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鵲鴝泰馬亞種雄性成鳥:頭頂至尾上覆羽黑色,略帶藍色金屬光澤;飛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大部和次級覆羽均為白色,構成明顯的白色翼斑,其他覆羽與背部同色;中央兩對尾羽全黑,外側第4對尾羽僅內翈邊緣黑色,餘部均白,其餘尾羽都為白色;從頦到上胸部分及臉側均與頭頂同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純白。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雄鳥黑色部分被灰或褐色替代;飛羽和尾羽的黑色較雄鳥淺淡;下體及尾下覆羽的白色略沾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灰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3 -47 g,♀ 32-50 g;體長♂187 -227 mm,♀178-214 mm;嘴峰♂15 21- mm,♀ 15-20 mm;翅♂90 -105 mm,♀88-99mm;尾♂87-110 mm,♀80-96 mm;跗蹠♂ 27-34 mm,♀26-32 mm。
分布範圍
分布於泰國,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附錫默盧,尼亞斯,巴圖,勿里洞,邦加包括附近島嶼),爪哇西部和南部,婆羅洲。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竹林、林緣疏林灌叢和小塊叢林等開闊地方。單個或成對出沒於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及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於城市庭園中。性活潑、好鬥,清晨常高踞樹梢、牆脊、屋頂上啼鳴跳躍。鳴聲婉轉動聽,長年善鳴,尤其在繁殖季節,雄鳥鳴聲更為激昂、多變並長時不停。常在糞坑、廁所、豬牛圈、垃圾堆或翻耕地里覓食,有時也在草地上獵取昆蟲。鵲鴝食動物性物質,其中有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異翅目、同翅目等昆蟲及幼蟲,食蠅蛆、蠅蛹的頻率較大,兼食蜘蛛、蜈蚣、小蛙等。在4—9月間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
生長繁殖
在3-4月開始繁殖。該鳥喜斗,在繁殖期尤甚,雄鳥因爭雌常激烈相鬥,有時可連續1-2小時,甚至更久。巢築於牆縫、屋頂窟窿、瓦房屋檐內、居民點附近的枯樹洞內,或樹枝的椏叉處。巢呈淺碟或淺杯狀,一般用雜草根、細枝條、枯草及苔蘚等築巢,內墊豬鬃、羽毛、棕絲、苔蘚和松針。每窩通常產卵4-5枚。卵呈淡綠或黃灰色,雜以灰斑,並綴以棕、褐色小點,這些斑點大多密集於卵的鈍端。卵的大小一般約為(20.4-23)×(16-17.4)毫米。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負擔,它們很機靈,在進入巢洞前,總要左顧右盼,然後才敏捷地鑽入巢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