫克/千克的地塊,每畝施7~10千克硫酸鉀,採用整地前一次性施入,並依據土壤缺素情況科學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小麥生長中後期有脫肥症狀的旱地麥田,在病蟲害防治的同時,加入尿素或磷酸二氫鉀、微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抗旱劑進行葉面噴施,可達到防蟲、防病、防乾熱風、防倒防旱、防衰、養根護葉、增加粒重的目的。
  • 整地播種:整地時耕深要達25厘米以上,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打通水分上下移動通道,增加土壤蓄水量,減少地表徑流。但是不同情況田塊,要區別對待。對於曬旱地,於伏前深耕,有機肥、化肥全部一次施入,隨犁隨耙,伏後遇雨即耙,保墒滅草,播前細耙,保好底墒和口墒。一年兩作的田塊,旱茬地及時滅茬、施肥,隨耕隨耙,多蓄秋雨,增加底墒。在適播期內趁墒播種。最佳播期10月5日~15日。每畝播種量8~11千克,採用小麥精量條播機播種。播種深度3~5厘米,若播種時土壤墒情不足,可適當增加播種深度,並做到深淺一致,落籽均勻。對無灌溉條件的旱地應實施耙壓保墒,要做到秋作物隨收、隨耕、隨耙、隨播、隨鎮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土壤跑墒。一般要反覆多次耙耮,使耕層達到上虛下實標準,為適時播種保全苗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常年降雨量400~500毫米以下,播種後適當鎮壓。

田間管理

  • 冬前至冬季管理:小麥出苗期間,及時查苗清壟,對缺苗斷壟進行催芽補種。播種後3天開始催芽,待大田出苗1~2天及時用催芽露白種子補種。3葉期,對弱小苗用2%尿素溶液灌根,促進早發壯長,提高群體質量。冬前對缺苗斷壟達5厘米長的地方實行移栽,疏密補稀補缺,栽後壓實澆水,確保成活。越冬前適時中耕,旺苗麥田中耕深度6~7厘米,壯苗麥田3~4厘米,以破除板結,提高地溫,消滅雜草,促苗生長。對個別播種較早且有旺長趨勢或已經出現旺長的麥田,要鎮壓控制麥苗過快生長。對於墒情不足的麥田,要鎮壓踏實土壤,壓後及時淺鋤。對底肥不足的麥田,可在雨雪後趁墒追施氮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5~7.5千克。苗期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可在4葉期後每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6.7毫升,對水25~30升葉面噴霧。闊葉雜草,每畝用6.9%精嚦唑禾草靈水乳劑45~60毫升(每畝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劑25~30毫升),對水25~30升噴霧,防治單子葉雜草。
  • 春季管理:小麥拔節前普遍中耕一遍,以破除板結,增溫保墒,消滅雜草,促苗早發、快長。對弱苗麥田要淺耕、細耕、儘量避免傷根;對旺長麥田,要適當深中耕,也可在小麥返青期和起身期進行鎮壓,以壓實土壤,增溫保墒、促進髮根、控制旺苗過快生長,預防倒春寒和後期倒伏。春季麥田要因地因苗趁墒追施速效肥料,對底肥不足且己出現脫肥現象的麥田要及早追肥,一般每畝追尿素7千克。預報有大幅降溫天氣時,應提前採取葉面噴施防凍劑、煙燻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返青拔節期,注意及時防治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葉枯病、小麥蚜蟲、小麥吸漿蟲、麥葉蜂等各種病蟲害。當田間病株率達到5%時,每畝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5~50克,對水25~30升噴霧,防治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兼治小麥紋枯病、小麥葉枯病等。防治闊葉類雜草每畝用10%苯磺隆(巨星)可濕性粉劑5~7.5克,對水25~30升噴霧;防治禾本科惡性雜草每畝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劑25~30毫升,對水25~30升噴霧;雜草嚴重地塊進行人工拔除。防治葉蟎在發生初期利用20%噠蟎靈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每畝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克,對水30~50升,在上午露水乾後均勻噴霧。防治吸漿蟲可於4月中旬每畝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對水30~50升,對穗部均勻噴霧,或每畝用80%敵敵畏乳油80~100毫升,對水1~2升稀釋後噴拌20~25千克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熏蒸殺蟲,兼治麥葉蜂。
  • 抽穗至成熟期管理:每畝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10~15毫升+20%的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尿素1 千克+磷酸二氫鉀100克,對水35~50千克進行葉面噴施,可有效防治蚜蟲,同時起到防病、防乾熱風的功效(一噴三防)。

適時收穫

根據實際情況,在小麥蠟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