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鶴年堂藥店
- 總部地點:宣武區
- 經營範圍:藥品、醫療器械
- 榮譽:北京市老字號
- 成立年代:明朝
- 類型:藥店
簡介,歷史,故事,聞名,
簡介
600年老字號北京鶴年堂藥店創建於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地處現在的騾馬市大街西口,坐北朝南,與菜市丞相胡同相對.幾百年的歷史滄桑.經營方式為批發兼零售,經營中藥飲片,中成藥,西藥製劑,醫療器械等,該公司30人具有醫藥藥學職稱.鶴年堂藥品經營公司其主要機構設定為一個批發部和六個零售門市部。
鶴年堂藥店:
“本市藥業最久、聲譽最著者,若西鶴年堂,起於明”。鶴年堂的始創地在菜市口大街鐵門胡同迤西路北,因在城西,故名“西鶴年堂”。鶴年堂最有名的當屬湯劑飲片。其藥品選料考究,炮製精心,刀工精細,利於煎服,療效顯著。民間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湯劑飲片鶴年堂”的贊語。在中藥的上、中、下三品中,鶴年堂特別重視施“上品藥”於“未病”者,“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不老以延年;施“中品藥”於將病者,“養性以應人”,適症修補虛損;對已病者,慎施多毒的“下品藥”,“主病以應地”,病癒既以上、中藥調之。近些年來,鶴年堂挖掘整理並研製出一大批養生製品,其中絕大部分來自鶴年堂私藏的宮廷秘方,將老號的中醫養生文化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歷史
早在盛唐時期,菜市口所在的廣安門內大街當時叫檀州街,是幽州城的鬧市區。到了明清,外省人士進北京城主要有兩條路:水路是京杭大運河過通州進北京;陸路是京漢路沿線過盧溝橋由廣安門進北京城,一進廣安門就是菜市口,所以這裡客棧會館雲集,商鋪茶樓林立,終日行人不斷,熱鬧非凡,據楊懋建在《京生雜錄中》描述:“宣武門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財神會館;少東鐵門有文昌會館,皆為宴集之所,西城命酒征歌者,多在此,皆戲園也”。鶴年堂就位於菜市口大街路北,屬於中心地段,而門前正匾“鶴年堂”三個大字又為明朝首輔、權傾朝野的嚴嵩親筆題字,招牌醒目,於是自然成了進入北京最明顯的標誌,以至人們介紹進京之路時,常把鶴年堂作為方位物:過了盧溝橋就是廣安門,過了廣安門,看見鶴年堂就算進了北京城了。明清兩朝曾在北京活動的文人、政治名流,與菜市口不沾邊的恐怕沒幾個。嚴嵩、楊椒山宅邸都在附近;僅原菜市口胡同,就曾住過曾國藩、左宗棠、劉光第、蔡元培等;秋謹曾在胡同內的女學堂任教習,李大釗曾在胡同內創辦過《晨鐘報》。譚嗣同故居、魯迅故居、康有為故居都在附近,又都與鶴年堂近在咫尺。到了清順治皇帝“定鼎燕京“,君臨天下以後的數百年間,菜市口又成為其“刑人於市,與眾棄之”的法場了,據《禮記.王制》中記載:“爵人於朝,與土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可見將鬧市做法場的歷史在中國是很悠久的,清朝只不過是延續傳統罷了。肅順、“戊戌變法”中的“六君子”、據說明朝良臣楊繼盛都是在菜市口鶴年堂前被殺。
故事
每逢官府要殺人的前一天,鶴年堂都會被告之:明日行差,準備酒食,切勿外傳,日後付款。到了第二日,藥鋪要關門停業,監斬官、劊子手們先集中在鶴年堂時大吃大喝一頓,酒足飯飽後,在鶴年堂門口放好監斬台,午時三刻一到,監斬官朱筆一圈,頃刻間人頭落地。因此,”鶴年堂前討刀傷藥--死到臨頭“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俚語。一般行刑之後,劊子手照例會向鶴年堂討點安神藥,而圍觀的人往往是一擁而上,有的搶綁犯人的繩子,據說拴牛拴馬不會驚;有的搶著買監斬官的朱筆,說是可以驅魔避邪。更有一些犯人家屬,在事前買通劊子手,請他在人頭落地時,適時用一個大饅頭塞入死者的脖腔,以防鮮血濺出,陰魂不散。因此,人血饅頭的故事在清代就傳得很遠,據說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就是吸收了這樣的典故而創作的。早年間,這樣的血饅頭,鶴年堂也曾保留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