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胡同

菜市口胡同

菜市口胡同,北京胡同名,位於宣武區中部,北起騾馬市大街,南至南橫西街,因臨菜市口而得名 。1998年前後,市區政府對胡同進行徹底發行,將菜市口丁字街拓寬成菜市口大街。1999年8月正式建成菜市口大街。菜市口胡同已成為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菜市口胡同
  • 所在地宣武區中部
  • 北起:騾馬市大街
  • 南至:南橫西街
歷史,位置,

歷史

胡同東側有四條不通行的小巷,巷內門牌分別為:4—6號、24—32號、66—74號、84號。菜市口胡同建成於明代,當時有制繩為業的工匠居此故稱繩匠胡同,並沿用至清代,清《乾隆圖》稱神仙胡同。清晚期逐漸訛稱丞相胡同。明清時期也確曾住過幾位丞相,如明朝的許維禎、清朝的陳元龍、李鴻藻等。民國以後,正式定名為丞相胡同,1949年後仍沿用此稱。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因北口為菜市口,故改稱菜市口胡同,並沿用至今。菜市口明清兩代曾住過多位名人,胡同內35、37號,明時為休寧會館,巷內16號為左宗棠故居。據《曾文正年譜》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曾國藩移寓繩匠胡同北路東。此外,清朝著名文人徐乾學、畢沅、洪亮吉等也在此巷居住。李大釗曾辟《馬克思研究》專欄的《晨報》編輯部亦設在此。27號為伏魔寺,又稱關帝廟,其修建年代無考,現為民居,胡同北口東側是菜市口電影院。1998年8月,在宣武區政府的推動下,拆除危舊房,拓寬馬路,稱此路為“南下路”,1999年為建國50周年國慶獻禮工程,南通二環路,該路拓寬後為70米寬,上下四車道,定名為菜市口南大街。
遼時為城外。金代是光泰門街南口外。明時形成胡同稱繩匠胡同,為制繩業工匠居此。
清時稱神仙胡同、繩匠胡同、丞相胡同(繩匠的諧音丞相,又居丞相,故名)。歷史上在此居住過的必勝許維禎陳元龍李鴻藻等。民國時正式定名丞相胡同,1965年定今名。
《語文學習》1979年第三期載,魯迅先生反對從名稱上判斷是凶是吉。他曾批評有關方面把繩匠胡同改為丞相胡同是屬無聊。
此胡同名人眾多。在此居住過的有曾國藩左宗棠徐乾學畢沅洪亮吉李大釗劉崇佑秋瑾龔自珍劉光第李石曾蔡元培等人。
“五四”前夕著名報紙《晨鐘報》(後改《晨報》)設此路西。李大釗是《晨鐘報》主編並住在此。
魯迅先生曾到此在肌,為尋找合適的圖書館館址到處奔波。
北京最早的女學堂設此,秋瑾任教習。
秋瑾主編的全國性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在女學講習所代售,該所今為菜市口胡同國小。
曾資助周恩來赴歐勤工儉學的齊崇佑大律師住在胡同中段路西。
35號的安徽休寧會館系北京最大的會館。匾額繁多,名人薈萃。據傳秋瑾住過。
1998年前後,市區政府對胡同進行徹底發行,將菜市口丁字街拓寬成菜市口大街。1999年8月正式建成菜市口大街。菜市口胡同已成為歷史名詞。
拓寬的菜市口大街合併了菜市口胡同、北半截胡同、官菜園胡同、自新路儒福里珠朝街、陶然亭路、南橫東街、南模西街、里仁東街、育新街、永樂里、姚家井等(有的是部分併入)。

位置

位於牛街地區東部,呈南北走向,北起騾馬市大街,南至南橫西街。胡同中部西側與北半截胡同、天景胡同相交。全長640米,均寬5.1米。門牌:1—59號、2—100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