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鶴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是鶴壁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鶴壁市人民政府
鶴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信息索引號:410601000000000000/2022-63409
主題分類:科技、教育
發文字號:鶴政〔2022〕23號
成文日期:2022年09月14日
發文機關:鶴壁市人民政府
有效性:有效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全面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豫政〔2021〕32號)精神,順應新時代體育發展趨勢,推進體育強市建設,促進體育事業、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主要目標
(一)到2025年,以爭創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為重點,形成具有鮮明鶴壁特色的體育發展新格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40%,每萬人擁有足球場數量達到0.9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以上。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後備人才培養成效不斷顯現。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增大,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體育與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體育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體育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
(二)到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體育強市。運動健身成為人民民眾重要生活內容,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45%,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8‰以上。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實現新突破。培育和引進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更優、更強。體育文化更加繁榮,對外交流更加活躍。
二、重點任務
(一)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
1.健全全民健身工作保障機制。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最佳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以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區)創建為抓手,大力實施民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健身活動、健身指導、健身文化等工程,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區域、城鄉、人群間的均等化。(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2.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將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新建居住小區按照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驗收、交付;老舊小區要積極創造條件配建健身設施。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1個體育公園,新建足球場40個,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0.9塊。所有縣區建成“兩場三館”(體育場、室外體育活動廣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綜合館),縣、鄉、村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推進鶴壁東區大型體育場項目、濬縣足球場項目、濬縣體育公園項目、山城區楓嶺體育公園改造提升項目、鶴山區社會體育綜合項目、示範區體育公園項目建設。依託各縣區自然條件,建設健身休閒綠道、登山步道、戶外營地、研學旅行基地、體育培訓基地等,打造新型生態田園休閒度假健身綜合體。加快推進鶴山區五岩山公園健身步道項目、鶴山區金線河濱河健身步道項目、鶴山區鶴壁集鎮北街社區社會足球場項目、鶴山區新華街道街北社區社會足球場項目等項目建設。支持濬縣、鶴山區創建體育旅遊示範基地。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管理和運營。提升各類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水平,鼓勵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強化疫情防控、避險避災方面的功能。加快公共體育場地無障礙設施建設和適老化、適兒化改造。(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3.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因時、因地、因需開展經常性、普遍性、便利性的全民健身活動,豐富活動供給。每四年舉辦一屆全市綜合運動會,每年組織縣級及以上全民健身活動50次以上,指導各類市級單項體育協會每年組織全市性民眾體育活動10次以上。積極承接全國全省大型體育賽事,堅持抓好環淇河腳踏車賽、五岩山·三山同登、馬拉松賽、定向賽等省級品牌賽事,培育打造新的品牌賽事。鼓勵各縣區因地制宜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民眾性“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品牌賽事,推動縣域足球普及發展。支持各縣區依託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推出賽事活動,支持舉辦濬縣舞龍舞獅大賽、淇縣朝陽山登山節、淇濱區全民健身運動會、山城區定向越野比賽、鶴山區五岩山登山節等。開展網球、輪滑、街舞、攀岩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體育活動,滿足民眾多樣化健身需求。保障特殊群體權益,開展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人群全民健身活動。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力推廣廣播體操、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活動。實施“網際網路+全民健身”行動計畫,推動全民健身線上線下協調發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承辦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總會、協會、俱樂部等社會組織作用,推動體育活動向基層延伸、向末端拓展。(責任單位: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市教育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政府、管委)
4.大力發展鶴壁特色體育項目。發揮武術、太極拳資源優勢,促進鶴壁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通背拳傳承發展,推動武術進校園,舉辦一批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武術品牌賽事。發揮“中國地擲球之鄉”資源優勢,促進地擲球運動普及和發展,加強場地設施建設,加強地擲球專業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積極舉辦承辦高水平地擲球賽事。(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5.最佳化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作用,著力完善最佳化服務、強化管理、激發活力,構建覆蓋城鄉、權責明確、政社分開、依法自治、科學發展的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機制,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支持鼓勵體育社會組織開展賽事活動。抓好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建立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6.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制定實施重點人群體質健康干預計畫,提高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組織“走基層、送健康”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加強鄉村體育健身指導,在有條件的鄉鎮、社區配備專兼職體育管理人員。引導各級各類社會體育組織、機構和平台為民眾提供多樣化的科學健身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政府、管委)
7.深化體教融合。建立體教融合發展工作機制,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多元化開展青少年、幼兒體育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掌握1—2項運動技能。拓展校園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體育科普研學等活動。規範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鼓勵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整合體育系統資源和社會資源,推動體育場館設施免費、低收費向學校開放。在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選派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俱樂部專業人員進學校指導體育鍛鍊,解決學校體育師資不足問題。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和訓練網路體系,定期舉辦全市綜合性運動會和學生(青少年)運動會,鼓勵社會力量承接、組織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8.促進體衛融合。樹立“大健康”理念,發揮體育運動在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推進體衛融合服務機構、服務項目向基層覆蓋,支持在社區衛生健康服務機構中設立健康驛站、運動健身服務站等。探索開展社區醫生與體育指導員交叉培訓,提升健身指導技能水平。加強運動科學研究,建立健身健康融合人才專家庫。(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政府、管委)
(二)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1.引進重大賽事活動。積極申辦河南省運動會。引進2—3項具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內體育賽事、精品體育賽事。加強與省內外體育組織合作,鼓勵各縣區承辦省內外重大賽事,滿足民眾觀賽需求,提高區域發展知名度、美譽度。(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2.最佳化項目結構布局。結合鶴壁實際,發展優勢項目,穩步提升潛力項目。建立以教育體育部門為主,體育傳統學校為輔,協會、俱樂部共辦競技體育的模式。引進省內外優質競技體育資源,採取科學訓練方法。發揮“中國地擲球之鄉”的優勢,持續加強擲球、田徑、桌球、拳擊、游泳、網球、棒壘球、航模等項目發展。大力發展“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項目,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籃球、足球競技水平,擴大排球參與度。(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3.完善科學訓練體系。深入研究體育項目特點、競賽規律和訓練規律,不斷學習科學訓練先進理念和探索高水平訓練方法,加強複合型訓練團隊建設和教練員隊伍建設。依託鶴壁與河南大學戰略合作,引進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等省內外先進的科學訓練體系與資源,持續提升運動員綜合能力與教練員執教能力。強化“以賽代練”,加強與省內外體育強市之間的訓練比賽交流,對階段性訓練成果進行有效的驗證與調整。實行體育經費與訓練成績掛鈎關聯制度,制定訓練和比賽項目教練員與運動員、團隊人員的績效評估辦法。完善反興奮劑長效治理機制,強化興奮劑風險防範。(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4.加強後備人才培養。形成運動員與教練員雙向培養機制,建立運動員選拔、教練員聘用的體系化標準。在具備條件的田徑、籃球、足球、排球、桌球等重點項目上,與知名大學體育學院聯合設立體育人才培養訓練基地,吸引國內優秀教練和競技體育專家合作。在全市布局區域性、特色化的訓練中心和基地,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建設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爭取新增1—2個省級高水平單項人才後備基地。建立各級青少年競賽體系,促進與學校聯合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完善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選拔輸送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三)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把繁榮體育文化貫穿於體育發展始終,以厚重的體育文化引領和推動體育強市建設。加大體育文化傳承與傳播力度,深入推進以運動項目為核心的體育文化建設,打造體育賽事活動文化品牌。大力弘揚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倡導綠色、健康的全民健身理念,將體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精神,形成凝心聚力、共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積極促進體育消費。推動網際網路與體育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線上健身等體育消費新業態,拓展健身休閒、體育表演、體育技能培訓。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延長開放時間,執行免費、低收費政策,開發多樣化體育健身產品,擴大體育健身消費規模,最佳化體育市場營商環境,完善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加大對體育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人民民眾體育消費權益。(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2.打造體育產業體系。形成以健身休閒產品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培育健身休閒、場館運營、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運動康復等業態,形成賽事策劃、運營服務、行銷推廣全產業鏈條。鼓勵利用商業綜合體、老舊工業廠區等,打造綜合性健身休閒與消費體驗中心。大力發展競賽表演產業,積極打造精品體育賽事。扶持體育用品製造企業,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充分履行工作職責,將有關任務納入相應工作規劃和計畫,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縣區政府、管委要將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有序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模範市、全民健身運動模範縣(區)創建活動。
(二)全面深化改革。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公共體育設施、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市場經營活動等監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保體育領域安全穩定。加強社會體育組織自身建設,推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提升科學化運行能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加快建立開放多元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
(三)加強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體育強市建設。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體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各地主體責任。落實體育稅費政策,保護智慧財產權,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督查。在國家土地政策允許範圍內,保障重要公益性體育設施和體育產業設施、項目必要用地,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
(四)強化人才保障。制定實施體育人才培養計畫。健全符合體育行業特點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榮譽制度,完善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和相關人員獎勵機制以及優秀運動員退役後就學、就業的安置政策。開展體育引智工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著力引進複合型高端體育人才。
2022年9月1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